有句话这么说,“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精神多了”。这自然是一句调侃,但它之所以流行起来,或多或少说明大家过得都不好,都在苦苦支撑着。大环境越是动荡,心理学就越会成为一门显学。在某些精神疾病越来越普遍的当下,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又该如何面对精神疾病?为了回答种种和精神相关的问题,《每个人的疾病课》的主讲人王兴医生,邀请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科主治医师金金,来聊一聊我们生活中的“精神病”。王兴:有一个问题我会问每一位对谈的嘉宾,就是根据咱们主观的感受,不需要特别严格的数据,社会上目前精神科的疾病谱有什么变化吗?有没有什么病明显变多了?或者什么样的人群变多了?类似这些感受。金金: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一些疾病的患病率是没有明显变化的,比如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因为这些病受生物学因素,或者遗传因素的影响比较多,因此不那么受外力影响。但是像抑郁症、焦虑症,包括成瘾行为,在这几年的患病率节节攀升。不仅是国内,国际上也有这样的趋势。以抑郁症为例,患者越来越年轻化,甚至有比较小的小孩出现抑郁症状。我认为这些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关的。有关这个,我想到了一个大家都听过的理论,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就是吃得饱穿得暖,可以睡觉,这是第一层;接下来是对安全感的需要,那就是我要有一个地方待着,没有人能伤害我,我是安全的;第三层是爱的需要,就是我希望有人能爱我,而且我可以爱别人,我是被爱包围的人;第四层需要是被尊重的需要,就是他需要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被尊重;最后一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超我就出来了,他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永世流传,这是更高层次的需要。所以,随着大部分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的需要都被解决了。慢慢地,大家的需求变成更高层次的需求。问题是,越高的需求越难达到,当精神匮乏感,被爱、被尊重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痛苦。想要填满精神上的痛苦,比饿了之后要吃饱难得多。所以很多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就逐渐出来了。王兴:最近有一位很优秀的脱口秀演员,叫鸟鸟。她的人设关键词就是社恐。我们年轻人对这个词其实一点都不陌生,而且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社恐。所以想问您,社交恐惧和精神类疾病有关吗?或者说,社交恐惧是个人的选择,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吗?金金:社交恐惧症本身是一种病,是能在诊断标准中找到的疾病。它属于焦虑障碍大类中的一种,和恐慌障碍、广泛性焦虑一样,都是焦虑谱系障碍中的一类。但目前网上讲的社恐,其实已经演变成一个流行的标签了,是内向的人、不爱社交的人的一个标签,和精神科医生讲的社交恐惧症是两回事。真正的社恐患者,对社交的恐惧已经是病理性的了,他不是不爱、不擅长社交,而是不能社交。对患者来说,在公共场合和别人讲话可能会出现躯体化的反应,心慌手抖脚软,甚至面红耳赤,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因此,我们其实很难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社恐,因为他们不轻易出来,都躲在家里。王兴:那我来替听众朋友们总结一下,金老师看看是不是合理。社恐或者说抑郁焦虑,很多时候可能是人的正常情绪发泄,或者说性格的倾向。我们可以对这样的情绪有所包容,不一定要给自己加上标签,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如果这些情绪开始影响到正常生活,还是要记得去精神科看一看,寻求专业的帮助。王兴:想问一下,目前精神科最主要的治疗困境是什么?以及是否有改善的方向?之前我和神经内科的医生聊,他们的困境很简单,就是他们能发现很多疾病,但没几个是能治好的。对精神科来说,主要的困境是什么呢?金金:我觉得我们也比较相似,诊断相对容易,比如阿尔茨海默病症也算精神科的一类病,可是你发现了后很难治疗。抑郁症也一样,对抗抑郁药应答比较好的患者,并不是100%,它也是有限的,可能只有60%-70%。所以有句话是“偶尔治愈,总是安慰”,这是通病。然后,我们科还有一个困境是病耻感。如何把大众心中那个正常与异常的分界线淡化,让大家意识到不是明确的分界线,而是一个光谱,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王兴: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不正常,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怪癖。如果把精神病确诊看作从0到10的10,很多人可能都在2345678之间徘徊,我们只要思索怎么从8、9回到2、3就好了。不用非要觉得自己是0分,才是没有毛病的。那针对这个问题,有没有改善的方向呢?就是精神科有没有科研或普及,能帮助削弱大众的病耻感?金金:我觉得两个方面,一个是精准医学的发展,可能在精神科还要再大力地拓展一下。有时候我们精神科医生是有一点自卑的,因为总觉得这个领域拓展得太慢了,你看像肿瘤,还有很多别的学科,几年可能就会发明出一款新药。但是纵观精神科这二三十年的发展,主要还是在某一个领域小打小敲。那种诺贝尔级别的,举世瞩目级别的突破,全球都没有。精准医学的发展为什么这么难?我也想说,可能真不怪我们不够努力,因为人的灵魂实在太难琢磨了。如果真的琢磨透了,对相信神的人来说,可能还会造成一种冒犯,因为你把人拆成如何思考,如何产生情感,大脑怎么运转都拆解光了。金金:精准医学包括分子医学,一些影像学,还有遗传学。王兴:就是通过一些手段,能够检测到一些信号或者说异常,然后我们再治疗。金金:是的。然后接着讲第二个,就是科普,也是我们精神科得多做一点的事。怎么传播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理念,让它根植于心,需要我们花一些力气。王兴:大家可能听过“600号”,可以去网上搜一搜,这个数字指的是位于上海市宛平南路600号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我特别感动的一点是,以前搜“600号”出来的是医院,现在还能搜到很多月饼、文创产品。刚开始,这可能只是医院的宣传,但后来我和很多朋友都觉得是帮助病人的一种方法。金金老师和我的一些朋友会在朋友圈秀“600号”的文创,慢慢地演变成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这些互联网大厂的朋友们,也会说自己要去600号,或者买了一块600号的月饼,他们不断po出“600号”这个字眼,让大家知道自己精神不太正常了。这很特别,以前大家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看过精神科的,但现在大家愿意买精神医院的文创产品,也说明大家逐渐不觉得接受精神科的帮助是一件可耻的事。我是觉得,精神科的科普就是大家不要怕自己的病,也不要怕别人的病。当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有病,那就不会觉得别人有病了。这样,我们对别人的焦虑症、强迫症的包容性才能更强一点。我觉得这是一份很伟大的工作,我很敬重你们。王兴:最后还有一些小问题,我们普通人在当下的一些特殊时期,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亲近的人的心理健康?金金: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做的还是挺多的。比如要正常地饮食,膳食均衡。有时候,缺乏维生素也可能导致抑郁症。所以保证营养是一种预防。吃完了后就要动,运动也是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件事。动多久不重要,但是每天稍微活动一下,即便是跳舞、跳绳,都能让我们收获一种成就感。从自我的心理疏导方面来看,我认为手机真的是要少用一点。不是不能用,而是要给自己设一个规定,每天只能玩多久。剩下的时间,专注地去做一些事,保证自己的注意力不能悬浮在半空。比如做手工、拼乐高、画画、读书,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我们也可以去读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像《八周正念之旅》是我一直推荐给患者的一本书,我自己跟着书完整练完了八周后,感到非常轻松。相关的书籍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当然,以上的方法都是自助,如果你觉得自助没用了,还是得看医生。我在这里打一个小广告,我们的团队在运营上海的一个公益热线,叫上海市心理热线 962525,这条线是24小时都有人接听的,而且是公益的,是政府支持的一个公益项目。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拨打这个热线。王兴:大家可以记一下,特殊情况下,可以尝试这个热线。另外,我也推荐王芳老师在看理想的心理学节目《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听这个节目,能让自己舒缓一点。*本文有大量删减与重新整理,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至「看理想App-《每个人的疾病课》第42集」收听完整版。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