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恐慌到淡定|这几年,我经历的英国新冠疫情实录都在这篇里了!
Hi 亲们周末好。
今天天气又阴又冷,但临近圣诞了,大街上特别热闹。
我刚带着孩子们滑冰回来,你们能从人群中找出糖糖端端在哪里吗?
前几天,我的公号也很热闹。
突然有了第一篇10万+,也是我第一次面对后台不断涌出的近千条留言!
我这个小博主有点懵,最近基本只要有空就在回留言。
虽然前台显示上限只有100条,但所有诚恳的咨询求助,我都尽力去回复了,希望能给到大家一点帮助。
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个话题在国内仍然争议巨大,尤其在目前这个“拐点”阶段,社会上的思想斗争还相当激烈!
我想跟大家说,我特别理解你们的心情。
英国这三年以“头铁”形象著称,一直处在疫情的风口浪尖,也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付出过无法挽回的沉重代价,在新冠毒性比现在强得多的前两年里,损失了十几万宝贵生命。
我也经历过跟大家一样的恐慌、迷茫、怀疑、无奈,最后才达到现在的淡定。
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之前说“奥密克戎没那么可怕了”,明明钟老和很多专家也是这么说的,却引起不少人强烈的质疑、愤怒甚至怨恨呢?
很可能是因为,英国很早就认为共存是唯一出路,三年来的政策和宣传都是在为最终开放做准备,目前大部分民众都经历过感染,早已没有了对未知的恐惧。
而绝大部分国内的同胞是最近才刚开始近距离接触病毒。
说实话,大家能够熬到奥密克戎之后才需要直面病毒,已经比我们幸运得多了!
写公号的两年里,我其实写过不少疫情相关话题,只是之前的都没有被广泛看到。
突然出了一篇10万+,却也仅仅是其中一个角度,并不能反映英国疫情的全貌。
我看到后台不停有新读者在搜索新冠旧文,索性我自己按时间顺序总结出来,点击文章标题即可查看。
这样省得大家再费劲去找,也让愿意了解更多的朋友看到,我们在海外,心态也是经历过很大变化的。
⚠️请大家看文前务必知悉:
所有文章都只代表我个人经历,并非科研论文,不具备任何防疫或医疗指导价值,仅能提供一个海外视角做为参考。
切勿留言对比评论国家抗疫政策!
国情不同没有可比性!!
以下几篇是跟疫情直接相关的内容:
2020年10月25日
这时英国刚结束第一次全面封城,也是我第一次记录对疫情的思考。
当时流行毒株还是早期新冠原始株。
仅口罩这件小事,就已经反映出政府执行力、民众基础、政策逻辑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2020年11月3日
当时英国刚宣布第二次封城,让学生复课是其中争议最大的决定。
政府在多个专业团队的掰头中,采纳了占上风的意见,要求中小学生返校上学。我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也跟大家现在一样提心吊胆,感到如履薄冰。
当时,英国刚给部分医护人员和老年人接种了新冠疫苗。12月起,按最年长到最年轻的顺序,开始全民接种疫苗。
2021年1月3日
这是我第一次有认识的人确诊,当时英国流行的毒株,是一度引起过恐慌,但现在已经没人再提的Alpha变异株。
也是从那时起,科学家们开始提出,新冠可能也跟很多已知病毒一样,存在传染性越强、致命性越弱的特性。
2021年3月7日
《像中彩票一样提前接种了新冠疫苗,没想到副作用却让人“呵呵”》
这篇有一半内容都在调侃,但也记录了我跟队友第一次接种疫苗的情形,也有对疫苗政策的介绍,大家感兴趣也可以看看。
2021年7月8日
当时英国的冒进又一次引起舆论哗然,我们作为生活在英国的中国人,切身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
我在这篇里解释了英国政策背后的逻辑。
英国普通民众也是从那时起,越来越接受要长期与新冠共存的事实,当时的主力毒株还是德尔塔。
2022年1月16日
写这篇的时候,奥密克戎已经成为英国的主力毒株。
我身边已经有很多人感染了,也是我情绪最焦虑的一段时间。
这篇里提到了英国为什么不严防死守,为什么守不住。
这篇也第一次提到了长新冠,但当时长新冠都是针对以前毒株的研究,奥密克戎尚未有足够数据。
2022年1月27日
《5岁儿子确诊新冠,真正“与病毒共存”的一周,我们是怎么过的?》
我们果然没有躲过奥密克戎带来的感染高峰,全家最小的端端第一个感染了,这篇里详细记录了端端的整个病程。
当时他还没有打过疫苗,也没有去过医院,靠居家隔离自愈。
2022年1月30日
继端端之后,我也确诊了,作为免疫系统受损的高风险人群接受了治疗。
这也是我第一次亲身体验到英国是怎么治疗新冠患者的。
此后不久,糖糖和队友也都测出了阳性,但是他们俩没有明显症状。
2022年12月5日
这就是前几天那篇10W+,也是我的文章第一次被更多受众看到。
此时距离我们1月底感染、英国2月全面解封已将近一年!
除了继续接种疫苗以外,新冠已经快被英国人淡忘了,日常生活早已恢复常态。
这篇主要是在说,据英国的经验,奥密克戎本身对儿童的影响已经很小,疫情连锁反应带来的影响可能更大。
但国内同胞此时刚开始接触病毒,大多数读到此篇的人,都没有看过我之前那么多的记录,不了解整个进程,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何很多人认为我“过于乐观”。
我知道很多人最担心“后遗症”,也就是长新冠,但目前国内看到的大多欧美长新冠研究数据依然主要是针对以往毒株的,对大家其实没有太大参考意义。
奥密克戎的数据可能要到明年以后才会比较充分。我个人也不可能早于国内官方给出任何数据,还望大家理解!
但我可以告诉大家,科学界的共识是:
对身体伤害越小的病毒造成后遗症的可能性也越低,反之亦然。
即使是以往的毒株造成的长新冠也不是终身的,绝大多数症状都会在几个月内消失,奥密克戎只会更轻(肯定有个别人很严重,个例永远存在)。
国内既然要放开,不会不考虑后遗症问题。目前亦有很多专业医疗号在做相关科普,建议大家找权威的去看。
当然我理解大家的担忧,换位思考一下,我自己刚面对未知风险的时候也无法做到真正淡定。
我之前主要是担心孩子,现在一样很担心国内的长辈。
毕竟老年人重症的风险比孩子和年轻人都高得多,何况我父母还都有高风险的基础病。
所以我完全没有任何带节奏、巴不得国内也“学西方躺平”的动机,更不是隔岸观火的局外人。
只是作为经历过“开放”的人,我也请大家相信任何国家政策都不会是胡来的,都要对自己的老百姓负责的。
这个时候,戾气并不能护体,怀疑和焦虑也不能增强免疫力。
唯有相信科学、尊重客观规律、保持良好心态、才是普通百姓顺利过关的最优选!
我个人建议大家:
能打疫苗的就尽量打,能做好的防护就尽量做,即使躲不过,也可以尽量争取晚些感染、避免扎堆感染。
以下几篇是有关英国医疗制度的内容:
因为很多人问到,我也一起总结出来方便大家全面了解:
对英国医疗体系的详细介绍:
20年底疫情期间住院动手术:
21年6月疫情期间第二次住院:
我亲眼所见的医院的变化:
英国医生对儿童常见病的普遍态度:
我知道,大家的观念可能分歧很大。
我们不需要互相说服,只需要互相祝福。
还是那句话,生活总归要继续的。
不能总拿“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吓自己,要多想想那九千九百九十九啊!
期待守得云开见月明。
祝福所有的云闺蜜们平安健康顺利!
我们也盼着能早日跟国内亲人团聚!
糖糖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