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换籍,10年前拒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奥运冠军,现状让人唏嘘…
点击👆王耳朵先生👇关注我,加★星标★
2012年7月31日,伦敦奥运会,女子举重63公斤级比赛的颁奖仪式。
中国队没有夺金,却吸引了不少中国媒体的目光。
“又有一个中国人给其他国家赢了金牌。”
现场的中国记者一眼就认出了冠军的真实身份。
这个一举打破奥运纪录,完成亚运会、世锦赛、奥运会大满贯,名为迈娅·马内扎的哈萨克举重运动员,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
姚丽。
一个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东北女孩。
2007年,因为举重天赋,获得哈萨克斯坦国籍。
那时她父亲生病,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去国外发展机会更多,收入也有所增加。
因此,对她的出走,人们表示理解。
加之这些年外国军团频现中国面孔,我们早就见怪不怪了。
颁奖仪式结束后,在场的中国记者还特意用中文向姚丽表示祝贺,可尴尬的一幕出现了。
姚丽不愿意用中文回应,坚持用不标准的俄语回答。
几轮问答下来,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有外国记者问她:“你在中国待了多久?你为什么代表哈萨克斯坦比赛?”
姚丽回答说:“当我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我在中国。但我是在吉尔吉斯斯坦出生的。我现在住在哈萨克斯坦。”
随后新华社记者忍不住问道:“你是否否认你曾经是来自辽宁的专业运动员?”
姚丽略微犹豫了一下,还是坚持自己的出生地在吉尔吉斯斯坦,甚至连在中国训练过也讳莫如深,只承认自己在中国生活过10年。
可明明就在两年前的广州亚运会上,国内记者就在东莞采访过姚丽。
当时她还用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发表了夺金感言。
姚丽的采访传回国内,争议声不断。
若说国籍问题,不便用中文回应,那么同样在伦敦奥运会上,代表哈萨克斯坦获得举重金牌的中国姑娘赵常玲,也并未听到有什么出格的言论。
于是“叛徒”、“忘本”的批评不绝于耳。
至今很多人都不肯原谅她。
后来赵常玲回国发展,姚丽留在了哈萨克斯坦。
关于她的消息就鲜少出现了。
直到2016年,国际举重联合会公布了4名在伦敦奥运会兴奋剂重检中呈阳性的金牌选手名单,姚丽的名字赫然在列。
不仅金牌被收回,还要面临禁赛。
再往后,她便彻底消失在了大众视野。
姚丽的故事,让我不禁想到另外一位华裔女孩。
东京奥运会上,摘得100米蝶泳金牌的加拿大运动员玛吉·麦克尼尔。
她的身世更加坎坷。
出生在江西九江的她,刚降临到这个世界,就被亲生父母抛弃。
随后的一年,她颠沛流离。
从医院到福利院,辗转无数双手。
直到2001年6月,才被养父母带回加拿大。
夺得金牌后,记者会上,她的往事被曝光。
小姑娘十分坦然,一番回应获得满堂彩:
“是的,我是在中国出生,在很小时候被领养,所以在加拿大长大,我现在是加拿大人。”
“这只是我人生旅程中很小的一部分,而这与游泳无关。”
同样是奥运冠军,同样出生在中国,同样有了新的国籍和身份。
为何舆论会走向两个极端?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不愿揭开的过去。
每个人都想超越曾经的自己。
但是一个人最大的自信,不是有多少惊才绝艳的当下可以展示,而是能够坦然地面对来时的自己。
《爱上超模》有一期节目在网络上引发过热议。
一个名叫钱凯丽的中法混血模特。
刚一出镜就频频犯错。
一次和著名华裔摄影师蔡宇,合作拍摄一组橄榄球主题的大片。
因为身着高跟鞋,每一次跳起都会摔倒。
蔡宇便好心提醒后面的外国“橄榄球运动员”,照顾一下“中国女孩”,在她跳起来的时候扶一把。
听到这句话,钱凯丽当场就甩脸色。
等到拍摄结束,她甚至责怪蔡宇:
“我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以后别再叫我中国女孩。”
众人错愕。
蔡宇更是呆住,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气愤道:
“中国人不是什么侮辱词汇啊?为什么我说你是中国人你这么大反应?这么排斥?我也是美国长大的,但我依然是中国人,这是不能忘记的。”
被驳斥后钱,凯丽,回应说:“我最多只是半个中国人。”
后来在评审环节,蔡宇再次和钱凯丽交锋。
这一次钱凯丽没有了之前的傲慢,她解释道:
小时候在国外生活,因为外貌遭受过歧视,所以才会一直掩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听到这里,坐在评委席上的一位黑人女导师看不下去了:
“作为一个黑人,我从小到大所遭遇的歧视多到数不过来,但我绝对不会说我不是黑人。”
蔡宇也表示,作为一名华裔他在国外,也经历过很多不公平的对待。
可正因为如此,你更要证明自己。
“一个亚洲人,一个中国人,能够登上时尚杂志封面,能够走到这一步,才更加了不起,才更加要自信。”
不要和过去的自己为敌。
无论你经历了什么,它都应该成为你不断奋进的土壤。
如果连你自己都不肯接受完全体的自己,更别指望任何外人会接受你。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对出身感到自卑羞耻,害怕被问到出身该怎么办?”
提问的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自觉有了一定成就的女生,她担心因为出身问题,在现在的圈层中不被认可,试图给自己伪造一个虚假的身份。
一位网友一语中的:
“一个人越缺什么,就越在意什么;越在意什么,就越会失去什么。”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稀缺心态”。
举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
因为一曲魔性的《我的滑板鞋》,那个名叫庞明涛的年轻人,一夜成名,成了火遍全国的“约瑟翰·庞麦郎”。
他把自己的出生年龄改成1990年,明明说着一口陕西方言,却硬称自己来自台湾。
《人物》记者去采访他,问及他的籍贯,庞麦郎打开地图胡乱点着。
他不承认自己乡下的父母和哥哥,见记者不信,气急败坏地摔了记者的电脑,质问她:
“这就是你对待大明星的态度吗?”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庞麦郎的爆红来得快,去得也快。
去年,大家再次把目光注视到他身上,还是因为经纪人的爆料,庞麦郎进了精神病医院。
不要妄图篡改与生俱来的烙印。
因为瞒着瞒着,你就忘记了真实的自己,在虚假中不断迷失。
走不出,也回不去。
《真相,治疗心灵的妙方》一书中说:
“我们所有的规划与行为模式,都过于视而不见而不是真的看见,太过防御而不是接受,试图改写生命而不是拥抱生命本来的样子……
一切否认、压制、忽略……都会禁锢生命的重要部分,贬低自己和自己的存在。”
讲一段年少时的经历。
15岁,去县城上中学。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出山村,也见识到什么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一次,学校里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地点恰好离我家不远。
原本我可以和同学分享这片自己成长的地方,但是我没告诉任何人关于这里的一切。
甚至有老乡经过,我都会侧过脸去,害怕被人认出。
那是一个少年难以启齿的虚伪和自卑:
害怕他们看见那座墙皮脱落开裂的瓦房;
害怕他们看见那间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的旱厕;
……
这样的心理困扰了我很多年,直到上了大学,走向社会,我终于明白:
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公平。
就是有人比我们长得好看,脑袋更聪明,会投胎……
但是不能因为“先天不足”,就永远活在出生的阴影中。
还记得北京大学王心怡的那篇《感谢贫穷》吗?
其中有一个小故事至今印象深刻:
班上免不了有几个同学嘲笑我磨坏的鞋子、老气的衣服、奇怪的搭配。
记得初一一个男生很过分地嘲弄我身上那件袖子长出一截的“土得掉渣”的棉袄,我哭着回家给妈妈说,她只说了一句:“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那件衣服我穿了初中三年,那句话我也记到现在。
阿德勒心理学中说: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无论好与坏,出身和经历,紧随一生。
若不幸,就正视它,它没有摧垮你,终能使你更强大。
若幸运,那就珍惜它,利用好它,让它成为你走向远方的一个支点。
只有坦然面对过去,诚于自己,我们才能毫无负担地迎接将来。
参考资料:
潇湘晨报:《马内扎冲奥,归属何地仍存疑》
新闻晨报:《马内扎否认自己曾是中国人 “养狼”是“借狼”》
中国新闻网:《有着东方面孔的新“蝶后”麦克尼尔》
人物:《惊惶庞麦郎》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