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上半年,中国人的下半年
导读
2022年上半年,中国人变得更爱存钱了。
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了10.3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了接近3万亿元,用一个并不精准的比喻,这意味着平均每个中国人在今年上半年多存了2000多元。
在中国人比较酷爱花钱、投资的那几年——2014-2018年,上半年的住户存款总额基本都维持在4万亿元左右。
如果再考虑到今年上半年,中国人收入增长更慢了这一事实,存款增量如此之大就显的更不寻常。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4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在疫情发生前,这一增长率大约在6%-7%之间。
央行认为今年上半年储蓄增加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二季度疫情影响,居民对流动性偏好有所增加;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居民的风险偏好有所降低。
但是,在央行每季度发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中,这种趋势变化也并不全都集中在今年二季度,从2020年开始,居民储蓄意愿就像一个张开的喇叭口一样,慢慢挤占了消费、投资的空间。
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变得格外不爱花钱,尤其是城镇居民。
在城镇居民的消费类别中,食品烟酒、居住、交通通信——我们所说的“食住行”——尚且保持了增长,但衣着、生活用品、教育、文化、娱乐甚至医疗保健的支出都在下降,其中在教育、文化、娱乐项目上支出下降最明显,2021年上半年平均每个城镇居民在这三个项目上花了1400多元,今年开销则不到1300元。
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今年上半年的消费原则可能是:必须买的掂量着买,能不买的就不买。
不断下降的居民消费意愿让消费市场很难受,社会消费总额在上半年划出了一个开口较大的“V”,以半年数据计,服装、化妆品、金银珠宝、家具的零售额都出现了同比负增长。
消费意愿的下降迎面撞上了企业升级消费的动力,贵的产品在舆论场上有了“原罪”,一些企业卖了几年的“消费升级”产品突然变成了不合时宜的价格“刺客”。
上半年最艰难的还是房地产市场——一个让中国人热情了很多年的行业,在6月份各项零售数据转正的前提下,与房地产紧密相关的家具、装潢类依然维持了负增长。
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在“暖意阵阵”的一季度就甩出了一条下斜线,此后又一路走低,到了5-6月才隐隐出现见底的迹象,这说明买房的意愿在降低。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则呈现对角线状的下滑,从15%的增速一路跌至-5.4%,目前仍未见触底的迹象,房地产商也不愿投资盖房了。
取得上半年GDP2.5%的增长不易。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付凌晖用了一连串的短句来描述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的挑战,包括: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不利影响明显加大,经济发展极不寻常,超预期突发因素带来严重冲击。
付凌晖认为,中国经济克服超预期因素不利影响,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尤其是二季度实现了经济正增长,稳住了经济大盘,成绩来之不易。
7月15日公布的GDP数据可能是历年来最受关注的一次半年经济数据。
北京西三环一幢写字楼的电梯间里,一位员工打开新闻软件说:“二季度增长0.4%”;另一位员工回应道:“阿弥陀佛,能正增长就不错了”。
当GDP增速放缓时,很多人都开始感觉到了那种从上至下的压力和委屈。涨工资更难了,人力告诉你“今年预算很紧”;买房计划也要缓一缓,烂尾房新闻有点吓人;三十多岁的人坐在一起喝酒的话题也变了,从“怎么赚钱”变成了“珍惜当下、珍惜我们拥有的”。
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感受会略有差异。
东部地区,特别是居住在上海的人,感受可能更强烈一点,今年上半年上海地区GDP增长为-5.7%,二季度则为-13.7%,北京二季度增速也出现了负值。
中西部地区感受要更积极一点,在今年上半年中国中西部依然维持了较高的增速,上半年,中西部地区整体增长快于东部,31个省份GDP增速排行榜上的前两名分别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山西省。
年轻人的感受也会更强烈一点。2022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4月份达到6.1%的高峰后逐月回落,至6月已经回落至5.5%——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失业率控制目标上限。但是,16-24岁城镇调查失业率却从4月开始一路走高,18.2%、18.4%至19.3%。
城镇调查失业率反映的是有就业意愿群体的就业情况,用一个简单的方式理解,在每100位想就业的年轻人中,就有19位找不到工作。
统计局将年轻人面临的这种失业压力解读为“摩擦性失业困境”,这是一种形容因技术性原因带来的失业情况:年轻人找不到自己想找到的那种工作,企业又招不够自己想招的那种人。
一些年轻人想进互联网大厂,成为拥有高薪收入的程序员,一位在大厂实习的名校应届生却在笔记本上写满了“焦虑”一词,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国企工作。
在多个机构的统计数据中,年轻人想进国企的意愿达到了新高点,他们想要一个更有确定性的未来;企业则更想要吃苦耐劳的员工,2022年6月,全国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7小时,比去年同期上涨了0.1个小时。
在上半年没有赚到钱的人,憋足了劲要在下半年好好努力。
暂居在北京皮村的苟在胡因为疫情影响,整整三个月没有收入,他的想法是“有了活就干,不管钱多钱少了”,在这个外来务工者聚集的城中村,因为疫情防控而暂失活计的人不在少数,着急是一定的,他们远离家乡,不是为了在一间远离城市中心的小小房子中蜗居。
6月的经济数据有了回暖的迹象,统计局认为目前的经济形势是“企稳回升”。
从5月开始,重点区域的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稳住经济大盘的一系列政策也陆续出台,形势得到了扭转。
在整个政策指向中,最关键的是两点:一个是GDP的增速要维持在合理区间;另一个是失业率要降下去,前者是解决大部分问题的必要条件,后者则事关社会和每个人的稳定与生计。
“要想富,先修路”,基建投资依然是要达成两个目标的关键,在今年上半年,基建投资保持了较高的增速,1-6月的增速比1-5月还要高,基建又开始跑起来了。
地方新闻透露了这种迹象,比如东部部分省份密集的召开了“重大项目的开工仪式”,一些省份也开始增补重大项目。
基建投资不仅能直接拉动需求,解决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问题,又被寄望于能够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以工代赈”这个词开始密集出现在政策中,一些文件要求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这些项目将优先吸纳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比例由原规定的15%以上提高到30%以上。
“以工代赈”岗位主要涉及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灾后恢复重建等重点领域,在下半年,不少中国人将会在这些工程中谋得一份生计。
基建并不是没有压力,在体制内的人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地方政府在财政上的吃力,减税降费力度颇大,土地性收入又持续缩减。
在财政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可以动用的力量有限,但要提振经济的信心,地方依然是挑大梁的角色。今年上半年,一些地方政府想出了很多办法救楼市、救企业、解决就业,其中一些措施显得有些“冒失”,一些地方的公务员开始进村卖房,但也有的政策为地方企业恢复生产、保住供应链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供应链堵塞、复工复产的时候,一些平时和地方政府接触少的企业突然发现地方政府的重要性。一家上海的企业主因为找不到对口的地方政府,不得不独力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种种困难,但他的另一个工厂因为有明确的管辖属地,很快就恢复了生产。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上半年企业的感受千差万别,部分行业的上游企业增长迅速,“三桶油”在一季度狂揽了近千亿元的利润,但中下游企业承压较大;制造业的大型企业景气指数较高,但小企业的景气指数依然在临界线以下;制造业受影响较小,服务业特别是接触性服务业受影响大。
下半年,如何让这些占据中国就业市场半壁江山的中小型企业、下游企业、服务业活得更舒服,尤为关键。
对中国人而言,这些企业解决的不仅仅是就业,在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他们都是直接参与服务和商品供给的主力,一家口味极好的社区餐饮店,一家氛围很好的剧本杀店,他们的倒闭可能不会带来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短缺”,但总会让人感觉稍稍失去了一点快乐。
中国人依然有着强烈地过更好生活的愿景,这种愿景构成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在这个“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上半年,这种韧性经历了疫情和防控措施、部分经济政策的不当执行、匪夷所思的社会事件等多方面的考验。
在已经启动的下半年,这种韧性还有可能迎来物价的考验、出口市场下滑的考验,但正如付凌晖所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明显,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国民经济有望逐步恢复,保持平稳增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