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第一”消费电子公司苹果,也琢磨不明白自动驾驶
邮箱|[email protected]
外面的世界里,苹果汽车是这样:
这样:
也可能是这样:
从未官宣甚至极少公开谈论造车的苹果,却从来不乏被关注。
今年10月,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在一档节目中表示:
“我最近了解到,苹果汽车可能得到2026年或2027年(推出),我始终觉得,苹果汽车的推出,可能会是一个真正的大幕开启。”
近日,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的报道,印证了苹果汽车量产的推迟。报道中称,苹果公司原定于2025年批量生产汽车的目标延后至2026年,并放弃了L5级自动驾驶的计划。
据悉,苹果已对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做出了重大调整,目前正在规划一种“不那么雄心勃勃”的设计,汽车仍将包括方向盘和踏板,并且放弃了L5级自动驾驶计划,改为只支持在高速公路上的全自动驾驶功能。
而在价格方面,苹果汽车最初的定价目标超过了12万美元,但根据知情人士最新透露,苹果预计这款产品售价控制在10万美元以内,以吸引更加广泛的客户。
这样的消息,无论是对于果粉,还是造车行业来说,都是具有冲击的。
在推特上,已经有不少失望的情绪弥漫。有网友认为,苹果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于对手5年——实际上,苹果确实在推出任何产品线时都不是“领先”的。
有网友支招,不妨对特斯拉授权使用苹果的软件,或者将苹果的服务整合到特斯拉中。
当然我们都知道,特斯拉与苹果,最不存在可能性。
虽然苹果从L5降到L3了,可是有网友仍然觉得太晚。
比如,在不到4年内推出一个带有车轮和踏板的新设计,而苹果以前从未制造过车辆,这对苹果来说将是一场重大的艰苦战斗。
还有网友表示,Cruise和Waymo都会在明年开始大规模生产没有方向盘的robotaxi了。
不要说自动驾驶,关于苹果汽车的最终量产交付的形式如何也被拿来调侃,比如iPhone不配充电器的梗也用在了苹果汽车上:窗户是不是也要单独买?
按照苹果这几年不断推迟的量产进度来看,也许真的如网友调侃的那样,2026年,也许还不是最终时间。一推再推的苹果造车,已经开始让人失望。甚至很多人觉得苹果汽车不会量产了。
自苹果造车八年以来,从不正面公布进展,汽车项目人事更替不断,与其他造车企业拼命造势、IPO、抢热度不同,苹果造车虚虚实实,对造车届的威胁却是巨大的。
蔚来创始人李斌就曾说,如果苹果成功推出汽车,肯定是定位在主流高端市场,在苹果用户生态和品牌力的影响下,苹果的汽车会有很强的竞争力。
品牌力、高端,还不足以形成对苹果汽车足够的想象力。
它最颠覆的一点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在瞄准L5级无人驾驶方向,做颠覆整个行业的汽车。
今年9月,曾有外媒披露了苹果汽车的外观及细节:没有方向盘,没有踏板,四个座椅可以调整为面对面。这样的设计放在任何一个品牌都会被喷的,但是对于苹果,大家保留了这种想象。
因为在外界看来,也只有苹果可以提供最自动驾驶软硬件的支撑。
2017年6月,苹果CEO蒂姆·库克在接受彭博电视台(Bloomberg Television)采访中,首次公开证实苹果正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与研究。
库克称:“我们正专注于自主驾驶系统。这是一项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我们把它看作是一切AI项目的桂冠。这可能是难度最大的进行中的AI项目之一。”
自动驾驶、AI技术才是苹果汽车的精髓,然而,八年过去,苹果推翻了自己对于自动驾驶技术一步到位的构想。
按照最新的设想,苹果汽车将只支持在高速公路上的全自动驾驶功能。这相当于目前我国很多汽车都支持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也意味着苹果汽车的自动驾驶从L5直接降到了L3——比我们激进的新势力可以说晚上了五年左右。
但去年年底,同样是来自彭博社的报道称,苹果已经设计出自动驾驶芯片,并将在加利福尼亚进行测试,通过神经网络学习,来不断优化。
此外,今年9月,根据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的文件数据显示,苹果在加利福尼亚州已经拥有70辆自动驾驶测试车,同时还有139位可以测试自动驾驶车辆的司机。相比于今年7月,测试车辆和人员都在逐步增加。
以苹果一贯的个性,一方面在着力打造核心硬件,一方面在推进自动驾驶测试,但L5级自动驾驶,仍然难住了这家“宇宙第一”消费电子公司苹果。
技术层面,关于自动驾驶,过去几年来,苹果关于视觉识别、Lidar信息融合,以及处理数据的神经网络系统,也有诸多专利。苹果关于自动驾驶方面的专利,在这两年才开始增多。但是从整个测试情况来看,苹果并没有走在整个行业的前面。
商业化方面当然也是考验,L5级如何大范围商用,仍然是整个无人驾驶领域在钻研的课题。
同时,造车项目先后的停滞又启动,关于量产目标的变化,以及是否会选择代工等问题,都显现出过去几年来苹果对于造车的游移。或许直到现在仍然可以大致感受到,与其说,苹果游移的是造车本身,还不如说是对造车目标的妥协:
到底要造一辆面向未来的车,还是造一辆能让用户真正体验到的车。
苹果这一次想好了吗?
* 作者紫荆对此文亦有贡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