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贩儿子到银行家:人格教育,是父母给我最好的礼物……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阅读第一(ID:Readfirst)
作者: Norah
二十多年过去了,沈文才还保留着高中成绩单。一张泛黄的纸上,印有这样的评语:“柔声细语、胆小,要学会与同学打成一片。”
那时的高中老师无法料想,这么一个性格内敛的男孩,如今会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领英博主-Eric Sim。而这,还只是他众多头衔中的一项。
现在的沈文才已是一位标准的成功人士。
他曾任职于花旗和瑞士银行,还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兼任副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也纷纷伸来橄榄枝,聘请他担任客座讲师。
在光鲜履历背后,他的人生却是从新加坡小贩中心的面摊起步的。
沈文才家的面馆
他的父母经营着一家面积不大的虾面摊,从12岁起,他就在自家的店铺帮工,直到22岁。
当其他孩子在经历青春期迷茫、泥泞、精彩和蜕变时,他却早早地将家庭重任分担在肩。
这样的经历并没有将他的人生调低一个灰度。相反,年少的“苦”成就了他脚踏实地的品格,职场成功不过是必然结果。
在金融圈,外国一流大学、家境好的同侪后辈们比比皆是,但沈文才却凭借着人情练达、专业能力获得职业认可。
尽管年少时,他也因为不富裕的出身而自卑,但过尽千帆后,他感恩父母的言传身教:虽然没有富裕的成长环境,但父母教会了他最重要的人生品格。
自卑男孩的“心理复建”
年少时,沈文才是个自卑的男孩。
因为个头矮小,还患有哮喘,他很难与同学们疯玩到一起。母亲担心他的身体,嘱咐他不要在学校里剧烈运动。
家里的经济情况也不太好。
父母靠着卖虾面的手艺,勉强养活着一家人。到12岁时,他也加入其中,帮父母分担些洗碗、端盘和送餐的活儿。
新加坡的小贩中心于20世纪五六十代兴起,是政府为管理街头无牌熟食小贩而建。沈文才接触最多的,也是“左邻右舍”的商贩。
他们有卖鱼丸面的,有卖鸡蛋的,三教九流的人有一个共同点,文化水平不高,包括他父母在内。
新加坡小贩中心的图片
Photo by Ethan Hu on Unsplash
父亲上过两年的小学,认识一些字,但没上过一天学的母亲,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学业上,沈文才只能“自求多福”。
家庭环境始终是他年少时的隐痛。
小时候,母亲为了劝他多吃食物,告诉他,洋小孩在吃土豆时会刻出小动物。
第二天在去学校的校车上,他立马给坐在邻座的小朋友兴冲冲地讲述了这一“新知”。
“吃土豆能刻出动物?”邻座小孩大笑起来,紧接着,全车的同学开始指着他哄笑。
那一刻的尴尬和无地自容,沈文才如今想起还记忆犹新。
来源:pexels
尽管母亲是善意的欺骗,但对年幼的孩子而言,这却是一场信任崩塌的灾难。他最亲信的人的话都不一定是对的。
从那以后,沈文才变得不自信。尤其在说话方面,他担心说出的话又惹来哄笑,干脆沉默寡言。
步入青春期之后,他意识到这样不行。成绩不好,又不爱和同学们打交道,他身边竟然连要好的朋友也没。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像是阴雨天。
他开始观察身边那些自信的同学,总结出三个共同点:
他们要么是有运动特长,尤其是球类拿第一的家伙,身边总是呼朋唤友;
学业上排前几名的同学,说话也很有底气,因为见多识广;
再来就是天生爱交朋友的同学,善于与人打交道,也很有自信。
“三方面,你起码要懂一项。”
观察到这三点后,沈文才发展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复健”方法:主攻学业,且集中精力把数学这门课。
沈老师学生照
他在数学上付出的努力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他死记硬背记住了2和3的平方根,因为这两个数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记住它们后,他发现解题速度立刻加码。
过往试卷也被他反复做了无数遍,到后来,有些题一看就能写下答案。
经过大约一年的努力后,这个数学不及格的少年,数学成绩跻身全班第一。
尽管他的英语、历史和文学等科目的成绩仍然很差,但生活却慢慢发生了改变。
“嘿,文才,你能帮我一下吗?去年这张试卷的第13题,我解不出来。”
同学们开始陆续和他打交道,还邀请他参加聚会。慢慢地,自信心终于“康复”了。
他把这段经历写进了领英博客,没曾想在网络平台获得巨大反响。
领英博客截图
在他的新书《讲好你的故事里》,他这么写道:
“如果你出身平凡,没有必要自卑,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见闻、工作态度以及能带给客户的不同价值和自己独特的方式一展抱负……漫漫长路,你要乐观前行。”
经历漫长、阴霾的青春期后,这个男孩褪去了自卑的外壳,开始以不一样的视角看待人生。
沈文才新书《讲好你的故事》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我要不一般的人生”
在数学学科积累自信后,沈文才考取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工程专业。
大学时,他开始像一块干海绵一样,主动接触一切新事物。
自信一点点建立起来后,他开始思考人生方向。
从小学到大学择校,他的很多决定都是“随大流”。
“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父母也无法提供帮助,只能看别人怎么选,跟上去,总不会错吧。”
但,人生就这样了么?临毕业时,这一问题困扰着他。
来源:pexels
沈文才已经在工程专业学习了4年,也有去过香港电灯公司实习半年。但工程师的日常循规蹈矩,也很枯燥。
如果毕业后再“随大流”做一名工程师,往后余生的日子,一眼就能望到头。
“关键时刻,如果你只作出一般的决定,你的人生就会很一般了。”
他将视野放到金融领域上。
他主动给一家金融机构的招聘经理发了邮件,简述了自己作为工程学生对金融的看法,没想到收获了录取信,就这样一脚踏入了金融圈。
刚开始时,想要崭露头角的沈文才,经历了极为陡峭的学习曲线。难点不在理解金融产品上,而是社交能力。
作为工程学生,他平常不修边幅,讲话也颇为直接,就连见客户时该如何着装也不知道。
沈文才(图中左二)
但,靠着从小在面馆里练就的观察力,以及一股韧劲,最终获得了认可。
在《讲好你的故事》这本书里,他分享了自己接人待物的一些小tips,细致程度让人感慨不已。
比如他会提前了解客户的喜好,会带他们去吃地道的本帮菜,以获得愉悦的合作氛围。
在出席公开场合时,他也会格外注重着装。如果有幸见到他,你会在人群中凭借一抹靓丽的“橙色”(领带或者手帕)认出他。
沈文才常用的手帕
最重要的是,他接人待物时的真诚。正因为自己出身不高,也不会在社交场合带上有色眼镜。
“与人相处时慷慨大方、尊重他人,盼望他们未来会飞黄腾达;不怕麻烦地帮助客户,哪怕是分外之事;还有一些小事,比如帮同事买午餐这种举手之劳。
但不要指望你帮助过的人都会回报你,但可能会有人在若干年后记得你的好意,为你打开一扇门或者助你渡过难关。”
沈老师演讲照片
学历红利,
并非一劳永逸
在金融圈里,最不缺的就是怀有抱负的高学历者。
沈文才自己也曾在海外深造。在银行工作两年后,他感到在专业领域上的不足,于是投入所有的积蓄,去英国读书。
当时,身边的人对他这个决定感到不解:花光所有积蓄,在经济情况大好时去读书,真的值得么?
他并没有马上获得回报,因为回国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了。新加坡大街上到处都是失业又失意的年轻人,他不得不先在其他岗位先工作着。
四年后,机会还是来了。他拿到一个销售金融衍生品的工作,在英国读书期间学到的知识派上用场。
他还曾申请过普林斯顿金融相关的博士,但却收到了一封拒信。工作多年后,这已经成为他拿来调侃自己的玩笑。
沈老师英国留学时的照片
学历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沈文才所在的部门有相当多背景优越,毕业于全球知名大学的同事。
他手下一位分析师员工就毕业于耶鲁大学和北京大学,能流利使用三种语言,做起事来既娴熟又专业。
而相比这些拥有优越背景的同事或者竞争对手,他似乎没有硬件上的胜算。
成长和教育背景决定了,如果他想要成为“最有价值球员”MVP,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他获得客户认可,以及成为“进步最快的球员”(MIP)——一个越来越出色的银行家。
如果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或者本身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那么追逐高学历是有意义的。否则,它不仅不会带来回报,反倒容易成为一把双刃剑。
来源:pexels
因为头顶光环,大家对名校学生的期待也更高。
但职场上需要的不只是文凭,还有学习新知的能力,以及接人待物的技能。如果不能坚持长期主义,高开低走的局面也会接踵而至。
在金融这个名利场里,不乏有客户只想和背景优越的员工打交道,沈文才的策略是,把他们介绍给这样的同事,提供令对方满意的服务。
但他也越来越发现,很多客户却对他质朴的上升路径更有兴趣。
“我的经历给他们带来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原来出身贫寒而逆袭的故事,也是吸引人的。”
更为重要的是,在经历过自卑、重建、踏入职场再次自卑后,沈文才已经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收获:
即便不是名校毕业,也可以塑造一个理想的上升路径,就像低头的麦穗,向上生长,却总保持谦逊。
来源:pexels
父母教育,
是子女人生成功的底色
回望过往的经历,虽有挫败,但沈文才依然感到满足。在成为领英百万粉丝博主后,他能帮更多年轻人找到自我价值。
尽管曾因为母亲善意的谎言而感到自卑,但他仍旧感谢父母看似放养的家庭教育:正是有从12岁到22岁的“卖面十年”,他才学会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并练就了一番接人待物的妥帖感,以及与人相处的真诚。
这十年里,父母的辛劳他都看在眼里。
每天,面摊会从早上7点经营到中午1点,但父亲在收摊后还要准备第二天的食材。
一年到头,只有大年初一那天是全家人的休息日。紧接着就是忙碌的初二,因为其他店面都关张休业,只有父亲坚持待客。一方面是为了多挣钱,另一方面也是为照顾老顾客。
从12岁帮工的沈文才陆续学会了洗碗、切虾、切辣椒,到后面也接手了煮面这项技术活儿。同时,他还需要负责给客人点餐。
面摊的品类看上去只有黄油面、米粉和粿条,但顾客可以掺杂两种面(米粉面、粿条面、粿条米粉),有的甚至要求三种面混在一碗,叠加大、中、小份的规格,有21种不同搭配。人多时,有时点单会弄错。
每逢大年初二,早上八点人潮开始涌进来,父亲会把粿条藏起来,只卖米粉面、大份的。这样点单就不会出错,因为顾客没得选,只能决定吃还是不吃。
即使是平常日子,沈文才也需要时刻保持手、眼和脑袋的协调。
右耳朵在接受命令,同时左耳朵在听人们是不是要准备开始付账。两只眼睛在关注正在点单的人,把订单输入脑袋里,同时余光还要盯着没付钱的人,以防有人逃跑。
来源:pexels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模式,在这十年的“训练”下,似乎成了一项特长。
他也将这项“多任务处理”的技能带到银行工作中。比如在跟客户打电话时,他同时也在听正在和另一位客户沟通的实习生,遇到话术不得当时,他还会用手势稍加提点。
接人待物则是父亲对他言传身教的影响。
刚开始帮工时,沈文才经常面无表情,父亲把他叫到一旁斥责了一番,并让他换位思考,如果是他看见服务员面无表情时会作何感想。
“父亲在家里面无表情,但在营业时却能热情待人,甚至记得顾客吃什么面,这也影响了我。”
他曾经为了工作时常往返北京和香港,每周五的班机上总能遇到脸熟的同行们。
无论是客户,还是竞争对手,他总能上去打个招呼。
“可能我的好运气就是这样来的吧。”
照片里装筷子的铁罐子是父亲遗留下来的,有60年了
父母虽然未曾帮他在人生关卡上做决定,但却也没限制他的人生道路,甚至希望他任何事情都接触一些。
“15岁时,父亲甚至让我尝试烟酒。最后结果是,我到现在也不喜欢抽烟、喝酒。”
沈文才坦言,自己并没有父母那么大胆,让孩子尝试任何事情,但一定要让孩子学习面宽阔,因为你不知道未来打开机会的是哪扇门。
来源:pexels
成为客座教授后,很多学生会向沈文才发问,到底如何获得成功与幸福呢?
“如果你一生下来就坐拥1亿资产,接手后,你把它变成9,000万,那可能你是失败的。但如果你起点低,却通过自己努力而有所成就,那么你就是成功的。”
抛开职场上的成就,沈文才还有另一个答案。
“其实生活是否成功,也未必要看职业或头衔。如果你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老板赏识你,或者你赚得不多,但有很多自由时间发展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也都是很好的。
让你幸福的,是对你而言重要的人,以及重要的事情是否有被认真对待。而不是学历是否够高,或者出身多么富裕。”
▼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
你“在看”我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