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IPS 2022 | 序列(推荐)模型分布外泛化:因果视角与求解
作者信息:
论文链接:
代码链接:
序列事件预测的目标是根据历史事件序列来估计下一个事件,典型的应用是序列推荐系统,即给定用户的历史点击记录来预测用户下一个可能会点击的商品。在实际场景中,由于数据收集的有限性,往往只能利用某个过去时间窗口内的数据来训练模型,而后模型需要在未来的部署阶段给出预测结果。然而,由于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模型从线下训练到上线的过程中会面临分布偏移的挑战,即训练时的数据和部署后的测试数据来自不同的分布,从而导致性能下降。
本文主要探索的问题是:如何训练一个可靠的序列模型,它可以有效泛化到未知分布的测试数据上?为此,我们首先从序列数据生成的角度揭示了现有的基于极大似然估计(MLE)训练方法的模型的缺陷:由于数据中潜在的环境因素所带来的 bias 而无法很好的泛化。
对此,我们基于因果干预和后门调整对学习目标进行改进,并进一步利用变分推断得到了一个可求解的新的优化目标。另一方面,我们为这个学习方法设计了一个灵活的模型框架,可以和现有的序列事件预测模型结合在一起,提升模型的分布外泛化能力,并在不同的实验任务上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适用性和可扩展性。
本文的亮点
本文首次在事件预测和序列推荐场景中正式定义了分布外泛化的问题,并从因果视角解释了现有模型在此问题中的缺陷,以及揭示了造成该缺陷的本质原因。
本文将因果干预和变分推断进行了优雅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学习框架来实现序列预测任务的分布外泛化,该框架具体良好的泛用性,可以和大部分现有的序列预测/推荐模型相结合。
本文也提出了新的实验设置来更好地衡量模型的分布外泛化能力,并且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时序分布偏移的确会造成模型性能的下降,也同时验证了我们的方法在该场景下的有效性。
时序分布偏移的定义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背景和问题定义。序列事件预测(Sequential event prediction)[1,2] 是一类经典的任务,其目的是给定历史事件序列(Historical event sequence,用随机变量 S 表示)时预测下一个事件(Next event,用随机变量 Y 表示)。这个任务对应的应用场景包括序列推荐、设备维护和临床治疗等。例如,在序列推荐中,推荐模型需要根据用户的历史点击记录来预测用户下一个可能会点击的商品来进行推荐。
在这个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此类任务的一个特点是训练和测试数据通常是在不同的时间生成的(例如线下训练的模型需要部署到线上环境),因此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未知的外部环境因素(本文称为 Context,用随机变量 C 表示)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了数据分布的变化。
这个现象反映到现实当中的一个体现是线下训练的模型部署到线上会出现明显的性能下降。在本文中,我们称这类问题为时序分布偏移(Temporal distribution shift),并旨在从根源上分析现有方法的不足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分析和理解现有方法的缺陷
大多数现有的序列预测模型都是基于极大似然估计(即,最大化 )进行训练和预测的。相应的,我们可以构建数据生成过程中和模型训练时变量之间的因果图(图a:数据生成,图b:模型训练):
最终得到了图 b 所示的模型训练和预测的因果图。可以看到,在两张因果图中,变量 是另外两个变量的共因,即干扰变量(Confounder)。其对应的后门路径 将历史事件序列()和下一个事件()虚假关联了起来(Spurious correlation)。
更直白地讲,由于这种虚假关联的存在,模型在训练阶段很容易学习到 和 之间的这层虚假相关(即由 产生的关联,特定于训练数据),当模型迁移到新的测试分布上时,由于环境 (导致了 和 的实际关联性发生了变化),模型的性能就会下降。
为了更直观的理解干扰变量 的负面影响,我们考虑一个如下图所示的例子:在序列推荐场景中,夏季收集的数据可能会将用户购买 “冰淇淋” 和购买“T恤”两类事件“虚假”关联起来,不是因为喜欢吃“冰淇淋”的用户都喜欢穿“T恤”,而是两类行为在“夏季”的环境中都更常见。
因此,一旦测试环境转变为“冬季”,学习到了“夏季”中变量之间关联的模型就可能会做出不准确的预测,比如向购买过“冰淇淋”的用户推荐“T恤”,而实际上这个用户在“冬季”购买“冰淇淋”是因为他是一个甜品爱好者,这时候应该向他推荐其他甜品才会是一个更好的结果。后者所体现的就是历史行为 与推荐目标 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不会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也是我们希望模型真正学到的 与 之间的关系,从而具备分布外泛化的能力。
分布外泛化的因果干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提到的时序分布偏移问题,提高模型分布外泛化的能力,我们引入 算子 [3] 对变量进行因果干预(Causal intervention),提出使用 而不是传统的 作为优化目标。如下图 c 所示,这个操作切断了从 指向 的箭头,阻断了引起 和 之间虚假关联的后门路径 ,使得模型更倾向于学习两个变量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关于如何理解因果干预,该操作本质上模拟了一个理想的数据生成过程。在这个理想的过程中,我们人为操控序列 ,使其不受环境变量 的影响,例如操控用户在任何季节都有相同的概率购买过棉衣和 T 恤,平等罗列所有的情况并重新收集数据,从而避免模型额外捕捉由环境引起的虚假关联。
类似上述的做法称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4],是一种理论上可行的因果干预方式。但是我们知道,现实中我们既无法人为控制环境,也无法要求产生非偏的理想数据,因此不可能通过这种做法来准确计算 。
另一个替代解决思路是利用后门调整(Backdoor adjustment)[8] 来对 进行统计估计,得到以下式子:
直观上理解,后门调整利用独立于 变量的先验 对求和里的每一项重新加权,以此来抵消环境 对数据生成的影响。然而,直接使用这种做法在现有建模框架下是不可行的,因为正如上文所说,大部分环境变量 不同于上述例子中的 “季节” 简单直观,它很有可能是观测不到的,甚至没有现存的定义,更何况先验分布 也是未知的。这成为了使用因果干预的技术难点。
对此,我们提出 Variational context adjustment 方法,利用变分推断引入新的分布 作为给定输入事件序列时对隐变量 的概率估计。基于此,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以下的 ELBO(Evidence lower bound)作为替代 的优化目标:
通过抬高这个 ELBO,一方面可以推动 去挖掘序列背后的环境变量使目标逼近真实的 ,另一方面优化 来实现想要的因果干预和模型分布外泛化。
在实际建模中,我们需要考虑式子中高亮的三个部分:对于 ,我们引入额外的参数化模块(文中称作 Branching unit)来以数据驱动的方式从历史序列 中挖掘离散化的抽象环境变量 。对于 ,我们可以使用任何现有的序列预测模型作为主干(例如 Transformer)来实现(文中称作 Branching unit),用来学习特定环境下历史序列 的低维表示。
同时,我们也引入一个 “多层分枝” 结构来考虑更多的(指数级)可能的环境种类,并建模环境之间的联系。最后,对于 ,我们采用了 Mixture of posteriors [5] 的做法来更高效的估计一个更准确的环境先验分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本工作的原文来更详细地了解。
实验结果
主要结果:当训练和测试的时间跨度(表中的 Gap Size)变大时(即,时序分布偏移更加严重时),我们发现所有的模型性能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进一步验证了分布偏移确实会对模型性能造成负影响,是一个值得重视但是现阶段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但在绝对性能上,我们的方法在不同任务中都能够有效对主干网络的性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而在相对性能上,我们的方法随着时间跨度变大性能下降幅度更加小,验证了其应对时序分布偏移的有效性。另外,我们的方法能够和各种现有的序列事件预测相结合并依然有效,体现了它的泛用性。部分的实验结果如下图表所示:
参考文献
[1] Benjamin Letham, Cynthia Rudin, and David Madigan. Sequential event prediction. Machine learning, 93(2):357–380, 2013.
[2] Hui Fang, Danning Zhang, Yiheng Shu, and Guibing Guo. Deep learning for sequential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evaluations. TOIS, 39(1):1–42, 2020.
[3] Judea Pearl et al. Models, reasoning and infer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 2000.
[4] Judea Pearl, Madelyn Glymour, and Nicholas P Jewell. Causal inference in statistics: A primer. John Wiley & Sons, 2016.
[5] Jakub Tomczak and Max Welling. Vae with a vampprior. In AISTATS, 2018.
更多阅读
#投 稿 通 道#
让你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优质内容以更短路径到达读者群体,缩短读者寻找优质内容的成本呢?答案就是:你不认识的人。
总有一些你不认识的人,知道你想知道的东西。PaperWeekly 或许可以成为一座桥梁,促使不同背景、不同方向的学者和学术灵感相互碰撞,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PaperWeekly 鼓励高校实验室或个人,在我们的平台上分享各类优质内容,可以是最新论文解读,也可以是学术热点剖析、科研心得或竞赛经验讲解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
📝 稿件基本要求:
• 文章确系个人原创作品,未曾在公开渠道发表,如为其他平台已发表或待发表的文章,请明确标注
• 稿件建议以 markdown 格式撰写,文中配图以附件形式发送,要求图片清晰,无版权问题
• PaperWeekly 尊重原作者署名权,并将为每篇被采纳的原创首发稿件,提供业内具有竞争力稿酬,具体依据文章阅读量和文章质量阶梯制结算
📬 投稿通道:
•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 来稿请备注即时联系方式(微信),以便我们在稿件选用的第一时间联系作者
• 您也可以直接添加小编微信(pwbot02)快速投稿,备注:姓名-投稿
△长按添加PaperWeekly小编
🔍
现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们了
进入知乎首页搜索「PaperWeekly」
点击「关注」订阅我们的专栏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