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爸妈,特别喜欢把孩子成绩好和“聪明”、“天赋”等词挂钩在一起。仿佛没有聪明的头脑,便不配拥有好成绩了似的。更有甚者,把孩子的自律也归因为“天赋”。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关于“天赋”和“努力”的讨论,以供大家参考。
文章作者正是从18线城市的普高,考入了北京大学男女比例7:1的理工大系,上着一堆烧脑课程的同时,顺便辅修了经济学双学位。做到这些,并不是特别难,但也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
其实,在清北这样的名校,天赋异禀者是有,但找到了合适的路径和方法,并日复一日傻傻坚持的学生更多。
当曾经的学霸成了妈,她不但会顺应孩子心智发展规律,正确引导孩子,还会总结各类教育心得,更能深入研究各种养育问题(比如近视),还善于挖掘各类独家资源!
关注她,准没错了!
文:果妈
在我国,上名校并不是大概率事件。
那么,灵魂拷问来了,上名校的孩子,拼的到底是天赋还是努力?智商平常的广大普娃,有没有逆袭的机会?
我在北大见过各式各样的学霸,曾惊叹于学神的超高智商,但更多的体会却是——原来大多数人都是智商正常的普通人罢了。
没错,大多数上名校的孩子,并不是因为智商碾压众人,更不是终日挑灯苦读的结果,而是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不同于其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做任何事情,效率都很重要。影响学习效率的最大因素,便是时间观念。以完成寒假作业为例,时间观念强的,喜欢早一点搞定作业,然后才能安心安排其他阅读、游戏;时间观念差的,正好相反,总喜欢先玩够了,再狂补作业。前者在上课时遇到困难的知识点,会更专注、积极思考,争取就地解决问题;后者很可能就会想着“课下再好好研究”,或者“问下辅导老师”,便堂而皇之的开起了小差。这些差别,除了时间观念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详见下文。我读书时课上效率就很高。上课时,那些需要背诵的任务,比如诗词、古文等,我都会一心二用,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默默背诵起来,根本不会拖到课后。甚至,有时我摸清了老师布置作业的规律,课上或课间就把作业做完了,极少会把作业带回家(也许是那会儿学习任务太轻松)。我不是提倡大家也来效仿。但是,时间观念强,喜欢早点把事情做完,有事情悬而未决会有强烈焦灼感的孩子,确实效率会高很多。习惯于拖延的孩子,哪怕看上去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更多,但经常都是事倍功半。这种差异,可能源于自小养成的不良习惯,吃饭慢、起床慢、做事磨蹭等。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另外,将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放在最后,可能也会有用。前段时间,果果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看《三国演义》连环画。每天晚上,我们一般都是先做其他事,最后才是看《三国》。但他吃饭慢,做事比较磨蹭,轮到他可以看《三国》时,已经快9点,都该睡觉了。他自然很不满,甚至大哭,但不得不承受拖拉带来的后果。最近,我买了定时器,做事前都会定时,希望他能逐步改掉这坏毛病。时间观念差,这也许和性格有关,但绝不该天赋来背锅。同样的作业,有的孩子半个小时就完成了,而有的孩子却需要耗费两三个小时。同样是上课,有的孩子能够全神贯注,专注45分钟,有的孩子可能10分钟就会走神。为什么有些孩子专注度差?除去睡眠、营养等生理因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出生起,他们每日生活环境都各不相同。以学习汉字为例,如果小朋友是通过认字书籍和阅读中识字,这其实是一种略显枯燥的学习过程;如果小朋友是通过识字APP中的电子游戏认字,相对于前者,则是一种高刺激的学习过程。但如果推而广之,有些孩子,无论是学习诗词,还是读名著,还是学历史,或者学数学,都习惯于通过视频动画、电子游戏等高刺激的方式学习,相比习惯于低刺激学习方式的孩子,谁更容易适应上课听讲这种“枯燥”的过程?当一个孩子,受家庭影响,从小喜欢读绘本看书,有一门长期坚持的爱好,如钢琴、围棋等;而另一个孩子却天天看电视、玩游戏,那这两者差别必定会更大。习惯于低刺激学习方式的孩子,更容易在枯燥中坚持下去;而习惯于高刺激学习方式的孩子,则更容易思绪不集中。我们都有类似的经验,原本想认真读一本书,结果没看几页,一刷抖音,一晚上就过去了。比起刷抖音,看书是不是很枯燥?外人看不到这些孩子细小差别,他们便以为这是由于天赋惹的祸。果爸放养长大,但他能从不怎么重视教育的家庭中,靠竞赛保送北大,还读了理论物理博士,真挺难得的。何况,他对很多事情都是能拖则拖(此处省略了一万句吐槽)。但必须承认,他有一项难得的优点,就是能够深入思考。我问过他的学习秘诀。他思考之后回答:“首先,我需要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和定律;其次,每一道题,都靠独立思考完成,绝不提前翻答案。”大部分学生,遇到难题就开始犯怵,要么往后翻答案,要么就想求助于老师或其他同学,就是不愿意多思考。考试中,遇到难题,他们也没有信心。长期以往,他们就丧失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经常一考就糊。少部分学生,他们能为了一道难题,反复推敲、试探、钻研,甚至耐心死磕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一旦顺利解决了,他们能收获很多经验值和成就感,愈发有挑战难题的勇气与坚持。我某位本科同学也是这类人。他毕业于普通高中,没有竞赛背景,在一堆学霸中看上去平平无奇。但是,他学高数、线代一堆课程时,所有题目都是靠独立思考完成的,有时耗时很久,看上去效率很低。但就是这一次次的打怪升级,后来,很多同学都要求助于他来完成作业(俗称“抄作业”)。对,曾经的学霸上了好大学,被秒成了“学渣”,也开始抄作业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靠一次次独立思考才能锻炼到。这个优良品质,在考入名校的学霸中,也并不普遍。当然,每个人都会思考,只是每一次的角度、深度、广度都不同。细小差别不断累积,才最终导致了天差地别的结果。比较会思考的,成了学霸;更会思考的,上了名校;最能思考的,在名校中继续当学霸……相信我,这个和智商有一点点关系,但更多的还是靠后天培养。学习,是不断从既有的经验及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过程。这种“由旧推新”的知识平移过程,体现了一个人的思维习惯。这有智商因素,更有不断观察、总结的功劳。阅读、思考及实践体验,或许就是最好的培养方式。某一次,我陪果果看历史书,书上讲刘邦建立汉朝后,杀了功臣韩信。他看到后,一下子联想起越王勾践、文种、范蠡之间的故事,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典故来源,证明他也动脑思考了。人文学科需要知识平移。理工科学习,也是不断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过程。我们从数数过渡到加减法,再到理解更高级的乘除法,从除法更进一步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分数、小数,从减法进一步理解负数…另外,知识间的平移扩展也是创造力的体现。科学家、数学家等在各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取得突破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达尔文对动植物和地质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后,通过不同物种类比,提出了进化论的假说,写出了《物种起源》,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这都是知识扩展,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以及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时能多思考就不错了;有一定突破性思维,就是天才了。学习成绩,是习惯、智商、努力、环境等各项因素的综合结果。总体来说,根本决定学习成绩的,是后天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然而,逻辑推理能力再强,也抵不上一次次分析及解决问题积累的经验;反应速度再快,也比不上持续专注听讲;记忆力再好,也拼不过善于知识平移和扩展的思维方式。所以,为什么我说,上名校,拼的是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还到不了拼天赋的程度。大家关注她的公众号后,可以看到很多精华文章,比如:其实,她那里还有很多取之不竭(夸张了)的家庭自用资源,大家点击上面的公众号名片即可关注,自行发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