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父亲,也比甩手掌柜父亲要好一万倍!
来自读者朋友“大海之间”的提问:
恶魔奶爸你好!我现在遇到一个育儿问题。
我儿子从小爱玩,坐不住,不爱看书,做作业经常喜欢投机取巧,明年马上小学六年级了,面临是否能考上初中好学校的问题。
我们是福建省泉州市农村学校,如果考上县一中将来会有好的机会考上好大学。虽然我儿子爱玩,但五年级以前学习成绩属于中上,努努力,改变一下粗心,多专注一下学习,县一中并不是遥不可及。
平时我在单位上班,周五晚上才回家,有双休,我老婆学历不高,学习上指导不了我儿子,但我老婆情绪稳定,照顾小孩生活一点问题都没有。
面临我儿子人生第一个小关口,我该怎么做?
目前我的年收入在2-30万之间,坐标泉州南安市(县级市)下的小城镇, 房子已买在小城镇每个月按揭不多,没大的债务,准备买车了。这是我简单情况供你参考。
奶老师答:
家长一般对孩子都有误解,都觉得孩子成绩不错,只要努努力,改变下粗心,多专注下学习就好了。
但实际上,家长很容易忽视这个残酷的真相:
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将11岁看作一个关键的认知分水岭。
11岁以前儿童几乎没有什么抽象思考能力,11岁以后,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始慢慢发展。
而全世界各个小学的课程设置,都是按照皮亚杰理论来制定的:
小学低年级都是搞什么小羊小兔子之类的看图说话题,
高年级开始,就有很多抽象的应用题了,看图说话大大减少,复杂的文本大大增加提升。
2,如果孩子在5年级以前,成绩都不是很好,那绝对不是因为不努力的问题了。
从11岁分水岭来看,5年级以前的知识题目都是小绵羊基本无难度,5年级以后那都是难度烈如虎了。
自己小孩5年级以前学习都一般,那么过了5年级以后就更别提了,几乎不可能存在:
多专注一下学习,县一中并不是遥不可及。
而是有很大概率是这样的:
不管怎么专注学习,县一中就是遥不可及的。
家长一定要客观看清楚自己家小孩的材料,不能有错误的期望值。
有错误的期望值,那么小孩得到的就不是表扬和鼓励,而是打压和批评,不管他做的多好,以他的智力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可在父母眼里就是绝对不行,就是要不断的骂。
这种很容易把孩子给废掉。
尤其是家庭模式的搭配是这种:
1,日常见母亲,母亲脾气好,慈母多败儿,
2,偶尔见父亲,一周见一两次,父亲见面就是责骂批评,处处嫌弃不满。
以上两种搭配起来,会让败儿的程度大大加深,一发不可收拾,从败儿退化为屎儿,甚至是变态。
所以作为父亲,尤其是一周都待在单位,只能周末回家的父亲,我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什么培养孩子:因为你没有时间,没时间乱培养就肯定是乱花钱,钱都是浪费了。
巧妇难无无米之炊。
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你参考quality time这个词
quality time,指父母和孩子一起度过的,有价值的时间。
我个人比较推荐这几种模式:
1,体育运动是最好的,篮球单对单,足球单对单,或者最近很热门的飞盘之类的,打累了,你再跟孩子谈心,讲爸妈赚钱多不容易,希望你努力,孩子也能更听得进去。
2,郊游远足看风景,同理。
3,偶尔下馆子,看电影,同理。
4,一起厨艺比赛,为妈妈做饭,两个人策划菜式,一起买菜,做菜,给妈妈惊喜。做完以后同理。
5,交换日。父子二人交换自己上班和上学的各自情况,讲自己的苦恼。
6,手工制作,雕塑,绘画,唱歌等等。
7,桌游,你画我猜,三国杀,狼人杀,剧本杀,杀人游戏,大富翁等等。
强烈不建议一起玩电脑游戏或者电子游戏,看电视之类的就更不推荐了,对父子关系健康没什么好处。
多以物理的,现实的东西为载体,上瘾性不强,大大拉近父子关系。
人是不可能听高高在上疏离感很强的人的建议的,人只会听自己亲近的人的建议。
很多孩子的父母都是社会精英,但即便这样,也容易被狐朋狗友给带坏了。
狐朋狗友的水平不可能比社会精英高。
为什么他们能让父母的心血毁于一旦?
因为父母只是血缘亲人,
实际上的关系并不亲近,并不能让孩子信任。
不过即便是quality time,我也不建议上来就开始说教,批评,前1-2周就单纯的玩,玩的开心就好。
之后也不要说教,而是提问,问问在学校在家里有没有烦心事,有没有喜欢的女同学,妈妈平时在家严不严厉,有没有教到好朋友,周末可以邀请朋友来家里玩。
这个父亲的投稿,有一点让我非常担忧,那就是他全程没有透露半点,对自己亲生儿子的了解。
我上面说的这些情况,他有很大概率一丁点都不了解。
他对儿子的了解,仅限于:
我自己认为的,
我自己看到的,
我自己希望他办到的。
没有任何提问,沟通,倾听,了解孩子需求的。
这种亲子关系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不要自以为是,也不要高高在上。
和孩子玩,真正去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
你宁愿听一个陌生肥秃博主的建议,
你也不愿意倾听亲生儿子的表达和烦恼。
甚至可能会粗暴打断,完全不理解,认为这些都不是事。
这些其实很不妙,非常不妙。
-end-
更多精彩观点,欢迎点击关注
欢迎大家把我设置为星标置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