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一个好社会,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中国此轮迈出“与病毒共存”的实质性一步后,舆论场出现了不少对医学专家的追问、调侃乃至“清算”,人们将一众专家们在放开前后的发言和观点进行比对,进而嘲讽“一夜之间专家们全都变异了”。抛开嘲讽与情绪,医学专家们何以跌落神坛,放在疫情三年的周期里来看,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事实上,早在武汉疫情之际,专家们就曾遭遇过民意滑铁卢。彼时,包括中疾控主任高福、副主任冯子健在内的一众医学专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刺针》等国际权威医学期刊联合发表的研究论文明确指出,不明原因肺炎或早于2019年12月已出现人传人情况。但一直到2020年1月20日晚,钟南山在与中央电视台《新闻1+1》的直播连线中,才首次证实存在人传人,并称已经有14名医务人员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被感染。人们的普遍疑惑是:既然医学专家们都知晓情况的严重性,为何不尽可能早地对外公布疫情的真实情况?
当时,因为首次公开证实存在人传人,且以84岁高龄奔赴抗疫一线,故钟南山成为人们心中的“权威”和“业界良心”。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钟南山获得“共和国勋章”,并与“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一起,获得最高礼遇,人们通过全程直播感受着他们的高光时刻,也自豪于中国的防疫成效。要知道,在疫情这样的最大外部变量冲击下,中国2020年GDP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另有数据显示,自2020年1月10日以来,全中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为0的天数,有250天。这对于疫情最早大规模爆发的中国来说,实属不易。
在这个阶段,因为有实实在在的防疫成果,加之对比疫情在世界范围大爆发后引发的混乱局面,故人们很快“忘掉”前期的不解,转而对医学专家们不吝赞美和感谢。
可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尤其是当其他国家纷纷“与病毒共存”之后,坚持“动态清零”的中国开始成为另类,故此究竟是“与病毒共存”还是“动态清零”,开始不单纯是一个科学问题,转而成为两种制度之争,乃至两种文明之争。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曾率先提出“与病毒共存”,却很快遭遇舆论的围攻堵截,并最终上升到人身攻击和谩骂,还有人借着这股“歪风”进行举报等。一夕之间,这位2020年还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党员”的医生,就成了要打倒的“反动学术权威”、“当代汪精卫”、“汉奸”。
张文宏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疫情不会短期结束,可能长期也结束不了。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南京疫情让我们再次看到病毒的无时不在。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未来的风险一直会有。世界如何与病毒共存,各个国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中国曾经给出一张漂亮的答卷,南京疫情之后,我们一定会学习到更多。未来中国选择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证与世界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世界的互通,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又能保障国民免于对病毒的恐惧。中国应该有这样的智慧。我们已经赢过新冠病毒一次,未来我们一定会找到长久的制胜之道。”这样的说辞,不管是放在2021年,还是放在今天,显然并无不妥之处。
以张文宏倡言“与病毒共存”作为开端,一直到此轮疫情放开之前,中国各地经历了轮番的封城、静默,其中上海为期两个月的静默尤其影响深远。这个周期内虽然偶尔有人站出来直言,比如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2022年初在个人微博上发布两千余字长文,详细解析了“与病毒共存”与“动态清零”两种对策,并坦言中国的“动态清零”不会永远不变,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在合适的时间点,展示中国式与病毒共存的路线图。虽然内容很恳切温和,但很快即被删除。
在20条措施之后,尤其是很快又推出新10条之后,医学专家们才开始纷纷站出来说话,论述方式与以往大不同,强调“奥密克戎并不可怕”、“致病力明显下降”、“不会有后遗症”,而这样的变化,因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故也成为民众调侃“专家们一夜之间全部变异”的总源头。
有声音总比鸦雀无声强,有论战也总强过一边倒。可到了三年后的今天,“有声音”成了另一种鸦雀无声,因为随着专家们跌落神坛,民众层面也急速分化为一个个“饭圈”,那些被拉进黑名单的专家们,不管说什么,要么被看做是“自打脸”,要么被看做是一种政治需要。
至于“有论战”则成了另一种“你死我活”,“饶议科学”12月21日对张文宏的批评,已经全然没有了科学辩论精神,只剩下扣帽子和大字报,在题为《致:为造神而践踏原则、牺牲科学的伪君子们》的文章中,张文宏被说成是“大心理按摩师”,挺张的人则是“伪君子”,拥护张文宏观点的言论则是“捧臭脚”,这样的“论战”,与“饶议科学”在14日的呼吁南辕北辙,彼时饶毅发出呼吁,“疫情尚未结束,请勿‘派性争斗’”,“有不同意见,不用黑对方”,“可以而且应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协商、争议、批评。”
当医学专家们集体跌落神坛,面对汹涌而来的感染潮,人们一边谩骂着“一夜之间变异的专家”,一边则在庞杂的网络信息和各种“偏方”中左右踟蹰。加之官方引导的滞后和缺位,往往是一个“偏方”广泛传播之后,官方才站出来“辟谣”,而在辟谣之前,“偏方”早已在各处进行了普遍的实践,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纷纷病急乱投医。
这就是疫情三年之后我们面对的现实。专家们跌落神坛,并不是问题的结束,而是更大问题的开始,而且这样的结果,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专家们只是一个个载体。基于此,要想解决问题,比如公信力的重建,如何避免走向民粹和反智,实事求是,回归常识,也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老舍在《猫城记》中说,“人类的进步是极慢的,可是退步极快,一时没人格,人便立刻返归野蛮。”面对百年不遇的疫情,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重建一个健康的、不是只有一种声音的社会,推动整个国家的进步而非退步,同样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推荐阅读:
新書推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