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和段永平的“分歧”
风险提示:本文为转载文章,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villike
来源:雪球
这是我对《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文字实录》阅读感受的第9篇,写这一系列的背景是:
“如果说投资有“秘籍”,除了历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其实,还有一份材料,恐怕被99%的人都忽略了,它就是:
巴菲特和芒格,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对提问者的问答。
原因是一目了然的:那些提问者跟你我一样,才不会来虚的,问的都是一些很具体的问题,比如你怎么看XX公司、股价高估的时候要不要卖,等等。
虽然你我没有机会直接向他们提问,但这些我们“做梦都想知道正确答案”的问题,股神的看法,就在这份文件中。
于是,我通过一些途径,弄到了最近二十几年的问答实录,电子版在我的XX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后台回复实录,会推送给你们。
如饥似渴地看完以后,我把这上百万字的内容,以实操的角度,结构化地整理了一遍,凝练成了你即将看到的这些文章。”
开始讲后面内容之前,我们小结一下,看看到哪里了。
之前的文章中,关于“选公司”,我们先了解了“好坏生意”,然后说了投资重要的是“看得懂”。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选公司”的最后一个部分:
企业文化。
我在认真阅读段永平的投资问答录之前,其实对企业文化这个事情并不重视,原因也很简单:
巴菲特对于企业文化,说得不多,倒是管理层说得不少。
后来我看了段永平对企业文化的解读,以及企业文化在投资中的重要性,不免要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巴菲特很少说企业文化、却经常说管理层呢?难道他不重视企业文化吗?
后来我在2005年股东大会实录上,看到了巴菲特说过这么一句话:
“董事会的工作是找到合适的CEO,防止CEO越权。”
一家公司如果有好的企业文化,就会有好的董事会,好的董事会,会找到符合好企业文化的管理层,并持续监督管理层的履职情况,这就是逻辑。
换句话说,企业文化的渗透,一定是自上往下的,管理层的所做所为,就是公司企业文化的外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来看看巴菲特对管理层要求的表述,下面这段来自1998年股东大会:
“我从我认为可以理解的公司的财报开始,每年我都读上百篇,我会从报告中去看,看管理层是否有告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如果一个管理层确实告诉了我这些事情,而且是坦率的——就像一个子公司的管理层对我们坦诚一样,用我们能理解的语言交流,这肯定会改善我们对投资这家企业的感觉。
如果情况反过来,如果我看到一些公共关系的官样文章,比如我看到很多精美的图片,但没有事实,这会让我对企业的态度有一些影响。
当我读完年报,我想要比拿起报告时更好地了解公司业务,这对管理层来说并不难,如果他们想这么做的话。
如果他们不想这么做,我们认为这是决定我们是否想成为他们十年左右的伴侣的一个因素。”
上面这长长的一段,巴菲特告诉我们,要找那种对股东坦诚的管理层。
关于这一段,我有几个感受分享。
第一个,管理层向股东坦诚地汇报工作,是他们应有的责任。
企业本身就是由股东发起的,管理层是股东雇来帮忙的“管家”。
但是,上市公司因为小股东股权少、对管理层起不到足够控制,所以,很多管理层“翻身做了主人”。
但是,这种现象,并不能改变“管理层有义务向股东坦诚汇报经营情况”的本质。
第二个,我们通常会觉得,前面这几段是理论上的,人家管理层就是不这样做,或者说,这样做的管理层凤毛麟角,我们怎么办呢?
很简单,我们就尽量找那种愿意这么做的。
地位强大如巴菲特,他也不会选择去强行影响管理层,事实上,巴菲特最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是改变别人。
他的做法,也是我们该选择的做法,即:
如果我们发现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并不想让我们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那考虑不投资这样的公司就是了。
第三个,从上面这几段,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悖论,难道只要一家公司披露的信息,让我们不能详细了解公司,我们就不投资她了吗?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一票否决因素”吗?
这就是巴菲特最后一句的意思,这一点,会是“一个(影响)因素”。
换句话说,管理层有没有把“和股东坦诚沟通”放到最高优先级,并不是是否投资一家公司的充分条件。
我们说回到企业文化这个话题上来,那么,在管理层身上,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巴菲特在2016年的股东大会上,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们希望我们的管理层每天都琢磨怎么增强竞争力、加宽护城河,我们希望我们的产品更好、成本更低。
我们希望了解客户需要我们做什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要我们让客户满意,客户就会给我们带来生意。
有时候,我们会受到外部大环境的冲击,这个我们左右不了,那就不做这个生意了。我们没想着要把竞争对手置于死地,我们只是追求无论做什么,都做到最好。”
我认为,上面这一段,才真正把企业文化和管理层给串了起来,也给了我们明确的思考角度:
首先,我们最想要的管理层是什么样的?
股东雇管理层,是为了给股东赚钱、赚大钱。
企业要怎样才能赚大钱?要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那最好的管理层是什么样的?当然是要持续思考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护城河。
第二个,什么样的竞争优势,才是真正的竞争优势?
我们说的品牌、低成本、网络效应等,这些其实只是竞争优势的表象,或者说,是竞争优势的一些表现形式。
竞争优势最核心的本质,其实也就是一家企业存在的理由,那就是:
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你仔细想想,不就是这样吗?那些强大的公司,他们没有一家不是很好地满足了我们某些需求的,你想想看?
所以,最好的管理层,一定是能意识到这一点的,用户/消费者的需求,才是企业管理层最应该关注的,管理层能做的最有价值的工作,就是想方设法长久地、很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而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的关键所在了:消费者导向。
最后,管理层一定要能做到“心无旁骛”。
很多管理层会迷失在“打败竞争对手”的邪道上,但是,就算你把所有竞争对手都打倒,如果你没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你一定赚不到什么钱、甚至活不下去。
太多的管理层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多的管理层,他们知道这一点,但他们就是不能摆脱“干掉竞争对手”、享受外界关注的诱惑。
当然,也有很多的管理层,他们内心很清楚这一点,但他们不在乎。
不管是哪种情况,如果管理层不能做到“眼光向外、用户导向”,一旦他们开始眼光向内,“球技”就不重要了,“计分系统“就成了他们关注的重点。
这时候,我们会看到两类典型表现。
第一类,管理层开始考虑,如何让自己的表现“看起来”好一些。
巴菲特在1994年股东大会上,说了下面一段话:
“我们认为,管理层把注意力放在会计政策上是一个负面因素,但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如此之普遍,以至于我们不能把这个负面因素列为一票否决指标。”
这段话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巴菲特明确告诉我们:
如果管理层的注意力在会计政策上——而不是在满足用户需求上,这是一个明确的负面因素。
这表明,不管是不懂、不愿、还是不能(前面说过),管理层已经偏离了企业存在价值的正道,进入了“修改比分”的歪门邪道了。
这段话的后半部分,让人唏嘘,也让人无奈,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心无旁骛地“刀刃向外”,在表现不佳的时候,太多管理层想要去美化报表。
在这一点上,好的管理层是什么样的,巴菲特也在1994年说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管理层不关心会计政策,但却能清楚地解释公司在做什么,这就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这就是把两者结合了起来,这样的管理层,不忘自己“股东管家”的定位,坦诚地讲解公司的情况,而会计只是讲解的方式之一。
如果管理层“走火入魔”了,除了关注会计政策,还有第二种表现,下一篇文章,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怎么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欢迎报名雪球官方团队为你重磅打造的免费精品课!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课程为雪球基金发起,仅作为投教科普,不构成投资建议。
雪球基金是获证监会核准的持牌基金销售机构,提供安全高效的基金投资服务。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