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47度,蕴含着中国现代农业的一个秘密
对未来十年而言,这个春天,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春天。
它事关口粮,跟每个人都有关。
(一)
时间进入5月,2022年的不确定性又增加一重:全球粮食危机正在加剧。
5月初,印度尼西亚发布禁令,禁止棕榈油出口;14日,全球第二大小麦生产国印度突然宣布,禁止小麦出口,禁令即刻生效;此外,哈萨克斯坦发布了为期 6 个月的食糖和原糖出口禁令,该禁令将于 5 月 23 日起正式生效。
这一系列的农产品禁令,加剧了因全球疫情、区域摩擦、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粮食危机。
有学者认为,越是跟西方搭建的全球粮食交易体系绑定深的国家,受到的冲击就越大,所有人都要警惕“营养不良”重新威胁整个世界。
而面对这样的全球性危机,中国显然不可能完全不受影响,这可能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宣布“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之后,所面临的最严重的一次粮食挑战。
但是,这次挑战,中国一定能打赢。
这样的信心,来自于三个方面的事实:
第一、来自于粮食储备,据外媒报道,中国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粮食储备,且谷物进口量一直在保持增长;
第二、来自于深入人心的观念,在中国,从上到下都明白,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没有人想重新回到挨饿的状态;
第三、来自于农业发展的现状——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发展程度,已经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根据路透社数据,截至2021年年中,中国已经有3700万公顷土地被愿意专业从事现代农业种植的新一代农民承包,该面积约占中国可用耕地的30%。
这个数据的背后,就是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厚积薄发——
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中国农业彻底改头换面,由顺应自然变为自觉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由凭借传统经验变为依靠科学,从粗放到精细,从传统到科学,从经验到专业。而专业的现代农业,不仅能提高有限土地的生产效率,更能彻底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流通方式。
想要观察这一转化过程,有一个很好的观察剖面——一株来自北纬47度的玉米。
(二)
古老的农业为什么也需要产业升级?除了增加效率之外,另一个原因是:
需求发生了变化。
如今,相比认为“吃饱”更重要的老一辈人来说,新一代消费者愿意为“吃好”这件事付出更高的成本。
最近的几年间,一场由“可生食鸡蛋”、“优质精品水果”、“五常大米”等农产品发起的餐桌革命悄然兴起,鸡蛋除了新鲜、营养之外,最好“无菌”;水果除了要考虑甜度、应季,还开始追求品种;五常大米吃的是味道,也是稀缺。
这是物资丰盈和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粮食安全”的外延——什么才算安全?吃饱是底线,吃好是标准,绿色安全营养健康是加分项。
在这场餐桌革命中,“北纬47度鲜食玉米”也是参与者之一。
去年12月28日晚,俞敏洪农业直播上线,首次开播即冲上抖音带货榜单前三。直播间里,北纬47度鲜玉米出场10分钟即爆单,卖出120000根,成为当晚销量冠军。
“我们选的不是最便宜的农产品,我们选的是最好的农产品”,俞敏洪一边讲解着黑龙江齐齐哈尔的风土人情,一边介绍着这根以纬度来命名的玉米:正是因为前者的得天独厚,才有了后者的与众不同。
齐齐哈尔位于北纬47度,坐拥东北地区最肥沃的黑土地,当地的农谚里有“一两黑土二两油、插双筷子也发芽”之说,这里冬夏温差高达70度,年均日照2600小时,这里受雨水和森林滋养,光照充足、气候好,被誉为“黄金玉米种植带”。
“北纬47度鲜玉米”火了,它登上央视,又火爆国外。今年,它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夺得多项“国际美味奖章”(Superior Taste Award),又在世界品质评鉴大会(MondeSelection)中摘得6枚蒙特世界金奖,获得双料国际美食大奖,征服了全世界“最挑剔的舌头”。
这在中国农产品的历史上可谓罕见。
要知道,中国地大物博,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区域有很多,但是,很多优秀的农产品只能做“风物”,影响力不出县市;有些即便成为商品,也难谈品牌;大部分农产品连保鲜问题都解决不了,不要谈标准化,更不要说像“北纬47度鲜玉米”一样,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定义绿色有机标准了。
如此看来,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北纬47度鲜食玉米”的成功之处,更在于其彻底改变“农业”这件事。
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恰好春耕,可一探究竟。
(三)
5月初。北纬47度,黑龙江,齐齐哈尔。广袤的黑土地。
三江平原独特的季节性冻土已经解冻,去年没来得及分解的枯草、落叶开始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转变成松软、黝黑的腐殖质,这便是“黑土”的由来,黑土中有机质含量极高,且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氮、磷、钾、镁等矿物质元素,肥力高,保水性好,有利于植物吸收。
随着大型农业机械成排犁过,广袤大地上的黑土如浪花般翻涌,一颗颗种子被播撒其中,紧接着,施肥、覆土、洒水,一气呵成。
因为全机械种植,这个过程是无声的。但因为规模,它又充满了生命的美感和工业化的震撼。
在北纬47度公司耕耘的土地上,其实,还有更多看不见的东西。比如,这一株株玉米种植细节的背后,是农业大数据的驱动,是卫星遥感和气象数据的支撑,是农用无人机的航拍,是时时可见的土壤数据变化……
生产重构,这正是现代农业带来的改变之一。
而从“北纬47度鲜食玉米”身上,还能看到现代农业带来的第二个改变,流程重塑。
传统农业是单纯的生产,而现代农业则要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流程管理,实现从农作物到产品、或者说商品的进化。为此,北纬47度公司用前沿的科技手段来系统规划和管理当地农业,打造了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的“北纬47度模式”。
比如,面对鲜玉米采摘后糖分和水分流失极快,鲜味难以保证的难点,北纬47度引用了3小时急速锁鲜技术,从地里采摘到包装成品总共不超过3小时。最大限度保存农产品的营养和口感,让它有走出黑土地,走向全世界的机会。
剖析北纬47度公司的发展历程,能看到科技、数据、机械、管理,这些要素重构农业,改变方方面面。但是,作为人类最古老技艺的延续,农业始终是农业,总有些东西是不会变,也不能变的,比如初心。
北纬47度公司拥有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青年创业者团队,他们不用每天深入土地、跳水施肥,每天可能只需要跟数据、计算机、卫星打交道,但他们最喜欢的一个称呼,是新农人。“只有认可这个称呼,才算认可我们的事业,也才能在这片黑土地上,挥洒汗水挥洒青春。”
农业,万变不离其宗。农人同样如此,这不是一个职业,可以随时抛弃,它更像一种人生,只有沉浸其中,才有心做出改变,才有能力拿出最好的作品。
1948年春天,全国尚未解放,但东北大地已经迎来新生,这一年,随着“开发北大荒”这一有力呼喊的提出,一代代热血青年从远方来此,献完青春献子孙。
最初的现实很残酷,奋斗者不得不从一穷二白开始。缺乏农具、缺乏机械,但永不缺乏黑土地的肥沃,不缺乏不服输的精神。第一代农人用木棍在黑土上挖洞,种下玉米,养活自己,再养活后代。第二代第三代农人有了耕牛,有了农具,大量拓荒……
最终,北大荒成了北大仓,帮助中国人解决了困扰数千年的口粮问题。
2022年春天,中国面临新的粮食问题,但是,也有了更充足的底气,有了厚积薄发的科技。当始终肥沃的黑土地,乘以厚积薄发的现代农业,任何口粮问题都能解决,中国将再次逾越高山,跨过深海。
对于一株玉米、一个中国人或是这个国家来说,这都是最重要的一个春天。
电商合作请联系四季(ID:wuniuwh) 特别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您觉得好看,就点☆在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