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又爆猛料!好惨一男的,秘密都藏不住了...
凡是中国人,应该都认识鲁迅。
知道他是著名的文学家,也知道他主导了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抹去的一笔。
但很少有人知道,鲁迅爱吃甜食,特别爱吃。
想想他那张流传于世的严肃照片,想想他大笔一挥写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你似乎很难相信,这位硬骨头的民主斗士也曾半夜爬下床, 一块接一块地偷吃糖...
这个故事,被收录在央视新出的纪录片里。
和从前严肃的文学纪录片不同,这一部的选题角度很刁钻,专门八卦那些伟大的文学家,到底有多馋:《鲜生史》
鲁迅的日记里,记载了这么件事...
1926年冬天,2月26号,是个大晴天。
有个学生从河南回来,拿了两个包裹,说是方糖。
鲁迅特别爱吃糖,当即就打开包裹吃了起来...
他边吃,旁人边解释说,这糖是柿霜做成的,性凉。如果嘴上生了口疮之类的,用它一搽就会好。
还没等人说完,这两包糖已经被鲁迅吃完一大半了。
等回过神来,先生赶紧停嘴,把糖藏起来,想着等到嘴上生疮时,拿出来应急...
没想到,到了晚上,鲁迅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最后终于败给食欲,爬起来找出藏着的糖...
本来只想吃一点,但鲁迅边吃边想,好像我嘴上生疮的时候,也不是很多?
不如趁着糖还新鲜,把它给吃了。
结果这么一吃,根本停不下来,很快又没了一大半...
这个故事不免让人想起,每次说好减肥只吃一点,最后却控制不住吃了亿点的自己。
看来即便是民主斗士,也难以抵御甜食的诱惑。
鲁迅不仅爱糖,还爱吃点心,可以说是爱一切甜食。
据记载,他吃过的甜食有糖饵、柠檬糖、甘蔗糖、柚子糖、叮叮糖、葡萄干、羊羹、蛋糕、萨其马...
在那个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还能吃到这么多甜点,可见先生的嘴巴真是没怎么闲着。
然而,众所周知,糖吃多了,会蛀牙...
有人统计过,在1912年到1935年期间,鲁迅牙疼过13次,看牙、医牙多达75次!
30岁时,鲁迅嘴里就只剩5颗真牙了...
等到了49岁时,因为牙痛难耐,鲁迅又拔掉了最后5颗牙齿。
为啥他疯狂治牙、补牙,却还是经常牙痛、烂牙?
答案都藏在鲁迅的日记里:
1913年5月3日,去王府井治牙,并约好补4颗蛀牙。回家路上,路过稻香村,买了一块钱点心;
1913年5月10日,去王府井补牙。回家路上,路过临记洋行,买了一块钱饼干;
1913年12月20日,去王府井修正补过的牙。回家路上,路过临记洋行,又买三匣饼干...
真相大白了,鲁迅,应该是史上最不听话的病人!
每次看完牙医之后,他都会买几块甜食作为奖赏。
边补牙边吃糖,刚从牙科诊所出来,就钻进零食店。难怪不到50岁,牙就掉光了...
纪录片《鲜生史》4月开始在央视播出,共12集,目前已更新完毕,每集15分钟,体量不大。
因为看过的人太少,豆瓣暂无评分,但质量绝对可以保证。影片通过解析中国古、近代4位文学家的作品,讲述了他们人生中和美食有关的故事。
每集都能把人物生平、作品解析和让人食指大动的美食内容结合在一起,形式新颖,内容风趣幽默,下饭的同时还能了解文学知识,非常值得一看。
网友盛赞:整部片不老不柴,出人意料的好!仿佛裹满汤汁的轻薄鱼片,新鲜,清淡,本味,且口留余香。
纪录片介绍了四位文学家,都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巨大贡献: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
这几位大文豪,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我们都知道他们在文学上的造诣,但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些人的了解只局限于教科书上冰冷的人物生平。
但看了这部片,你会重新认识几位先生,看到他们更加鲜活的一面,看到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美食的执着…
就拿鲁迅来说,他除了爱吃甜,还爱很多美食。
作为出生在鱼米之乡的浙江绍兴人,儿时尝到的水产美味,影响了鲁迅一生的味觉。
鲁迅爱吃螃蟹,爱吃虾,爱吃鱼,爱吃鱼干、糟鱼、熏鱼、鱼圆…
在他大量以故乡为背景创作的日记和小说中,醉虾被提到过7次,而各种关于鱼的文字,多达248处。
他把大闸蟹的吃法写进文章里,笔法细致,看文章的人仿佛亲自在吃:
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
1927年,鲁迅和太太一起搬到上海,吃大闸蟹变得更方便了。
有一次鲁迅邀请三弟全家吃饭,席上有螃蟹,多吃了几口,当天晚上就开始胃疼。
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消灭他对螃蟹的热情,才刚好了一周,就又隔三差五的吃了起来。
毕竟吃蟹的季节就那么几天,要是错过,可就得等下一年。这顶着病痛还坚持吃的嘴馋程度,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鲁迅是爱吃,会吃,那另一位先生,则是会研究吃,甚至还亲自发明不少美食。
两人倒是还有几大共同点,童年都在江南的鱼米之乡度过,物产丰富。又都生在大户人家,过得富裕而讲究…
这位先生就是:曹雪芹。
童年生活在扬州的曹雪芹,曾经亲自下厨,为京城的朋友们分享了一道精细美味的淮扬菜,老蚌怀珠,由鲜美的鱼和鸽子蛋制成。
这可是曹雪芹的拿手好菜,一经端出,惊艳全场。
好友当即撰文夸奖:成品鲜味浓溢,今日江南佳味,想以此为最。
看来,曹雪芹不只会写,烹饪倒也是一把好手。难怪120回的《红楼梦》中,涉及到的食物竟有186种。
瓜仁油松饼、糖蒸酥酪、豆腐皮包子、火腿炖肘子、虾丸鸡皮汤、烤鹿肉…
后世的红学家和大厨们,至今还在不遗余力地,去还原这些光看文字就让人食指大动的美味。
除了《红楼梦》成了传世经典,曹雪芹还写了一本菜谱,《斯园膏脂摘录》。
这是曹雪芹专门记载烹饪手艺的书,收录的食物做法,从咸菜鱼肉,到香露糖膏,种类繁多,各有精彩…
要是放在今天,就是活脱脱的美食博主,绝对能引起广大粉丝争相效仿。
还有一位带货能力极强的先生,就是广为流传的美食家苏轼。
苏轼的仕途坎坷,大半辈子都在被流放,四处漂泊。可不管去了什么山卡拉之地,他都能找到美食。
被流放黄州,生活贫困。
他却发现当地的猪肉很便宜,因为富人不屑吃,穷人不会吃,就按照家乡做肘子的方法,发明了东坡肉;
被流放海南,没肉可吃。当地人吃的是熏老鼠、烧蝙蝠、癞蛤蟆、烤蜈蚣,可把苏老爷子给吓坏了…
饶是如此,他还是发现了生蚝,用酒煮着吃,极其鲜美,要是用火烤,就更香;
被流放广东,阴冷潮湿。他却发现当地盛产荔枝,又甜又多汁,于是写下流传千年的广告词: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为了祛寒除湿,他还跟着当地的朋友吃一种叫做谷董羹的美味。
这道菜是因为食材投入沸水中,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这种做法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
没错,这就是如今我们吃的火锅,也就是在广东非常流行的打边炉…
原来早在900多年前,苏轼就深谙这个道理: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难怪当时的中原人都认为,两广地区简直是与魑魅魍魉为邻的烟瘴之地。
可苏轼却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为唐宋诗人里去过地方最多的一位,苏轼一生走过上千个城镇,创作诗词文章7000多篇。
他一路被贬,饮食待遇也一路走低。但颠沛流离的命运,却始终无法阻止“自笑平生为口忙”的苏轼。
即使在贫苦中,生活也能开出花来。
事实上,和苏轼一样,这几位先生的人生路都充满坎坷。
家道中落,仕途不顺,连续被贬,颠沛流离,贫困潦倒,遭遇战乱…什么糟心事都碰上了。
但最让人敬佩的是,每次经历人生低谷,他们又总能站起来,哪怕是对苦难,甘之如饴...
是什么给了他们这么巨大的力量,是美食吗?是吃吗?是,好像也不是吧…
对于美食的热爱,源于对生活的热爱。能感知生命中的美好,更是难得的天真。
或许就是这份美好,这份天真,给了他们莫大的精神力量...
因为想守住这份美好,鲁迅愤然拿起笔,同黑暗斗争;
因为想纪念这份美好,曹雪芹毅然退隐,搬至西郊,呕心写下了那部最让人叹息的传世名篇;
因为想让更多人感知这份美好,苏轼每被贬至一处贫困潦倒之地,都尽其所能造福当地百姓,传播插秧技术,协助修河堤…
所以,颠沛流离本该绝望之至的苏轼,却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厌恶官场本应愤世嫉俗的曹雪芹,却写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
而尝遍世态炎凉,却热血难凉的鲁迅则说:我总记得,我身在人间。
什么是人间?
人间的事就是常常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历尽千险,却仍充满苦难。
但是别忘了,在这之中,也同样潜藏那么多美好与快乐,那么多让人心花怒放的瞬间…
为了能留住这些,感受这些,去忍耐,去克服,去拼上一拼…
我想,那也是很值得的。
-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
人间美好,值得点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