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学生的逆袭:玩飞盘拿到上海唯二达茅,SAT1500进斯坦福
爬藤难,难于上青天。
数字不会说谎,今年美国TOP30早申发出的Offer数量骤减近三分之一。
面对越来越窄的名校大门,大家都在刷高分、搞竞赛、卷活动……好像只要让申请材料看起来更优秀,更完美,就能杀出一条血路。
然而,就在大家加足马力往前跑的时候,可能根本就忽略了比赛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就像《鱿鱼游戏》中的情节一样,跑得最快的不一定能赢。
毕业于上海某知名国际学校,刚被美国“八大藤”之一达特茅斯录取的Jennifer就是一个不求“跑得快”,却跑赢了的人。
ACT 34,托福113——成绩不算突出;
竞赛大奖——没有;
热门爬藤项目——没有;
再看下去,这姑娘的路子可有点野。她在申请资料需要填写的十个项目之中,居然写了一条“跟练帕梅拉”。
看到帮助Jennifer申请的是拜雅学会后,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在拜雅,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些天马行空,可爱鲜活,他们在拜雅还有“花名”。
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录取的Nicole是“钻石系美少女战士”;
喜提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Offer的Ann是“白天热情修狗夜晚流泪猫猫头的ENFP人”……
而只要跟拜雅的梁老师聊过的人,几乎都会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她对“做教育”的执念。这与梁老师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芝大人类学博士候选人的背景密不可分。
梁老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潜力,优秀的顾问会帮他们发出自己的光芒。
拜雅一直以来坚持“既谈理想又重结果”,结果也确实没有辜负理想。
拜雅第一届学生就收获了斯坦福、哥大、芝大等含金量满满的Offer;
它更是独占鳌头,拿下上海唯一麻省理工大学(MIT)录取,还帮助了X个孩子圆梦耶鲁、芝大、剑桥、西北等顶级名校;
即使我们都说申请季一年比一年凉,2022年,拜雅还是顶住压力,助力学生拿下“上海中芯国际6年来首枚耶鲁”录取,澳洲某高中多年来唯一芝加哥录取,还有牛津PPE、韦尔斯利、CMC等顶尖Offer。
👇滑动看拜雅录取榜单👇
与其将这些理想主义者的成功归为幸运,不如打破固定思维模式,重新思考,美国高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
带着这个问题,我采访了拜雅学会的梁老师,这才发现,成功的背后,跟她们严谨的分析和对教育真诚的热爱密不可分。
想了解更多申请案例及拜雅相关
可以扫码了解
更有可能抢到梁老师的30分钟面诊机会
后申请时代来临
有人认为现在是特殊时期,等到疫情淡去,申请也会回暖。但不得不面对现实,可能我们已经进入了无法回头的“后申请时代”。
在看了很多资料和数据后,梁老师总结了这个“新时代”的几点特征,也能看出为什么中国学生申请越来越难。
第一,名校普遍越来越注重生源的多元化和追求教育的公平性。
哈佛今年超过14%的被录取学生都是家里第一代大学生,这个比例比去年增加了2%左右。
耶鲁大学通过全国性的非盈利组织QuestBridge录取了66名学生。(QuestBridge将来自低收入背景的高成就学生与名校联结起来)
另一所大藤达特茅斯也通过QuestBridge录取了47名学生。
此外,达特茅斯17%的被录取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
当资源为了公平向弱势群体倾斜,普通背景的申请者竞争就更加激烈了。
第二,标化越高越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疫情前,许多学校对于是否采用标化成绩作为硬性指标已经有了激烈的争辩,因为他们发现不少考出高分的标化学生是通过大量培训考出来的,对于没有能力上补习班的学生,硬性规定标化考试带来的弊端之一是教育录取不公平,部分教育研究显示高标化是和家庭收入呈正相关,而不一定和学生学习能力有关。
而疫情发生导致很多SAT和ACT的考场关闭,很多学校为了招生不得不修改政策,改为test optional政策,在此期间,学校的招生官转而考量除了标化以外的软性材料来决定是否录取一个学生。
随着一波波没有标化学生入学,只要他们的大学成绩并没有显著下降,那么美国大学也会越来越关注标化成绩在学生材料中的合理性以及真实度,而不是一味求高:
GPA普通为何却有着高分标化?
IB学生为什么有AP考试成绩?
招生官面试评估学生口语能力一般,为什么会有着近满分托福?
第三, 申请材料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近几年,因为很多申请成功案例都有亮眼的课外活动,越来越卷,越来越同质化的活动列表,其实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招生官们的“审美疲劳”。无疑也就给申请者们增加了更大的挑战。
这样的大环境对留学顾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底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不可被复制闪光点,赢在起跑线上。
跳帕梅拉,做B站美食UP主的跳脱少女
为何能敲开藤校大门,喜提奖学金?
拜雅今年的学生 Jennifer是包玉刚五年来首枚达特茅斯录取,也是上海唯二、全大陆唯四的录取人之一,还收获了近6万元的奖学金。
她的标化成绩不算特别突出,ACT 34,TOEFL 113,奖项主要来自校内,活动不是耳熟能详的爬藤项目(YYGS/斯坦福人文夏校/实习或者科研项目),比较有特色的活动都是在校内社团或者自己做的,在有限的十项活动里面还包括跟练帕梅拉训练体能、加强自己飞盘技巧。
为什么Jennifer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答案是:Jennifer的申请材料体现了独一无二的特质,打动了招生官。
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过往拜雅辅导录取藤校的学生案例里可以发现申请人的两点共性。
△截图自达特茅斯官网首先,活动列表应该体现对个人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的“报菜名”。
招生官看的不是你做了什么活动(what),更重要的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why),以及你是如何完成的?(how)。
为了迎合录取条件,而非真心热爱而做的事情,往往会被招生官一眼看穿。
Jennifer的活动列表中,所体现的是她的“社会实践家”的特点。这些活动是拜雅老师和Jennifer讨论了很久才选择出来展示的:
跟练帕梅拉是为了让自己在飞盘校队中有更优秀的体能展现,非常能够说明Jennifer的自律、持之以恒和school spirit;
花大量时间创办公益教学平台的背后是Jennifer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为促进教育资源公平而付出了实际的努力;
和好朋友创造一门属于自己的语言让拜雅老师看到了她对语言教学的热爱和天赋。
不难看出,活动列表之所以能够打动招生官,是因为能恰如其分地展示申请者独一无二的性格和形象,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完美”。
👇滑动看学员案例-纽大&伯克利👇
被纽约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的Nicole同学在申请之前并没有具体的活动思路。拜雅老师了解到她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在戏剧上花了很多时间之后,按照两条路线帮她规划。
比如推荐她去医院的见习,鼓励她参加戏剧比赛的投稿,在暑假的时候去剧本杀店当dm,这个有趣的经历也被写进了活动列表。
除此之外,Nicole还自己开设了公众号和视频号,开始在小红书上更新和心理学有关的书籍。其中《哈利波特中的心理学》的帖子也很受欢迎,有过万点击量。
拜雅老师还帮她总结了戏剧和心理这两个兴趣之间的联系和对她的影响——通过戏剧去体会别人的故事,试着去感同身受,其实是对学心理学的帮助。
Nicole申请纽大和伯克利的材料中,活动其实是一样的,但拜雅老师却多花了很多时间,根据两个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来整理Nicole的活动列表,虽然内容是一样的,但因为排列方式的不同,呈现出了戏剧和心理学两个不同方向的活动列表,做到了真正的量身定制。
有热情支撑的活动列表是有灵魂的。虽然几乎没有特别高含金量比赛和夏校,也不怎么学术,但Nicole还是追到了纽大和伯克利这两个梦校。
拜雅为每一位学生定制的规划报告:
SAT成绩普通、上过语言加强班的英高女孩
为何受到斯坦福垂青?
被斯坦福录取的Roberta 虽然SAT“只有”1500,但这丝毫没有动摇拜雅老师助力她冲刺顶级美本的信心。
Roberta不是从小就出类拔萃的学习型学霸,她凭借着出众的音乐才赋进到英国顶尖寄宿女中,学校里一年大概都有1/3的学生会被牛剑录取,本来以她的成绩应该可以稳上牛剑,但她却把目光投向了美国顶尖教育。
由于英语能力有限,一开始她被安排到ESL班(语言加强班),但她不服输,每天早上四点起床,争取每天多一点学习时间。
喜爱生物学科的她,曾拿下多个奥赛金牌,但是拜雅老师们看过她的材料后,觉得她只是达到了好学生的标准,未必能在同一赛道的其他好学生中脱颖而出,拜雅老师推荐她去争取日本一流实验室交换的机会,她也在混龄组的青年学者期刊发表会议中脱颖而出,拿到了第二名。
在Roberta的文书修改上,拜雅老师也花了很多的功夫和她聊素材,帮她破除对文书的误区,告诉她应该怎么思考美国大学的文书。
连一向信任女儿能力的Roberta妈妈也感叹Roberta遇到拜雅老师真的太幸运了。
拜雅的文书辅导:
拜雅老师眼里的Roberta非常有主见,抗压能力强,很契合斯坦福看重的独立,全面,能量充沛,学业爱好两不误的特点,能够说服招生官,她进入斯坦福这种大佬遍地的大学依然能够游刃有余。
想了解更多申请案例及拜雅相关
可以扫码了解
更有可能抢到梁老师的30分钟面诊机会
追求完美
不如走在一直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路上
在这些录取名校的学生中,共同点并不是做到绝对顶尖或者一路完美,而是这两个珍贵的特质:
第一,不惧挫折;
第二,心怀公益。
美本文书大多是都不是在问成功的经验,而是问是否遇到过挑战。拜雅会鼓励学生不要害怕不确定性,积极拥抱不完美。
梁老师说,自己曾听过一位获得图灵奖计算机教授的妙喻:
拜雅之前有一位被MIT计算机专业录取的学生,他其中一篇让人印象深刻的文书,不是讨论他已经几乎接近完美的GPA或者参加的竞赛大奖,而是他在为数不多的挫折经历里,面对失败的实验结果时的态度时的哲学思考,这也是科学家必备精神之一。
△文书工作坊的留言板除了勇敢直面挫折之外,大藤更青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也已经是留学圈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
有些家长听说名校都很看重公益活动,打算利用资源帮孩子创办公益组织、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孩子的公益心和领导力。
但经验丰富的招生官一眼就能看出,这种公益活动背后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自驱力。
来自拜雅的另外一位学生Hailey ,深感因资源和户口问题,农民工子弟面临无学可上的无助,通过参加人类学田野研究,深入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带来的一连串影响,虽然一个高中生的能力很有限,但她一直坚持在社区图书馆给孩子们读故事、认为想象力是孩童面对残酷现实的铠甲。
另一位F同学,同时录取了耶鲁和达特茅斯,除了超群的学业优异表现,让人留下最深刻印象是她充满了思辨的文书。
在文书中,F同学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大时代中个人的力量极小,挣扎的意义在哪里?
她通过思考何为“英雄”,进行了一连串对话,最终得出结论:英雄未必在智力上碾压众人、或者力量上特别突出,而是未来理想社会的建构者,未来终将会是他们的时代。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名校看中的特质是需要基于学生自身经验,在生活中有所观察,然后以此进行的一连串行动反馈——可以是通过学术论文进行深刻的激辩,也可以是社会行动家,在项目中实践、用自己的能力回馈社群。
整合独家资源
帮助学生找到真实兴趣,圆梦名校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自己、挖掘自己的独特性,从而拥有更好的申请结果和受用终生的技能或资源,拜雅推出了Paideia Plus,请来各个领域的优秀从业者,分享他们的行业经历。为学生带来一些对申请的启发之外,甚至可以获得一些活动和实习机会。
为了给到拜雅学生更多的实践体验,更大程度地发挥出孩子们的利他精神,拜雅和中国第一家慈善商店善淘建立了独家合作,为他们的公益探究营项目招募tutor。
善淘接受企业和个人的闲物捐赠,并以低于市场不少的价格卖给消费者,收入全部用来支撑自身运营(善淘自身有很多员工是残障人士)和反哺其他公益项目。
在其主理人(清华本科、纽约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的带领下,善淘今年也开始推出了公益探究营,旨在帮助3-5年级学生研究有社会影响力的议题,比如如何帮助残障人士更好的工作。
顺便提一句,明年2月份的探究营也还在招募11-12年级的tutor,欢迎所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加下方小助手微信报名。
拜雅也曾请到为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及开发商进行设计服务的设计工作室Randerland Studio的创始人Ran Zhuang(宾大建筑设计硕士, 中国航天文创签约合作艺术家,环保艺术家)来给同学们分享在宾大的学习生活和在纽约的工作经历。
👇滑动查看详情👇
Ran学姐虽然是建筑设计专业,但也会做平面设计、雕塑、服装设计,不断拓宽自己领域。
她也在分享里和大家强调:美国大学不会因为成绩否定一个学生,多元化、内驱力、对专业的坚持都是他们看重的特质。
对于选校和专业正迷茫的学生,或者想多拓宽领域多多体验,Paideia Plus都是非常好的平台。
除此之外,梁老师也发现往年的拜雅学长姐们都非常热情,会很主动地帮助学弟学妹。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拜雅顺势成立了Paideia Community。
在这里,在耶鲁和塔夫茨大学学习国际关系专业的学长们会推荐国际关系专业的必读书单;
在达特茅斯学习比较文学的学姐会给同学们带来校园生活、专业选择以及工作探索方面的分享;
Roberta在申请芝大时,也收到了芝加哥学长的辅导帮助。
通过拜雅文书工作坊申请上梦校的学姐,主动提出要帮忙:
△拜雅的分享活动
申请季越来越难,
父母如何支持自己的孩子?
就像斯坦福招生官说的:
面对ED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想必孩子失落的同时,有的家长会更加失落。我们在选择ED的时候,其实就应该做好迎接失败的准备。要相信并不是孩子不够资格,只是他/她和梦校还是没有那么合适。
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是整理自己的心情,肯定孩子的努力,做孩子坚强的后盾,然后一起找顾问商量、调整策略,为RD做准备。
对于还没有开始申请的学生来说,前路一定是越来越难,拜雅也为家长提供了三点建议。
(×)完美小孩才能上名校
(✓)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允许孩子试错
犯错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招生官非常看重的特质。
(×)左右孩子的申请
(✓)倾听孩子内心真正的追求
相比倾尽资源精心打造的人设,追求真正的热爱更能做到浑然天成。不依靠外力,为梦想付出的努力才是打动大学的“精髓”。
(×)送进大学就算完成任务
(✓)申请大学是一项长远的计划
家长应该站在招生官的视角看待孩子的培养:脱离父母提供的资源,离开专业的团队,这个学生是否还能继续如此优秀,在人才济济的大学中生存下来?
这些不仅是拜雅想要提供给家长们的建议,也是这篇采访中,梁老师不断和我们强调的拜雅精神。
文末福利
扫描下方二维码
获得“如何盘活你的活动列表?”
30分钟面诊机会,
由拜雅学会创始人梁绮涵老师
亲自1v1梳理你的活动列表
帮你避坑模板化课外活动的“陷阱”。
(仅限3组9-11年级学生和其家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