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历史,电视机,绝对是普通民众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早在1936年,英国就开始了电视广播,1941年,美国的黑白电视也正式开播,成为了西方人民生活中难能可贵的消遣。甚至在1957年的圣诞节,最近去世的英国传奇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还在自己的私人府邸桑德林汉姆庄园,向全英国人民转播了英国王室的第一次电视演讲,证明了电视这种信息载体的普及。在这次转播中,她说:“也许在你们心中,作为女王,我是遥不可及的。你们经常在报纸和其他媒体上看到我,但现在,我活生生地就在你们面前,通过电视邀请你们来访我的家。”当时,数以万计的民众坐在家中,守着电视,共同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但电视机这种现在随处可见的家庭必需品,却是在1958年3月17日,才真正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的。这天,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在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诞生,1959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还通过这台电视机,观看检阅了庆祝国庆的方队。但随后,时光斗转星移,直到80年代初,电视机,才正式作为生活家电,进入了中国的寻常百姓家。
一台电视机里的发展苦旅
在电影《你好,李焕英》里,穿越到1981年,和少女时代的母亲相遇的贾玲,为了抢到一台电视机,不惜装聋作瞎,撒谎卖惨,丑态百出,才为母亲全款拿下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这台只有微波炉大的电视机到家后,先被搬到了大院里,和几十个街坊邻居一起分享,也让母亲作为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人,在全厂人面前长了脸。只是一台电视机而已,至于吗?答案是,至于,原因无他,只是因为,那是80年代。那是个物质缺乏的年代,养活一家老小,已经是一件耗尽心力财力的大事,而一台就要三四百块的电视机,显然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三四百块,在那个时代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换算。在80年代初,代表着高薪人群的国企员工,月薪也不过是30块左右,一台电视机的价格,一个职工不吃不喝,也要结结实实攒上一年。所以,对80后而言,看电视,是童年中最值得珍藏的宝贵回忆,也是值得炫耀的难忘经历。在很多80后的记忆中。每天一放学就急急忙忙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自己最爱的动画片,或者等到晚上,大家围在某家的院子或者家里,一起扎推看港台电视剧,甚至在除夕夜其乐融融地收看春晚,都是那个时代独有的社交仪式。不过,在更多的90后心里,对电视机更深刻的印象,应该是这个画面:印象里,这张图片会在每周二下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粉碎了无数小学生放学回家,看上几集西游记和宝莲灯的那点盼头。因为只要它一出现,家长就会告诉你,今天电视台没信号了,去学习吧,。但这其实是一个“误会”,它的出现并不是说明电视没信号,而恰恰是有信号,我们说的“彩条图”其实是一张电视机测试卡,早期的原型叫做“飞利浦图案”,是 1968 年由飞利浦电视实验室首席工程师 Erik Helmer Nielsen 设计,也是全球最常用的电视测试卡之一这张看似抽象的乱码图,其实是一种相当复杂,却又精妙的设计,它可以精准的测试电视显像管的各种参数指标,也能用来校准电视画面的色差、亮度和水平等。当然,除了工业上的价值,这张图片背后,还代表着另一个跨时代的意义,那就是彩色电视机,终于在中国开始普及了。更高清、更丰富的电视节目出现了,但问题也随之到来——彩色电视机是有了,但生产彩色电视机的核心部件,显像管,我们的工厂却造不出来,在很长一段话时间里,想要装配一台彩色电视机,只能依赖进口。受制于国外厂家的滋味可不好受。于是,尽快实现我国彩色电视机的生产研发,成了当时电视机生产厂家的一道命题作文。但拼研发,我们也没有怕过任何国家,所以到了1985年8月,全国已经引进113条彩电装配生产线。正是这些厂商的发奋,才给当时大家的文娱生活,带来了一抹宝贵的亮色,像熊猫、牡丹、飞跃等国产品牌,走进了千家万户,也牢牢把抓住了中国人民的眼球。一个冷知识是,1996年年底,国产电视曾拿下国内市场71.1%的市场份额,一度把外国品牌的市占率挤到10%左右,也诞生了如今我们依然耳熟能详的,康佳等知名电视机厂商。
但在这场“眼球”的争夺战中,国产品牌拿到的,终究还是一个起起落落的逆袭剧本。要知道,屏幕技术向来是科技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谁能拿下,谁就拥有了至高的话语权,比如在显像管时代,索尼发明了特丽珑技术,使彩电的显示效果大大提升,一度让索尼成功称霸全球电视机市场;90年代末,松下又攻克了等离子技术,凭借更大尺寸和更薄厚度的优势,取代了索尼“大屁股显像管”的王者地位;后来的三星又成功改良液晶技术,大幅提高显示性能,降低成本,且适用领域更广,又把等离子显示器挤下神坛;而在这个争奇斗艳的过程中,国产彩电技术,却一度跌入了谷底。进入千禧年后,随着日韩显示技术的迭代更新,液晶显示器快速普及,国产彩电花了几十年攻克的显像管技术,一下子失去了市场,而另一方面,日韩企业一边向我们技术封锁,一边不断提高出口价格,很快国内显示行业陷入了亏损状态。是跟着日韩厂商的步伐,踉踉跄跄的跟在屁股后边跑,还是自谋出路,放眼未来,成为新技术的领军者?中国企业,显然选择了难度更大,却更有深谋远略的后者。近十年,我们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新型显示产业,成绩也是相当斐然,2021年,我国显示行业产值约5868亿元,跟2012年相比扩大了近8倍,死死守住了显示器的阵地,但这,还远远不算完,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止步不前吃老本,千禧年的窘境必然重新上演,打了翻身仗的国产电视厂商,决定把目光,放在更长远的未来,而未来,又有什么样的新型显示技术,会更有竞争力呢?相比于传统的液晶技术和OLED技术,Micro LED可展示出微米级别的像素间距,具有高解析度、高亮度、低功耗等优点,甚至有声音认为,Micro LED,就是显示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承载着“未来”的技术,也是国际巨头们摩拳擦掌,试图抢先登顶的珠穆朗玛峰。但是,这项技术实现大规模量产绝非易事,现阶段,Micro LED也的确面临着诸多技术瓶颈,比如芯片制造、巨量转移、检测修复等。咱们单拎出巨量转移技术,就能窥见Micro LED技术难度的一斑。MicroLED使用的自发光LED,是微米量级的发光像素,微米量级是什么尺寸?它相当于一根头发横截面直径的1/10,也是传统LED大小的1/100,尺寸小不说,数量还惊人的多——一台4K级别的Micro LED屏幕,需要2400万个以上的LED高度集成到一起。而我们提到的巨量转移,就是在完成微米级Micro LED晶粒制作后,把它们移动到电路基板上安装。听起来,这似乎是个简单的“取-放”的动作,但实际上,却是多年来,即使是海外面板生产巨头,至今都难以攻克的技术难关。毕竟,将这2400万颗肉眼几乎看不到的微米级颗粒,精密、准确、稳固地放置在电路基板上,绝对一个水平奇高的技术门槛。现在,尝试这个技术的厂商也不在少数,但大部分厂商,都囿于转移效率过高的问题,止步Micro LED量产这一步。即使能冲破层层考验,生产出良率达标的面板,但经过技术成本和损耗成本的叠加,Micro LED的显示屏,也绝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担的价格。
一块面板里蕴含的“未来”
还记得我们前文提到过的康佳吗?创办于1980年的康佳,不仅经过时四十多年的颠扑,依然坚守在电视机产业的一线,充当着国产电视机行业中的中流砥柱,在这次的技术洗牌中,也成为了为数不多,突出重围的国产厂商。经过长时间的研发,康佳自主开发出混合式的巨量转移HMT技术,不仅率先突破1000万颗/小时的核心效率指标,实现了RGB三色全彩转移,而且转移的良率,已经达到了99.99%。别小看了这四个“9”,这个数字,意味着我国Micro LED大规模生产已经有了关键性的突破,也意味着面对海外厂家的围追堵截,中国技术,已经牢牢跻身在了世界的第一梯队。目前,康佳已经累计申请了1500多项专利,其中,MicroLED专利受理公开量,以及我们重点提到的巨量转移技术,相关专利都世界排名领先,现在,设在重庆的康佳半导体光电产业园,也已经正式投产,可以说,已经初步完成MLED产业化布局的康佳,具备了全产业链技术和全制程能力,在着眼未来的这场技术鏖战中,抢占了先机。但在这份先机背后,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是抢占身位的康佳,或者领跑世界的国产显示技术,而是要探讨一个更宏大的话题——Micro LED生产线投产,对于整个中国电子产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让我们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一台电视显示屏,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不是毫无根据的夸张。一个你可能没有想过的问题是,面板,恰恰就是是电子产业里十分重要,甚至是起到关键作用的一环,它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电视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影响着下游各种存在显示需求的电子产品发展迭代。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两年因为元宇宙大火的AR智能眼镜,就一直受制于显示屏的技术困境,难以更大规模的推广。因为在AR眼镜的使用场景中,需要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把微显示屏做得足够小才行,否则,最受消费者诟病的“晕眼”问题将很难解决。而MicroLED凭借其在体积、亮度、分辨率等方面优势,一直被业界视为近眼显示领域的“终极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早在十多年前,索尼、苹果、三星等国际巨头就纷纷下注Micro LED技术,因为它在未来的回报,是无法用现在的价值估量的。可以想见,当电子产品进入下一个飞速发展的十年,针对面板的较量,决定着一个品牌,一整条产业链,甚至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言权,这个教训,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已经被我们在其他领域一一尝过了,而幸好的是现在,这项关键的“卡脖子”技术,终于被我们率先掌握了。中国显示面板鏖战40年,如今不仅在产能和规模上实现领先,在前沿技术领域里,也终于也能拔得头筹了。康佳在“科技+产业+园区+基金”多赛道发力,跑通的“重庆康佳模式”,不仅给面板行业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也为全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或许在未来,会有更多像康佳一样的中国企业,持续投入研发,不断创新,持续突破技术的壁垒,我们的国产屏幕,也将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拥有更多机会站上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