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大家都是阳,怎么就你不一样?”

“大家都是阳,怎么就你不一样?”

社会


 01 

虽然现在没有数据统计了,但大多数人都能明显地感觉到,身边感染过新冠的朋友越来越多了。

以至于我最近和朋友们的聊天开场白,都变成了雷打不动的问候三件套:
“好点了没?”
“烧退了吗?”
“喉咙怎么样?”

感觉自己成了没有感情的中央空调。

生病的人多了,大家慢慢也发现这病毒着实挺狡猾的,在不同人身上的症状相差甚远。

比如有人变得一丝胃口也无,吃什么都觉得反胃,一趟病下来瘦了好几斤;但也有人恰好相反,胃口大开,食欲大振,吃嘛嘛香。

有人和高烧缠缠绵绵好几天,退了又烧,烧了又退;也有人小烧一天后,就立刻进入下个流程,和喉咙里的刀片认真斗争。

这些症状都是病毒造成的表象,因人而异也算正常,但有人无法理解这种差异,看到那些和自己情况不同的,就立刻指责别人是胡说八道。

前阵子刷到过一个视频,说有位男士生病后喉咙疼,喝水时五官扭曲、面目狰狞,仿佛喉咙里放了把刀子,咽水下去如同吞一万根针。


看这症状实在再常见不过,很多人都经历过,却依旧引来了一阵讽刺之声。

有人惊呼,这人是不是没生过病?没得过上呼吸道感染吗?这症状这么普遍,没必要拿出来说。


有人摆摆手,说吃点药就好了,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这样也配上新闻吗?

潜台词自然是指当事人哗众取宠。


“巨婴”
“矫情”
“做作”
。。。

更多的形容被扣在这个人身上。

在他们看来,生病了、不舒服都是不必说出口的禁语,只有一个人闷声扛才算成熟和坚强。


甚至有人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就自己一眼看穿了真相,——这人就是图流量演的!


然而事实上,视频里的男子只是和大多数生病的人一样,直白地表达出了自己的不适。

与男子“同病相怜”的人,还有许多。

有位博主分享了感染后的经历,得出结论说该吃药吃药,不要听别人说烧到多少度以上再吃药之类的,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不舒服就要治。


原本是一片好意,想要给其他人作为提醒。

结果评论里有人质疑,“他不是阳”,疑点是“他连嗓音都没变”,怎么看都不合理。


有网友说自己阳了以后精力不济,只能躺着,也没办法照顾家人,只能各自顾着自己。

偏偏有人不服气,——你不过就是阳了而已,有什么不能动的,凭什么说不能照顾家人,难道你父母病了就不照顾你了吗?


说这些话的人着实有些想当然。

有人生着病还能活蹦乱跳上房揭瓦,那么有人无精打采全身疼痛也可能是事实,甚至还有人一病不起,怎么也不该一概而论吧。


不止如此。

还有网友代表农村人说出自己的不解,“怎么我们乡下人阳了啥事没有,药都不用吃就扛过去了呢,就你们城里人生点病就要昭告天下”...


也不知道其它生病的“城里人”怎么想,反正在互联网上,他们全都是吃不了苦的娇贵人,只知道为一点“小病”大呼小叫,死去活来。

想起以前常常看到有癌症病人被网友们围攻,要求他们自证病情,仅仅因为他们和网友们想象中不一样:没有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神情恍惚;没有光着头或戴假发,面目苍白;没有每天怨天尤人,闷闷不乐,过自暴自弃的生活...

如今,相似的故事又在重演。

一群没事做的网友,非要和病人们争论“你生病的姿态不好看”、“你生病的样子不对”、“生病的人才不会这样”,好像只有自己最懂生病。

可惜,恐怕就连病毒自己都不知道,该让人怎样生病才属于“正常情况”。

个体的感受总是片面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体素质,同样的病毒也会表露出不同的症状,以个人经验推论其它,实在过于浅薄。

他们用单一的看法和经历去审视他人,试图挖掘出那些不同背后的“阴谋和假象”,却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也暴露出冷漠与无情。



 02 

有些人不仅想指挥病人生病,还试图指挥别人生活,——依旧以想当然的方式。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热搜。


就在上半年的上海,一个姑娘冲进超市里大呼“我要买咖啡”的故事在网络上流传甚广。

一部分人表示感同身受,认为咖啡就是自己的日常必需品,喝不上咖啡的自己就像离开水的鱼、吃不上鱼的猫、没有根的花,那叫一个可怜。

自然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这都什么时候,那么多人饭都吃不上,菜都买不到,就你们矫情,还想着喝咖啡?”

“少喝一杯咖啡会怎么样,又不影响生活,至于这么死乞白赖,搞得声势浩大的吗?”

“你们上海的,就是吃不了苦哦。”


也因此,上海很快被冠上了“咖啡市”的名号。矫情、小资也成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标签。

回头想想,想要喝一杯咖啡又有什么错呢?

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即将经历的是什么,只是依照着日常的生活习惯,储备食物和用品,而其中包含平日里常喝的咖啡,也很正常。

而在后来的一段时间,相似的事情反复出现,被针对的也不仅仅是咖啡,而是更大的范畴。

每每有人想要牛奶、香蕉等等一系列听起来不那么日常的食物时,就会有人跳出来指责:

“不懂得大局为重”,
“忍一忍就过去了”,
“有吃的就不错了,别强求吃的是什么”,
。。。


那时候我采访过一些团长,他们说自己遇到最大的困扰就是部分居民的不理解。

有人极力反对他们进行团购。他们认为家里有米、灶上有酱油,就能应付出一碗酱油拌饭;至于别的添头,除了平白增加小区被感染的风险,都是白费,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

还有人在社区发放免费牛奶的时候大发脾气,边踹箱子边怒吼,“我们缺的是蔬菜、米、肉、蛋,而不是这些破牛奶。”


然而,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是不同的,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对日常用品也有着不同的需求。你觉得无用的东西,对别人可能是救命的。

很多妈妈想方设法买牛奶,因为孩子必须喝;

老年群体能摄入的食物有限,需要靠牛奶补充蛋白质,需要吃香蕉缓解便秘;

很多病人需要忌口,只能吃固定的食物;

还有家里没有厨房的人,给他们蔬菜也是浪费,还不如准备更多泡面和速食...

难道就忽略这些需求,让他们将就、忍耐吗?

想来在某些人眼里,这些需求都不算什么生活需求,仅仅是矫揉造作罢了。

他们看不到事实和真相究竟如何。

很多大学生也一度面临相似的诘问。

过去三年,大学生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已经不用我们再重复赘述了。他们的苦处同样被冠上了“矫情”的标签,成为承受能力不行的表现。


有人用他们和那些不得不待在家里、没法工作、失去了收入来源的人群进行比较,觉得大学生们虽然失去了某些体验,但至少不用为生活发愁,依旧有吃有喝,未曾背负起真正的负担。

用这种逻辑类推,好像只要有比你更苦的人存在,你的苦就可以一笔勾销了似的。


就连在很多大学生分享自己破防瞬间的文章下面,也能看到有大教育家给人灌鸡汤,教导他们要接受自己的使命,看清真实的世界。


可是,有些话自己说给自己听是鼓气,听别人说就只能传递出某种高高在上的傲慢。

那些质疑的人从未理解过。因为他们是远远站在岸上的人,才能轻松地对在水里挣扎的人指手画脚,指责他们求生的姿态太莽撞、不周到。

他们未曾意识到,有朝一日如若自己掉进同一片水潭,恐怕会更加歇斯底里、惊慌失措。



 0

更多人正在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仅仅因为他们做不到某件事情,或者说做得不够符合期待。

之前有位老师因为网课入侵而猝死,却被人肆无忌惮地嘲笑,认为她是“心理素质不过关”。


而每当有人因患上心理疾病,甚至导致自杀时,同样有人把问题归责在受害者身上,认为他们是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没有判断能力。


还有那些被家暴却没有决然离开的人,总是被评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人觉得她们不争气、没出息,还有人骂她们“活该”。

但实际上她们中的大多数,都缺少独自赚钱生活的能力,还顾及着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同时她们被长期的家庭生活磨平了棱角,往往还因家暴留下了心理创伤,难以抚平。

这样的她们就算跑也不知道该往哪跑,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更不知道自己怎样做是正确的。


她们的所作所为只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与此相对应,也有人因自己做到的某件事情超出他人的想象,而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前几天,谷爱凌在微博分享自己一整年的收获,提到自己在斯坦福第一学期所有课程获得满分。


结果有人跳出来质疑她成绩有水分,说“(这成绩)绝对没有高考理综300满分厉害”。

还信誓旦旦分析了很多,认为选课和作业都是团队精心计划后的结果,就是为了用这些不够有深度、没代表性的课程造出优秀的满分人设。


有人直接说了,“除了量子物理其他都是水课”,又用自个的情况做比较,字里行间就为了表达一个意思,“换我我也行”。


谷爱凌挺硬气的,直接本人上阵回应质疑,强调了没有所谓的团队,又郑重声明成绩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才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即便如此,指责她的人依旧会指责她。

这些人自己做不到,就认为别人一定也做不到;即使做到了,也是钻了空子或借助了外力。

无独有偶,另一位名人也在被骂。

一条来自隔空喊话bot的微博对贾樟柯十分不满,认为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能拿出两万块拍电影,根本不可能是穷苦人家,还试图把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为“学了电影,但没钱”。


来自贾樟柯的回复足以击碎这种“自以为是”。

“需要钱就去赚钱”,总有办法解决。无论是给报纸写评论,还是帮师兄写电视剧,都是方法,而且依靠的都是积累的人脉和实力。


质疑者总是下意识把他人的成功与某些外力的帮助结合起来,偏激地觉得如果自己也有相似的际遇,定能走到更高处。他们无法理解,个体的努力和能力并非真的不值一提。


这类论调之下,优秀是什么成绩是什么成功是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另辟蹊径地提出怀疑和质问,才足够表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好在茫茫人海中博取那么一丁点可怜而稀薄的存在感。

或许,他们不是不理解,而是不愿理解。



 0

每个人能看到的世界都是有限的,尽管人们知道不该以“身边即世界”的主观臆断来下结论,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还是很难彻底做到。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很难彻底共情他人的原因。个体的感受都具有差异化,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标准因个体的经验不同,会引发天壤之别的情绪。

新闻里,有位骑手大姐因为接到了商家打赏20块钱的大单而兴高采烈,好似捡到了大便宜。


同样的,我也见过有人一周赚了几十万还觉得懊恼不已,因为他看到有人趁机赚得更多。

如此两个人能彼此共情吗?恐怕很难。

大多数时候,人类的共情都是经过衡量的。

很多人能理解与自己处境相似的人,却很难体谅与自己截然相反的人;他们能为利好自己的故事鼓掌欢呼,却不愿读懂利益相悖的情况。

又哪有什么真正的感同身受呢?

此时此刻,我又想起鲁迅先生写过的画面: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
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
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终归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过好自己的就行,别试图在别人的生活里找自己的药方。

-END-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之前那么多无症状和轻症的人呢?

病友们今天咋样?

当企业家、明星、作家、记者纷纷感染新冠....
回复晚安
可以看到一篇“性瘾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这个兔年有啥不一样?年头年尾都有春!一座慕尼黑现代教堂居民存款多增4.72万亿,今年为什么不一样?小错带来大悲剧这些会议,主题不一样,怎么都叫COP啊?听说奥密克戎BF.7和BA.5症状不一样?不可信美国人也酷爱菊花阳都一样是阳,但又各有各的不同“就你这身材?”!加拿大妹子在Aritzia遭遇歧视,直接被气哭!墨西哥不只有坎昆,宝藏旅行地Los Cabos给你不一样的度假体验不同体制下的四块实验田疫情三年:同样上网课,不一样的家长,不一样的结局…CDC警告!这种病毒正在全美蔓延,每周检测超过 15% 都是阳性,常被误认为流感“就你这身材?”!华人爱逛的Aritzia 妹子换货遭歧视 直接被气哭有钱人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到底哪里不一样?不一样的国产,不一样的钱江摩托23年最酷炫的8个艺术展!desert x 联手杜卡迪给你不一样的艺术体验!【友情转发】大戏开票|我们的爱情再来一次,会不会不一样?直播回放丨 “为何都是乳腺癌可她就和我治疗方案不一样?”我们用《诗经》带给你不一样的新年祝福都说上海人是势利眼,为啥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快说快说,怎样7.5折买La Mer?”昨晚发了朋友圈后,大家都来问我Feel Good 周报|乔布斯阅读时看到的世界,可能和你不一样无症状感染者占比谜团:放开前后怎么就不一样了?贾静雯女儿穿性感装引热议,继父劝阻遭吐槽!网友:“才17岁怎么就成了这样?”炸! 新毒株"具超强耐药性" 华医:“每天诊所里都是阳性的人” 拜登延长新冠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听说每家医院的新冠品种不一样?《梨花颂》【友社转发】朱雀剧团的年度大戏开票|我们的爱情再来一次,会不会不一样?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有什么不一样?“地上都是血!”悉尼火车站扶梯事故,一众华裔老人滚落跌伤!“大家都在尖叫!”老教师感叹:同样上网课,不一样的家长,不一样的结局!(再忙也要看看)左右胳膊血压为什么不一样?量血压也要男左女右吗?这个兔年有啥不一样?年头年尾都有“春”!硅谷的鼎泰丰到底和国内的有什么不一样?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