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有时候我们感觉朋友渐行渐远,只不过是友谊换了一种形式存在。
虽然我们都觉得朋友变少了,但研究表明,长久拥有的少数友情反而更加稳固。
文|吴淑斌
如果这时候忽然有人问你:“那个小学时跟你关系最好的朋友现在怎么样了?”大多数人估计会有些茫然,然后发现自己与他/她已经好久没联系了。马上去翻看对方的朋友圈,可能你会发现对方已经生了二胎,回到老家工作——一切都那么陌生,而你的记忆还和两人的微信对话一样停留在几年前。更彻底些,有些人甚至会连对方的联系方式都没有了,尽管你们曾经是上学、放学都要同行的“死党”。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人生中的许多朋友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即使每个人都承认朋友对自己的意义重大,友情褪色依然是每个人都会经历且十分正常的现象。友情和爱情、亲情一样,是亲密关系中的一种,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自由”。罗兰·米勒和丹尼尔·珀尔曼所著的《亲密关系》一书中,将友情定义为“一种自发的人际关系,通常表现出亲密和扶助,双方彼此欣赏,并祈求对方的陪伴”。它不像家庭关系一般受血缘的束缚,也不像浪漫关系那样受到性吸引力的推动,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进入或退出这段关系。通常,我们不会在认识朋友时告诉他“嘿,我们现在正式成为朋友了”,而是通过相互尊重的两个人之间定期接触,友谊慢慢地形成,一个不言而喻的共识也随之产生:我们是朋友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寻找和发展友情的逻辑不同。孩童时期的友谊很容易萌发,朋友就是能在一起玩得开心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开始学着如何与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进入亲密关系,友谊也变得复杂和更有意义。这时,交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接近性”(proximity),我们更容易和同桌、邻居、室友发展出友谊,因为友谊总是与某件具体的、可讨论的事情相关:共同的学校和老师、熟悉的小区环境、同一个舞蹈班的课程等等。朋友之间经常分享的兴趣、经验,创造出一项对友谊来说至关重要的内容:共同感和平等感。要从熟人关系发展到朋友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自我暴露(self-betrayal)。我们不能总是谈论天气、兴趣等无关痛痒的内容,要去触碰那些情感、经济等更私密的话题,有时甚至需要展示自己不那么好的一面。比如大胆地告诉对方,自己其实正面临很大的房贷压力,和爱人总是因为自身的某些坏习惯而吵架等。加拿大温尼伯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贝弗利·费荷在他的著作《友谊进程》(Friendship Processes)中提到,“从熟人变成朋友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这个过程往往是这样推进的:有一方会先冒着暴露个人信息的危险,去“测试”对方是否会有相应的回应。如果双方都愿意进行自我暴露,就像是获得了一把打开友情的钥匙。我们在不同时期都会交到朋友,也在不断地与一些朋友渐行渐远,这种疏远往往就是从失去接近性和交流浮于表面开始的。“我们被时间和空间分开,或者被生活方式分开,可能不再是朋友了。”俄亥俄大学教授威廉·罗林斯写道。在流动频繁的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一个团队在追踪一对好朋友19年的交往后发现,参与者在此期间平均移动了5.8次。当我们到另一个城市上大学、工作、定居之后,和那个依然生活在故乡的好朋友就会不断失去相似性。交往的圈子、工作的内容和忧愁的事情再也没有共同点,此时即使双方都愿意自我暴露,也很难提供小时候的那种“共同感”。或许你会说,虽然物理距离远了,但我们常常在社交媒体上聊天,相互分享有趣的链接,我们依然保持着高频率的互动。然而,这种表面化的互动很难起到加深关系的作用。如今人们与朋友交流的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媒体多重性理论也表明,“朋友交流的平台越多,他们的友谊越牢固”。社交媒体使维持更多友谊成为可能,但也更肤浅。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传播学副教授安德鲁·莱德贝特说:“如果我们只有Facebook上的联系,那可能是一种友谊,但它在未来无法维系的危险更大。”加深关系或维持一段深度关系,更重要的是共同创造回忆,这些共同的记忆会成为朋友之间的联系点,并提供可对话的主题。有条件的话,朋友最好可以约个线下会面,一起去参加远足、打球、烹饪或其他任何活动。另一个有些无奈的现实是,友情在亲密关系里往往得不到优先权。这和友情的“自由”有关——它不意味着明确的义务,我们不会审视自己是否是个“合格的朋友”,也不会像对待恋人和家庭那样,对朋友有强烈的责任感。在成年期,友谊是最有可能受到打击的关系。这听起来让人沮丧,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对友谊的重视程度似乎有一个“钟形曲线”(bell-curve),在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早期,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在学校里每天和朋友在一起,结下了一些牢固的友谊。然而,当配偶、孩子、事业逐渐出现在生活中时,朋友往往会在优先事项的列表中下滑。一天只有这么多小时,只能先专注于那些我们有义务照顾的人,这种优先顺序的调整会让成年人觉得,他们在友谊中需要“更有礼貌”。小时候,可以随时跑到好朋友家,问他是否可以出来一起玩;现在你必须先问问,朋友在一周后的周末晚上是否有时间出来喝一杯。“想想我们必须做的所有事情——必须工作,必须照顾孩子或父母——至于朋友,我们可以暂时推迟他们的邀约。”罗林斯说。不过,也不必过于沮丧,有时候友谊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虽然我们都觉得朋友越来越少,但研究表明,长久拥有的少数友情反而更加稳固了。在罗林斯的调查中,那些已经进入中年的人更倾向于把友情定义为“知道ta在那里”的关系。不像少年时那样热烈,不需要每天见面、聊天,而是一种可能很长时间不联系,但知道对方依然能倾听的感觉。要维持成年人的友情,倾听有时比给出建议更重要。在这个见面都算奢侈的年代,如果你想要建立、维系一段亲密的友情,就去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不要自动跳到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的角色里。倾听是在向对方表明,你会尊重他们的感受,而不是急于去“解决”问题。贝弗利·费荷提到,维持友情的关键是建立一种成熟的、直觉性的理解,去给予和索取亲密感。“那些在面对另一方的自我暴露时,明白该说什么样的话去回应的人,会拥有更稳定、更令人满意的友谊。”排版:傲寒/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