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为什么你很难进入“心流”状态?

为什么你很难进入“心流”状态?

职场

小佛爷说



“心流”,定义的是一种生理状态:深度沉浸于一项任务,而感觉不到周围世界的流逝。麦肯锡公司的研究发现,当员工处于心流状态时,他们的效率最高能提升5倍。但现在,我们可能常常感觉自己工作了一整天,却没真正做什么。你有多久没达到心流状态了?

 

自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用石头生火和捕猎时,我们就已知道,技术让能我们所做之事达到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它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改善人际交流,而且——相对来说——让我们享有了更长的生命和更舒适的生活。

 

但是,物极必反。亚里士多德也对此有同感,他曾提出,如果人们想要获得幸福、走向成功,自身所要培养的品质就应处于中等水平,介于亏与盈之间。睡眠对人有好处,但睡16个小时就未免过多了。佛教也赞同“中庸之道”。同理,若是技术的使用不加限制,也会对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幸福带来反作用。


点击下方卡片进入i哈评小程序
开启中英双语对照阅读↓

早在1975年,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创造了新词“心流”,来定义一种生理状态:深度沉浸于一项任务,而感觉不到周围世界的流逝。麦肯锡公司的研究发现,当员工处于心流状态时,他们的效率最高能提升5倍。

 

然而,现在的职场一般是员工眼睛看着电脑桌面,耳朵听着各类通知铃声,一直处于过度反应状态,这种现象可能会让伊万·巴甫洛夫心满意足。实际上,脸书通知所响起的铃声,与巴普洛夫实验中让狗流口水的铃声并无二致。我们都有能力达到心流状态,竭尽全力做好一份工作,并在走出办公室时,真正体会到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但是推送通知在摧毁着我们的这些能力。相反,当离开办公室时,我们更可能感觉自己工作了一整天,却没真正做什么。

 

我们所说的“多任务同时进行”实际上指的是任务切换,因为我们不可能将注意力同时集中在两件事情上。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一声通知让我们被迫切换到另一项任务上之后,我们需要用大约23分钟重新回到手头上的工作。我们来看一看,平均每个员工一天点击手机2617次,查看邮件74次,接收手机通知46次,那很可能一天中大多数员工都没有达到“心流”状态。

 

“但消息通知能让我掌握各种事情的进展状况,更何况又不是每次弹出消息我都点开看。”有些人可能会这么说。无论你有没有查看通知,在你注意到消息通知,大脑思考并决定是不是要查看时,你的思路毋庸置疑会被打断。研究表明,虽然每次任务切换仅花1/10秒,但如果一天切换任务数次,合计起来,将会让工作效率降低40%。若以一天能专心工作几小时的员工为基准,那么这个数字将会更大。

 

如果你决定要处理那条邮件通知呢?你打开了收件箱,回复了邮件,但你又注意到收件箱里还有其他几封邮件,所以又逐一回复。你沉浸于因成就感而产生的多巴胺兴奋中,30分钟后才记起,自己刚才做的工作更为艰巨,而且截止时间是今天下班。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员发现,人类天生会选择阻力最小的路,我们的大脑让我们误以为最容易够到的果实是最成熟的。大热博客Wait But Why的负责人蒂姆·厄本(Tim Urban)将这种特点称之为“及时行乐的猴子”。“这只猴子只关注当下,只在意怎么让当下的安逸和快乐最大化。当电脑连着网,放在那儿就等我们玩的时候,又有谁会用电脑来办公呢?”

 

这种内心偏好虽然让我们过得更舒坦,帮我们储存能量(在人类逃避其他动物的捕猎时,这或许有用处)。但却让我们与自己的目标渐行渐远,而这一点技术平台的产品设计师最明白不过了。

 


口袋里的老虎机

 

尼尔·艾亚尔(Nir Eyal)在他《上瘾:如何打造习惯养成类产品》一书中指出,科技公司本质上在利用我们的心理弱点,让我们不断渴求更多。尼尔写道,上瘾循环始于内部触发(我们对社会交流的需要)或外部触发(消息通知)。我们做出行动(打开脸书)并领取一份多变的多巴胺能作为奖赏(“哇!我收到了7条消息通知!”),以此对触发予以回应。循环再度继续,下一次内部触发就可能变成,“我想看看有人回复我的评论了吗?”如此循环往复。

 

这就是谷歌前设计伦理学家、人文科技中心创始人特里斯坦·哈利斯(Tristan Harris)将口袋里装着一部智能手机等同于带着一台老虎机的原因。人们总是忍不住隔几分钟刷刷手机。

 

这不仅给机构造成不容小觑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恶劣。麦吉尔大学行为神经科学教授丹尼尔·列维京表示,任务之间的转换非常耗费精力,因为这个过程会用光大脑中的氧化葡萄糖,也会耗尽用于集中精力完成单项工作的能量储备。而这些将会削弱工作时间和创造价值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动力因此减弱。随着工作负担增多,我们也会越焦虑——一天到头时,倍感疲惫。


 


成为手中技术的主人

 

同任何工具一样,技术的用处归根到底取决于如何应用。我们能运用技术达到更多目的,前提条件是我们成为技术的主人,而非让其成为我们的主人。

 

伦敦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分配给他们的默认选项。《原子习惯》的作者詹姆斯·克利尔曾说,“你周围的环境会决定着你日常所采取的默认行动。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你便可以为自己营造通往成功的环境。”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晚上9点吃多力多滋薯片,那么家里不放多力多滋能有助于你达成期望的结果。同样地,在为自己营造技术环境的时候,你也可以刻意一点。对于想起步的人,你可以这么做:

 

关闭电脑和手机上的所有通知功能。

关机或在某段时间内把手机设定为飞行模式。

一天中某些时间内,使用软件屏蔽非关键任务应用(比如社交媒体)。

设定查看并批量处理邮件的时间段。

使用番茄钟,分开时间处理重要工作和简单工作。

记录手机使用时间,让自己震惊于使用手机的真相,乖乖放开手机(“我昨天在推特上花了这么多时间?!”)。


除上述步骤,当你越来越能注意到自己想用手机的欲望,并制止自己的行为,你就越可能将其养成为习惯。

 

领导可通过以下方式改善团队工作: 


互相交流任务转换对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公司内进行非同步交流(允许员工可以不立刻回复,而是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答复。)
鼓励或要求员工关闭全部消息通知功能。
允许员工安排2-4小时的时间进行深度工作。
分清紧急事项和不紧急事项。
为员工营造工作时免受打扰的空间(或鼓励远程办公)。
奖励手机使用时间少的团队成员。
少开会并限制开会时间。
安排内部会议和不开会的时间段。


我们通过多加留意自己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营造更佳的工作环境,个人不仅效率更高,还能拥有更强的成就感,更好达到自我实现。


点击阅读本文英文原版内容

 

关键词:自管理


史蒂夫·格拉维斯基(Steve Glaveski )|文

史蒂夫·格拉维斯基是Collective Campus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联合创始人,Collective Campus 是一家总部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企业创新和创业加速器。他负责主持Future Squared 播客,也是《从雇员到企业家: 如何获得自由和做重要的工作》一书的作者。

Jane懒懒 |译  周强 |编校


如果你还没有强大的人际关系,做这三件事迫在眉睫


没有同情心的领导者,不值得你死心塌地追随


掌握这套框架,你的决策能力会上一个大台阶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公众号ID:hbrchinese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为什么你总是动不动就焦虑,动不动就迷茫?为什么你的乡村振兴效果图里连一个亚洲人都没有!黄石、黄石、为什么你是一生必去的最爱之一。教你打完游戏后如何5秒内进入学习状态?为什么你永远无法满足老板的期望史莱姆变形机器人 & 为什么你讨厌和喜欢某个气味【讲给孩子听的新闻】重磅!NYC进入“紧急状态”,市长速签行政令​你“捱”、忍受,是为了得到自由,或者说你很自由地“捱”着|徐坦 一席第910位讲者“自我”太多才容易受挫。「无我」是种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你对品牌运营毫无头绪?先解决这3个问题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运气不好?七周年,我们认真思考了为什么你要读《经济学人·商论》无暇顾及WXC大事 完成小事要紧拉黑、摆烂、生闷气,你很可能是在隐形攻击警惕!亚麻冷冻期并非只有1年!昔日兜底选项竟成最难进大厂!轻松看懂 | 斯里兰卡总统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为什么?各方有何反应?为什么你总是搞不定熊孩子?为什么你辛苦减肥,反而越来越胖?CMU教授神吐槽!为什么你的套磁信总是石沉大海?处女座的内心真的很难进入如何管理员工心流?居家办公都没躲过它?这种危险你很难看见!“你很乖,但我不喜欢这样的女朋友”土豆总理开挂了?加拿大宣布全国“紧急冻结”状态,查封民间枪支买卖…“看你朋友圈,就知道你很缺爱”为什么你和一些好友渐行渐远了?龙卷风健康快递 153代价其实很不理解周围澳本申请港硕的,都是什么心态?年挣五万也能过日子“给予”和“给与” 如何读?我猜你很可能会答错悲从中来,洒泪遥送我亲爱的妈妈频频出车祸是不是撞邪了?你很可能得了这种病如何改掉"晚睡强迫症"?我的回答恐怕会让你很意外品牌力为先,跨境已进入“DTC 时代”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