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再见,你好2023
2022的最后一天,坐在空荡荡的香港国际机场的2号登机口,等待登上前往北京的班机。大家都在谈论1月8号就能放开,我们可能是最后一批要被隔离的大冤种。
三年前,走过一样的地方,景色完全不同。
作为海外华人,我们应该庆幸所谓的“五个一”、“熔断”终于暂时成了过去式,在这三年里,有多少人有家不能回,亲人临终无法相见,又或者是被使馆一张绿码把骨肉分隔。我们揪心于国内被封控的亲人和朋友的遭遇,但在各种阻挠之下又爱莫能助。这些日子可能终于要过去了。
这三年里,尤其是最后半年,我走过了七个国家和地区(基本上不要求就不戴口罩,到现在也没有得过新冠,又或者是我不知道),各地都逐渐放开了管制,希望回到2019年到处欣欣向荣的日子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对未来又并非充满希望 – 日本的消费者信心掉到了几年来的最低点,香港GDP负增长3%,大量中产润走,人才流失严重。未来一年里,整个世界面临着两个巨大的旋涡。
第一个旋涡是疫情发展。无论国内媒体如何炒作海外水深活热,新冠疫情在海外已经是过去式了。我们所在的基郡/西雅图地区,总人口300万,过去7天日均新冠相关的死亡病例为1,这还是焦虑怪自媒体们在不停渲染XBB席卷美国、新的一波疫情已经引爆的情况下。很多被“水深火热”的国家也有类似情况 – 这是基于过去三年的惨痛经验不断积累构建出来的防疫基础能力,也就是让普通老百姓能够得到三点核心帮助:
· 快速有效的疫苗 (减少重症)
· 易获得的特效药 (减少重症)
· 不挤兑的治疗条件 (减少死亡)
为了这些能力,这些国家已经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可以预见的是即使有传播力更强的新变种出现,当前的防疫体系也能够吸收,很难会导致前两年的社会秩序崩溃。这些国家已经爬出了这个旋涡,但是问题在于未来一年中国大陆的疫情发展。
中国大陆在比其他国家感染至少慢两代的情况下,没有做好完善的准备就跳进了这个旋涡。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中国大陆没有经历过大规模传染,易感人群缺乏对病毒的适应性,可能需要经过两波感染才会达到和外界类似的保护水平。这时候就更需要以更高的执行效率,去构建上述防疫体系。
往好了看,国内终于承认了针对新冠的特效药的作用,开始大规模批准国内外各类药品的使用,而不是死抱安慰剂,但是新疫苗和治疗条件目前是很大问题。尤其是在有效的新疫苗的问题上,到现在基于奥密克戎尤其是BA5系的疫苗还是只能去香港澳门打 – 某些企业/管理部门一直是人员升迁互通,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把科学、企业利益和国家口号混在一起,不仅可笑,也是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漠视。
毕竟病毒不讲政治。
衷心希望这些基础能力中国能够快速建好,不要再有政治因素的干扰。人民至上,要真去做。
第二个旋涡是美国的加息。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美联储保持了长期低息的做法,同时大量增发,导致整个市场被大水漫灌。科技企业、房地产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上,实际上GDP的质量奇低,社会治安也没有随着高就业率变好。如果你对照三年前,普通人在美国的生活质量由于物价飙升和治安转差实际上是更糟了。目前的CPI上涨在7%左右,而美联储的目标是2%。
科技公司的不少员工可能无法感同身受,几个月前,刚毕业转码就拿到20-30万美元大包的比比皆是。很多人并不明白他们的天价高薪其实是资本溢价,而不是劳动对应的所得,甚至有人提出来用公司营收除以员工人数的薪酬算法来……连共产主义社会都不是这么算的。随着各大公司纷纷裁员或者冻结HC,这些滑稽的言论也少了很多。还拿着高薪的人偷着乐就行了,对于行业来说这真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加息是历史上美联储为了平息通胀用过很多次的手段,甚至不惜人工引起经济衰退。有些情况下,市场能够实现软着陆,但是更多情况下是大规模崩盘和衰退。即使是最顶级的经济学家们,也无法预测美联储这几轮加息带来的后果在微观层面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此许多穿越过周期的公司已经提前裁员缩减开支做准备。在这个时间点上,现金为王。
如果不再出现类似俄乌战争这种黑天鹅事件的话,我们在明年尤其是3月左右需要做好观察。很多跨国公司的冻结开支计划都是以这个时间点左右为目前的截止日。在这点上来讲,产业界有一定的共识:如果3月前通胀能被控制住,美联储不再加息,或许市场就能够逐渐消化累积的风险,也许一切还能表面上如常。反之,经济很可能出现快速下行,美国民众和企业购买力会出现严重下降。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等国家的外贸订单的下降,以及制造业对成本和供应链安全风险更加敏感,加快从中国向外转移。在我们服务的客户中,已经逐渐出现了这个趋势,这可能在未来几年是不可逆的。如果你是在中国做企业,我会劝你要么走国际化路线,要么专注政府国企生意,中间路线会越来越难,抵御风险的能力一定要做足。
但是无论如何,也比2022年有希望,对不对?
疯狂的三年终于要过去了,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找到自己应该走的路,行得正做得直,不被口号和小人所困扰。
新年快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