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一台麻醉都是意外频发的现场,只不过有一个人一直不让它们发生
麻醉有风险吗?麻醉能出意外吗?这是很多患者或者家属经常质问的一句话。
面对这样的问题,麻醉医师也无数次给予明确回答。但,无论怎么回答都令麻醉医师很头疼:一条不落的把麻醉风险都讲给患者或者家属,容易被认为夸大风险、甚至被误认为有勒卡索要之嫌;说少了吧,一旦有问题,患方又说术前没说。
为了增强相互理解,我们就这个情况给大家举一些例子,让大家了解一下真实的麻醉现场是什么样的。
首先,我们必须向大家澄清一个事:麻醉绝对不是打一针的事。如果仅仅只是打针,风险无外乎麻药过敏、麻药中毒、麻药过量以及副作用等等。麻醉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有用药,也有很多高风险的操作。
用药方面,也不能仅以“麻药”二字概之。以一台最普通的全麻为例,可能用到的药物有:抗胆碱能药物、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静脉麻醉药或者吸入麻醉药。如果患者本身患有其他慢性病,用药可能会更多。比如,有高血压的患者,可能由于血管内容量不足而导致麻醉过程出现低血压,这时就要用到升压药。
近些年,随着各种药物的种类丰富,麻醉医师就要努力搞清楚患者最可能适合使用哪种药物。或者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哪种药物是最佳的选择。
既然有不同种药物,不仅仅是剂量或者效果上的区别,其毒副作用或者不良反应也都是不同的。但是,在仅有的抽血化验、拍片、心电图等常规检查下并不可能准确显示出不同患者之间的差异。因此,除了基本的理论,这时的用药更多依赖的是经验。
既然是经验,就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意想不到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所谓的“意外”。
可以说,每当用药时,麻醉医师可能比患者还要紧张呢(假如患者清醒的话)?这是因为,患者可能并不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但麻醉医师知道。
但话又说回来,这种意外能避免吗?
只能说努力避免。或者说,得有前提条件。假如说患者得过什么什么病或者对哪种药物过敏,麻醉医师肯定会注意这个方面的。
再说说操作方面:
现代麻醉与各种操作是分不开的:以前,有椎管内穿刺;现在,各种神经阻滞。这些都依然在临床中发挥其作用。尤其是年老体弱的患者,神经阻滞麻醉的优势更大。但是,优势大不代表意外情况会少。相对来说,麻醉医师承担得会更多。
比如,一个高龄患者要做一个直肠手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手术可是一个大手术呀。因此,当医生告知术后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进重症监护室的时候,一般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各种原因中,其中就包括苏醒延迟。
这里指的苏醒延迟,可不仅仅醒的慢,是指由于患者身体各项机能恢复慢或者内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调整好。醒的慢,也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另外,有些血压不稳或者伴有心脏病的患者,确实也需要一个平稳的拔管过程。
为什么说麻醉医师承担得更多?
因为,大多时候家属很难接受大夫所说的“因为醒的慢就进监护室”的说法。
那怎么办?
如果患者仅仅是年龄大、基础疾病少,麻醉科也会答应尝试术间清醒。但这种答应的呀,压力是极大的。
想要一个经历大手术的老年患者在可控的时间点苏醒并达标,谈何容易?!
为了是实现这一点,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是一个重要选项。这种复合麻醉,理论上可以减少术中静脉使用麻药的量,术后镇痛的优势也很明显。往远期看,随着疼痛管理的优化可以明显加速术后恢复的质量和速度。
然而,实施起来也是困难重重。
首先,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比单纯全麻要多出不少步骤。在周转率很高的手术室,这种“慢功夫”并不讨人喜欢,尽管大约知道你做的是一件“细活儿”。因此,麻醉医师可能需要克服别人的“冷眼”。尤其是,刚刚开展这项技术的科室,可能需要的时间会更久。
其次,任何操作都是有风险的。所谓“风险”,就是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害或者意外情况。比如,穿刺过程中腹腔内注射、大血管内注射以及局麻药中毒等等。
有人说,超声引导下的局麻药用量精准也能发生局麻药中毒么?
完全可以!而一旦发生诸如局麻药中毒等意外情况,所有的都需要麻醉医师来扛。因为,是麻醉医师向患者介绍的麻醉方法。作为患者方来说,他们分不清楚哪个好、哪个坏。因此畜类问题,妥妥的有的放矢。
假如说,既没发生药物问题、也没有发生操作问题,但患者仍然难以苏醒,有没有这种可能?
当然有!而且,发生率也不低。正所谓“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尽管努力了,也不一定按照计划的方向发展。因此,即便麻醉医师采用了这种方案,一般都不会打包票肯定能拔管。
并且,并不是说复合一个神经阻滞就万事大吉了。凡事都有两面,有利的一面是术中、术后镇痛好、用药少、苏醒好;不利的方面,比如术中可能由于效果太好而低血压。一旦出现,也够麻醉医师忙的了。而这一切,通常其他人是看不到的。
可以这么说,每一台麻醉都是意外频发的现场,只不过有一个人一直不让它们发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