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河,为什么总让我们恋恋不忘?
▲壶口瀑布,曾经的黄河水运让位给了旅游。
黄河本身是一条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大河,但对于许多中国的读书人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很多书之后,我们都会有本能的冲动,要去黄河边上走一走,去感受下那奔流千载的河水里,涌动的中华文化脉搏。哪怕目之所及的景象,并没有“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的壮阔,但这条河,已然让我们恋恋不忘,神往心驰。
主播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邢海洋,《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张雷,《三联生活周刊》资深摄影
本期Talk三联,我们的记者与嘉宾从对黄河的记忆出发,从亲身走过黄河流域土地的见闻出发,从历史与地理材料出发,谈论黄河的发展、黄河流经的景物风貌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作为自然的框架,自千年前至今天,如时间般奔流不息的黄河一直影响着农业农耕和社会生产,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 全世界的大的下游都有这种宿命:它一开始可能都是一种漫流,但是到一定时期之后,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就需要控制这条河流。
● 其实只有把黄河拉到历史的情境里,你才能突然意识到:原来是这样,原来黄河是这么塑造了你的生活,塑造了民族的性格,给你我提供这么一个生存空间。
文/邢海洋
如今黄河安澜近百年,却仍面临着考验。我的行走,更多的是把目光聚焦在人类堆砌黄河河岸之前,以现代的眼光追寻先民的足迹,看他们如何先是躲避着下游的大平原河湖泥沼和恶劣的天气,如何在中游相对温和的自然环境中科技创新、培养出组织协调能力,继而向下游进发,垦殖了每一寸丰饶的土地。
关于中华农耕文明的黄土起源说,代表性学者是何炳棣先生,在《黄土与中国农业起源》中,他利用了地理学、考古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北方农耕文明起源于黄土高原予以论证。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可以说是泛滥河流河漫滩上孕育发展起来的,而黄土高原上黄土台地地势高,农业起源与泛滥平原无关;耐旱的粟与黍和中亚作物系统也是迥异的。黄土环境塑造的华北村落定居农业生产生活模式,不同于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河流漫滩上的耕作。既然黄土高原上的古文明并不依赖河流泛滥带来的肥沃土壤,那它还能称之为大河文明吗?
更多专题报道
从2012年第34期《最美的新疆》开始,《三联生活周刊》的“最美中国”系列已经持续了十年。这十年间,从新疆、滇藏线、三江源、康巴、海岛的瑰丽壮美,到长城、敦煌、三星堆的文明之光,再到近两年沿着大运河、黄河的行走,在深入的走访与多角度的报道中,我们努力发现并呈现着最美的中国图景,描绘出文明发展的脉络。
重新认识中国,这是一个精彩的开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