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荒唐的规定,为什么总会被执行下去?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讲起“黑色幽默”就绕不过的作品,讲到怪圈和悖论,讲到存在主义的孤独和荒谬,它也都常被提及。
到底什么是“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里参考豆瓣读书简介解释一下,在书中原本指的是一条战场上都在执行的荒谬规定,“只有疯子才能免除飞行任务,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能提出此申请的人必然没疯,所以他还是得飞”。
后来,“第二十二条军规”,就被用来指代那些看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细思起来,极其疯狂和荒谬、又自相矛盾的规定,也引申为制度化疯狂的代名词。
就像这本书的简介里所说,今天重读《第二十二条军规》,它仍然在拷问一个问题,即“在一个疯狂的世界中,到底谁是疯子?”
讲述 | 许志强
01.
真实的对空作战,看不见敌人的面孔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战争小说。作为战争小说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写打仗但没有出现过敌人的面孔。一部没有敌人面孔的战争小说,有点奇怪,是吧?而且,打仗写得也不多,主要是在写空军基地,飞行大队的官兵,写士兵、军官吵吵闹闹,还有嫖妓。
作者约瑟夫·海勒(1923-1999),纽约人,父母是俄国犹太移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勒参加美国空军,担任轰炸手,中尉军衔,《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素材便是源于他的经历。他退役后在大学就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大学里任教。
海勒写小说、剧本等,创作的作品不算多,代表作是1961年出版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使他成为美国黑色幽默流派的旗手。此书拥有广泛的影响,是美国大学生的必读书,在世界各地都有读者群体。在美国文学史和欧美文学史上它都是一部地位很高的作品。
如果你是冲着打仗去看这部小说,那会失望的。如果你对没完没了的拌嘴、吵架、斥责、讥讽觉得心烦,那这部小说也看不下去的。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退伍军人写的读后感,说此书写得太真实了。为什么一部没有敌人面孔的小说,一部斗嘴吵闹、插科打诨的小说,会让人觉得很真实?
小说的主干情节很简单,二战末期,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以南八英里的皮亚诺萨小岛上,有一座美国空军基地,它轮番派出飞机轰炸意大利本土的德军军事目标,一会儿要去炸桥,一会儿要去炸村镇堡垒。
但是以约塞连(也译作“尢索林”)为代表的部分空军轰炸手,害怕送命,怕被德军高射炮打下来,因此想方设法逃避飞行,一会儿装病,躲进战地医院逍遥度日,一会儿擅自修改作战目标,和上级领导斗智斗法。
但是上级领导不断提高规定的飞行次数,约塞连的战友还是一个个死去了,绝望的约塞连无计可施,索性开小差逃到瑞典去了。小说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没有出现敌人面孔,是因为小说里每一次写战斗,都是写飞机在高空投掷炸弹,而敌人就是地上的高射炮火力网,所以敌人的面孔当然是看不见的。《西线无战事》《骑兵军》写地面战斗,《第二十二条军规》写空对地或地对空作战。
我们来看几段描写。
“那该死的高射炮火喷出一团团发恶臭的黑色浓烟,在他的四周上下急速地翻腾,恰似变化无常、硕大无朋的邪魔,时而徐徐上升,噼啪作响,时而摇荡不定、砰然爆裂,震得飞机格格直响、上下颠簸、左右晃悠,又一个劲地往机内直穿进去,威胁着要在瞬息间将他们全都湮灭在一片火海之中。”
高射炮火力网的威胁,该篇写战争的可怕主要是写这点。
我们在这篇小说中看见的都是飞机机舱里的操作,是B25型轰炸机,有驾驶员、副驾驶员、领航员、轰炸手等,各就各位。对这篇小说的印象,首先,是真实,其次,是真实,再次,是真实。也就是说,写得很真实。
这里所谓的“真实”是指空军作战人员都是很普通的人,各有各的性格,头脑单纯的阿费悠然自得地抽着烟斗说闲话、看风景,而顾虑重重的约塞连气急败坏地发布指令,尖声叫骂,胆战心惊。从这个细节来看,阿费胆大,约塞连胆小,不管是胆大还是胆小,都和血与火考验下的英雄主义毫无关系。
拿约塞连来说,约塞连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约塞连最擅长飞行规避动作,是整个飞行大队最出色的规避能手。常言道,艺高胆大。可约塞连却是艺高胆小,正因为怕得要死,他才练就了一副过硬的本领,懂得如何让飞机从敌人火力网中逃生。
战争小说的主角竟然是一个特别胆小的人,胆小也正常,谁不怕死呢?但是将这样一个人设置为小说主角,可见该篇基调有多灰暗了。
小说中写道:
这个段落出现在小说开篇第五章,写一个名叫斯诺登的战友被弹片击中,躺在飞机尾舱里快要死了。以上通过几个片段让大家领略了该篇的战斗场面的描写。战斗有没有写得比《西线无战事》里的更激烈呢?应该没有,但读起来同样让人感到心惊肉跳。
我认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描写是划时代的。你看“我军”(就是作者所属的国家军队)的表现,写得不好也不坏;说是军人,根本没有英雄气概,受到攻击后,机舱里一片骂骂咧咧鬼哭狼嚎;说是正义之师,正气在哪里?
他们没听说过“轻伤不下火线”么?有人负伤就哭鼻子了?泣不成声,又是尖叫,又是祈祷,像什么样子?这是正义之师、王牌飞行大队的表现吗?
可他们的表现也没有坏到哪里去啊,通力合作,应对紧急情况,每一次都完成作战任务。他们参军作战,是因为政府有征兵条例,并不是出于道义上的追求。他们爱惜自己和同伴的生命,对流血牺牲十分害怕,这有什么不对的呢?他们是文明人,是正常的年轻人,不是“有纪律的畜生”。试问,在几千英尺高空,飞机被高射炮弹片击中,在封闭的机舱里,谁能不感到惊慌恐怖的?
我认为这篇小说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它写战争,没有突出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也就是说作战主体的道德优先立场完全看不到(其实二战的历史是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判别的,美军代表自由和解放,纳粹德军代表邪恶和侵略)。
第二,战士不是英雄,他们更像是贪生怕死的反英雄,与此相应,军队不是“铁血之师”、“正义之师”,军队是一个科层化的、高度体制化的实体,和社会的其他组织并无太大区别。
这些就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内容,毫无幻想,毫不粉饰,非常现实。
相比之下,《骑兵军》还是有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的,《西线无战事》还是有一代人的理想主义和家园情怀的。
《第二十二条军规》让读者看到,现实不管在哪个层面上都是黑暗的,现实是圈套,是无理性的荒诞,而人处在这荒诞的现实中,他们逃无可逃,被剥夺了希望和光明,只能和这种黑暗的现实打成一片,变成可怜可笑的丑角,变成白痴、疯子和精神病人的模样。
02.
在疯与不疯之间:荒谬的悖论式军规
约瑟夫·海勒是第一个这样写战争和军人的作家,在他笔下,军队里从上到下每个人都是丑角,都有点奇出怪样、莫名其妙、疯疯癫癫。
这本书写战斗的场面本来就不多,写得多的是兵营里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这方面的描写才是主体部分,这方面我还没有做具体介绍。我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这个插曲的讽刺色彩我们都能感受到。这段描写算是开了眼界了,要求每顶帐篷的门必须朝向华盛顿纪念碑,真是绝妙的主意。还有,邮件收发兵居然是凭主观好恶处理工作,把他看不惯的信件扔掉。真爽!他看得顺眼的信函都是迅速传送上去的,能说他不恪尽职守吗?
佩克姆将军输了,德里德尔将军赢了,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输为什么赢,让人觉得有点滑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两个大人物都很清楚,自己的权限必须捍卫,决不容许他人侵犯。
小说不仅写争权夺利,还写做生意。书中有一个叫米洛的人,原先不过是一名中尉飞行员,他比佩克姆将军更有想法。
他当了飞行大队的食堂管理员,给全体官兵改善伙食,弄了几架飞机在世界各地往返穿梭,做采购,倒卖食品,生意还做到了德国人那里,成立了“M&M果蔬产品联合公司”,后来公司发展为国际化的辛迪加联合体,据说是每个人都有股份。
这个米洛很有底气,有一次他领着四架装满货物的德国飞机回来,部队要扣押这些飞机,米洛破口大骂:
“没收?……美国政府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没收私人财产了?你们真不要脸!你们竟会生出这么可怕的念头,一个个都不要脸极了。”
米洛的思路多么清晰,法律意识多么坚定!他可是实打实的,不像佩克姆将军做一点花样文章。总之,他玩大了。
有一次他把埃及的棉花全都买进了,结果卖不出去,投机生意要蚀本了,约塞连劝他行贿,让政府买下来。米洛义正辞严地呵斥道:
“行贿!你真可耻!行贿犯法,这你是知道的。可做生意赚钱是不犯法的,对吧?所以,对我来说,为赚点正当利润而去贿赂某人,这不能算犯法,不是吗?不算,当然不算犯法!”
如果学过一点逻辑,就知道了米洛的这段堪称“漂亮”的逻辑三段论。一、行贿犯法;二、做生意不犯法;三、所以为做生意而行贿不犯法。
这类有意思的细节太多了,不胜枚举。再比如,有关这部小说的标题《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什么意思?
小说中有一段描写,是军医和约塞连的对话,军医说奥尔这个疯子可以来找他开证明,因为疯子可以停飞。约塞连问,难道让他来找你就可以停飞?军医说,对,让他来找我就行了。
约塞连问:这样就可以停飞了?军医说,不可以,这样我就不能让他停飞了。约塞连问,这又是怎么回事啊?军医答道:“这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凡是想逃脱作战任务的,绝不会是真正的疯子。”军医说的这条军规,还挺有逻辑的,是不是?
第二十二条军规具体是这样解释的——
以上便是相关条款的解释。军规解释得非常清楚,而且很专业,很有逻辑:疯子想飞行,那真是疯子,就可以不飞了,他要开证明不飞,那就说明他没疯,所以就要继续去飞,而他继续去飞就说明他疯了,所以不必去飞,他不飞了,就说明他不疯,所以他要去飞……
这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人人都得遵照执行。约塞连和他的战友们就像这条军规所规范的那样,要做到疯而不疯,必须疯又不能疯,这就是他们的面貌,是他们不得不保持的状态。
总之,《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戏仿,插科打诨,嬉皮笑脸发神经,讽刺十分犀利。它的讽刺不流于表面,而是以逻辑和悖论的形式展开。此书将战争小说和荒诞派文学的调子混合在一起,开辟了战争文学的新篇章。
实际上它已经不限于战争小说,更是社会生活的寓言和写照。
03.
“黑色幽默”:令人胆寒的喜剧场景
最后再讲一下“黑色幽默”这个概念。
什么叫做“黑色幽默”?学界有定评,搜索一下就可以查到,这里我暂且不赘述了。今天我结合细节谈一下这个概念。
海勒这部作品,通篇都是诙谐、讽刺、插科打诨和不正经的桥段,说它幽默是不难理解的。为什么幽默前面加黑色二字?主要是因为有些喜剧性场景太恐怖,不是一般的诙谐滑稽了。
例如,医院里一个浑身裹了白绷带的伤员,只露出嘴巴,一个黑窟窿,插着温度计,不知道是死是活,两条腿还被高高吊起来。这个造型是滑稽的,也是惊悚的,这种不动声色的冷静描写,就是典型的黑色幽默。
总的说来,《第二十二条军规》刻意表现的是现实的荒诞,它把战争题材和荒诞派文学的基调结合起来,笔法夸张而犀利。它不仅是战争文学也是二战后纯文学的划时代之作,才华横溢,充满创意。
前面讲到的那个疯子奥尔,原来他是装疯卖傻,妓院里打不还手也是蒙蔽众人的障眼法,谁能想到他早就在策划逃生呢?
最后趁飞机失事,他用磨炼已久的救生技能,划着小艇逃之夭夭,逃到瑞典去了。这个插曲怪诞有趣,说明黑色幽默也会露出一丝轻松的笑容。
总之,约瑟夫·海勒的小说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将战争题材和荒诞派文学的观念结合起来,基调是讽刺、忧郁和怪诞,这是一种新的战争小说,没有英雄主义,主人公是胆小鬼,而所谓“正义之师”,从上到下都是浑浑噩噩,玩权术的玩权术,做生意的做生意,装病的装病,写得非常真实。
我们讲情色文学时经常说“尺度大”,实际上,海勒这部小说尺度就很大,因为这样来写军队的还真没有。只有欧美作家才敢这么写,大胆暴露现实,把正义之师的崇高形象彻底解构,还它以实际面目,这是真正的大尺度。
刚刚讲到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绕口令式的解释估计把大家都给绕晕了。书中有不少地方写到这条军规,其实有更简单的解释。什么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不一定”,就是可以这么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只有上级领导拥有解释权,这才是关键。
例如,飞行大队的顶头上司卡思卡特上校,他为了向上面邀功,将指战员的飞行次数一次次往上提,本来规定飞行三十次就可以回国了,后来增加到三十五次,然后是四十次,然后四十五、五十、六十、六十五,等等,也就是说,长官意志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凡是捉摸不定但必须遵照执行的便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可以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罩在我们头上的高深莫测的权力意志,让人逃无可逃。
如今,“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 22)成了一个英语成语,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我们知道这部小说是写现实的,不只是写战争。小说的寓意深刻,笔锋犀利,恐怕也不止是在揭露美国现实吧。
把它说成是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反映,没有不对,但是把范围缩小了,难道其他时候就没有危机,就没有第二十二条军规了吗?
📖 ✍️ 😶
音频编辑:天真
微信内容编辑:苏小七
监制:猫爷
图:《第二十二条军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