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新冠后,有这几种表现一定要赶紧去医院 | 5位医生的救命忠告
大家早上好,今天是阿静值班。
防疫措施调整后,大家普遍担心的一是重症病人、患有基础疾病、以及孕妇幼儿的就医问题;二是高传染率对于医护人员的冲击,以致医疗系统难以负荷。
这几天时常有新闻及消息传出,说各地医院的发热门诊排起了长队,就医困难,医护人员负荷大……这似乎已经带来了医疗挤兑的信号。
我们(第十一诊室)邀请了几位不同科室的医生,聊聊所在的医院及科室的现状是怎样的。
本次访谈包括以下5个方面:
防疫措施调整前后有感受到什么不同吗?
现在的工作状态如何?所处科室的情况是怎样的?
作为医护人员您目前会有哪些担忧?
医院对于阳性患者的救治措施当前是怎样的?
各科室医生给读者的建议
@ 妇产科 六层妖塔
(坐标:北京,三甲,主治医师)
目前我最直观的感受有三点。
1、急诊病人以及发热门诊病人数量激增。防疫措施调整之前,其实我们妇产科全天的急诊(包括发热门诊)数量最多也就50左右,而且是极其偶尔能达到这个数字,但调整之后的最起码近一周内,每天的急诊(包括发热门诊)数量日均维持在60甚至70。
2、门诊病人数量锐减。调整之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越来越多,大家防护意识反而增强,能不来医院就不来医院,妇科门诊少了很多例如查体等非疾患类号源,产科门诊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有的人是担心患病,有的人是因为患病而未能就诊) 。
3、药物紧缺。随着感染数量增加,大家疯狂囤药,原本作为医务人员,去门诊开药总会选人流量少的时候去,现在什么时间去都会有很多人排队,而且我们也同样一药难求。
政策调整之后,大量医务人员也陆续感染,我幸运又「不幸」,一直没检测出🐏,也没发烧,但一直咳嗽。🐏且发烧的同志陆续都倒下了,我得以一直在岗。不过,幸亏大家是分批次倒下,让我的夜班也从原来的5天一个变成4天一个,而且夜班工作量加倍了。
随着感染人数增加,被感染的孕产妇也急剧增加,很多孕妇发热来院,妈妈发烧的话宝宝在宫内也会不舒服,有时候就会表现出胎监异常,甚至可能造成胎儿宫内窘迫,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急诊剖宫产率,也就会让夜班更加忙碌。
产科基本还算正常运行,但妇科基本处于停摆状态,幸存的医护力量全部支援产科,妇科仅能留守极少部分力量应对急诊情况。
我最担忧的其实是这一波并不是结束,不知道后续还会不会有第二波甚至第三波。
目前我们医院对于阳性患者的救治措施是应治尽治,应收尽收。
给读者的建议
@ 皮肤科 林艳
(坐标:合肥,三甲,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疫情放开以来比较大的感受是,放开以后,患者的防护意识反而更强了一些。
刚刚开始放开的时候,门诊的病人一下子少了很多,因为大部分人都居家不出门了,还有医院要求48小时抗原或者核酸才能就诊,整个门诊都空荡荡的,来看病的装备几乎都是N95口罩,而且有一些还戴着一次性手套和护目镜。
随着疫情爆发进入白热化阶段,现在基本上来的患者都感染新冠了,门诊也不限制了,门诊患者数量明显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内科系统。
目前最担心的还是医护人员的短缺、医疗资源的挤兑、医疗系统的瘫痪。
离疫情最近的医护感染率非常高,突然集中的疾病爆发导致人手短缺,甚至呼吸科同事发热还继续工作。现在病房基本上是满员的状态,呼吸内科基本上加床都很难加进去了,各个科室阳性患者都很多,急诊也是时时处于排队排很长的状态。
我们医院的发热门诊一周差不多接待了6k名患者。我们科室的医护基本上都感染了,但好在大家都是前后感染的,除高烧实在无法来上班的,大家都还是轮流来工作的。
刚放开那会儿,因为有不少过度囤药的患者,即使后来限制了每个人购买药物的数量,也还是出现了药品短缺的现象,尤其是孕妇和小月龄宝宝需要的对乙酰氨基酚。
即使是在医院,我们门诊医生也基本上开不到退热之类的药物(最近几天有所缓解),只有急诊和发热门诊可以开,最难的时候,退热药是几粒几粒拆盒开的。
还有因为疫情的不确定性太多,现在线上又有很多不太靠谱的信息,医疗资源非常容易挤兑,很多不严重的来就诊,严重的反而进不来。
此外,感染高峰期以后,重症的高峰期会到来,各大医院包括我们医院都已经成立了重症储备团,有很多其他科室的同事被抽调到了急诊、发热门诊等缺人的岗位。
现在一些边缘科室,比如口腔、耳鼻喉、皮肤科、眼科等,相对门诊患者并不是特别多,可能看病没有那么困难,但是因为整个医院医护人员不够,这些科室医生也可能会被抽调至急诊、发热门诊、ICU等科室。
给读者的建议
@ 儿科 六夕夕
(坐标:北京,三甲,儿科副主任医师)
自防疫政策调整之后,有三个方面我感受比较突出。
第一个就是患者增多和家属们普遍有焦虑情绪。小朋友们感染新冠比较多,然后因为新冠的高传播性,家庭成员同时感染的几率很高。这个感染会导致孩子们高热、上呼吸道的症状比较明显,家属们本身对这个疾病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又加上自身可能也处在感染状态,所以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痛叠加家属自身的病痛和恐惧,导致焦虑情绪是弥漫的。
第二个就是医疗系统压力大。因为病人一时间增加得太多,导致医疗挤兑的情况还是比较突出。然后我们医护人员也是有相当的一部分都存在同期感染的情况。能接诊的医生人数骤减,工作量剧增的情况下,医院里每个人的压力都更大了。
另外第三个,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住院部接诊流程简化了很多,不再查验核酸,等待核酸结果,整个流程变得更简洁,让患者可以及时住院去进行治疗,这块的简化其实是有利于患者的。
现在的工作状态是,病房的整体工作量是和防疫措施调整之前差不多的。初期病人数量有减少,但目前恢复到差不多的阶段。
门诊的工作量,在刚放开的时候有一个直线的上升,就是平时工作量的三倍左右,然后那段时间就是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现在已经回落到比开放之前更少了,工作强度明显降低。
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主要担忧的就是,新的毒株的爆发或流行、不同毒株之间无交叉免疫、复阳等问题。因为新冠病毒的传播性很强,后期如果还是出现这种集体的、快速的传播感染的话,还是会出现医疗挤兑,医疗系统的压力骤增,没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去维持临床工作的展开。
还有就是感染后的重症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出现,例如最常见的「大白肺」和极其凶险的「心肌炎」等等。重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棘手,严重危害新冠患者的生命安全。
我们在开放初期时,对阳性病人的救治是单间收治,然后三级防护去做临床的救治,但随着患者及医护人员绝大部分均已感染并康复,现在已经降为二级防护了。
给读者的建议
@ 内科 六大内
(坐标:苏州,三甲,内科副主任医师)
上周开始团灭,医生护士倒下了8成以上,科室目前无法收择期手术病人,只收急诊病人,其实医院目前最灾难的地方就是急诊和ICU,同样医生护士几乎团灭的情况下,病人数量激增,医生护士包括病人和家属,都几近崩溃。
内科门诊现在的挂号量是平时20分之一,普遍患者能不来医院的都不来了,加上医生团灭,门诊已经瘫痪,大都已经停诊。
说到担忧的话,其实没什么担忧,因为再担忧也是现实,而且目前随着医护人员转阴到岗工作,医疗系统的运转可能会慢慢恢复。(但感染高峰过后,随之而来的重症高峰也是迫在眉睫。)
对了,尽量白天去医院看病,现在我们急诊夜间的患者就诊数量激增,可能大家有个误区,觉得晚上来的人少,结果都在晚上来了。所以建议能白天来的还是尽量白天来。
给读者的建议
@ 普外科 六普外
(坐标:广州,三甲,普外科主治医师)
防疫措施调整后,我个人工作、生活上都有了很大不同。
工作上,每天进出门不用查核酸了,方便点,而且也不用隔三岔五出去采核酸,自己也不用做核酸了。另一方面每天都有同事不见了,心里会发慌,什么时候轮到我?
生活上,以前管控期间,国家保护了大家,没阳性的人,还是该干嘛干嘛,现在的话,想吃夜宵只能一个人坐在大排档里包场撸个串。想叫其他人出来也不太可能了,毕竟别人上有老下有小,不太敢。
科室里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调整前:科室54张病床住院54人。全员工作,每天抽调三五个去外面援助采核酸,总工作量和以前差别不大。而且好像工作上其实和疫情前相比没啥变化,就是天天多戴了个口罩。
调整后:科室54张病床住院21人。只有三分之一的医护工作,其他的全阳了。病房里咳嗽声此起彼伏,一半的病人是阳性,好在阳了不用安排手术,让病人回家去等阴性了再过来,相对来说会减少点工作量,但工作更不好安排,随时会有改变。
现在医院急诊可谓是人满为患,压力非常大,毕竟医护人员也陆续感染,人手不足,患者数量直线上升,排队两三个小时都不一定看得上。
现在的情况就是即使是本院职工生病了想输个液,也很难立马得到救治,毕竟还在岗的医生们也都分身乏术,忙到飞起。
如果感染了,年轻人多数扛个7~10天就过去了,家有基础病的老年人的话,家属们得多加警惕,做好防护和照看。目前还只是感染的第一波,春节亿阳迁徙,各地的毒株混合感染,到时候情况可能会比现在更严重,不要掉以轻心。
所以还是再叮嘱各位,一定要做好防护,备好药物,关注老人的状态,一旦出现呼吸困难、高烧三天不退的情况,尽快去医院检查。
给读者的建议
从这5位不同地区、不同科室的医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药物紧缺、医护人员不足、患者激增是当前突出的问题,在此我们也呼吁轻症患者备好药物,居家治疗、休息,把医疗资源留给更迫切、更急需的重症患者,让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留给更需要的人,达成这一共识,或许能最大限度地让更多人得到「救命」的医治。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一个时代落幕,另一个时代开启,不好说我们还将面临什么,但不管是什么,我们都终将面对。
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做好防护,2023年,我们都要健康、平安,这是我们最深切的愿望。
最后,想@所有医护人员,你们现在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建议想告诉大家,欢迎来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现状和故事~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