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年终复盘(四)
2023年1月5日,俄乌冲突进展到第三百一十六天。
新年前后,俄罗斯在战场上接连遭受的损失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原因在于俄方似乎“记吃不记打”。2022年12月22日,俄罗斯前副总理、前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在顿涅茨克郊区的一家酒店开会时遭到炮击,罗戈津受伤,两名助手身亡。事件发生后,俄罗斯媒体一片哗然,认为罗戈津一行太大意了,怎么能在乌军炮火射程之内的酒店开会呢。但是很显然,俄方并没有汲取此次事件的教训,跨年夜之际,大批俄罗斯官兵聚集在乌军炮火射程之内的顿涅茨克马卡耶夫卡基地,庆祝新年的到来。结果,新年刚到,乌军炮火也到了。这次炮击给俄军造成开战以来最大的伤亡。乌方的说法,俄军约400人死亡、300人受伤。俄方的说法,俄军死亡人数已上升至89人。
战争是残酷的。这场战争给中国的启示,也值得好好总结、归纳。
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这场战争,不是中国的机会。
“机会”是一个被不少人认同的说法。这个说法,在台湾也有许多认同者,认为俄乌冲突是大陆的机会,大陆可能会在美西方全力应对俄罗斯的时候、“趁机”收复台湾。所以,战争伊始,整个台湾社会,上到政治精英、下到普通民众,都弥漫着一种恐慌心理。台湾媒体密集讨论“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这个话题,甚至讨论一旦两岸战端一开,民众躲在哪里才安全。
现在,俄乌冲突已经爆发快一年了,虽然两岸关系僵局未解,解放军持续在台海地区巡逻警戒,但是大陆并没有“趁机”收复台湾。
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这场俄乌冲突,本来就不是中国的机会。
首先,解决台湾问题,中国有自己的战略谋划,有自己的节奏和安排,不受外界干扰。条件成熟之际,我们会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其次,兵法有云:“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如果认为“敌之不来”,对手不来了,或者被别的事情牵扯到了,就是机会,那就错了。正解是己方“有以待之”。你不来无所谓,你来了,我有应对你的办法。
再明确一点说,以目前美国将中国视为头号战略对手的形势,如果大陆着手推动两岸统一进程,美国无论以何种方式都会刷一波存在感的。
所以,俄乌冲突是一个“机会”,这个说法和观点,可以休矣。
第二,如何应对美国的战略出击,是一个亟待思考对策并形成共识的话题。
毫无疑问,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在战略主动性上有巨大的优势。此次俄乌冲突爆发的根源,就是美国带领北约主动地、挑衅性地持续东扩,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俄罗斯的应对,是被动的,甚至是笨拙的,所以才走到今天这步田地。
无独有偶的是,美国在与中国的博弈中,也可以在东海、台海、南海等方向对中国形成战略挤压。一旦美国主动出击,开始“拱火”,中国如何应对呢?这个话题值得好好研究。
还有,假如美国在东海、台海、南海“拱火”,也非常容易点燃中国的民意之“火”。网络时代,民意影响巨大,如何让中国的民意从“一点就着”的状态,向着理性、长远、大局方向改变,也是需要久久为功的。
第三,战略力量是国家安全之本,该亮剑时就亮剑。
俄罗斯强大的核威慑力量,保证了此次俄乌冲突的烈度限定在了一定范围之内,也让美西方不敢派兵直接参战。这一点,毋庸置疑。
俄乌冲突爆发后,关于中国如何发展战略力量,曾经有网络名人发表过旗帜鲜明的观点,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论。
这方面的争论,随着高层的一锤定音,可以划上句号了。
高层的原文是:“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在笔者的印象中,这是高层第一次发出这样的信号。
这是亮剑了。
第四,应启动关于“制裁与反制裁”的专项比较研究。
美西方基于自己的实力对其他国家、地区、人员进行所谓的制裁行之有年,中国也是这种制裁的受害者之一,并在总结多年的与美西方较量的经验基础上,于2021年6月出台了《反外国制裁法》。
俄乌冲突爆发后,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的全方位制裁和打压,是史无前例的。西方制裁的效果如何,俄罗斯的反击效果如何,值得深入追踪和研究。
更值得的,是将俄罗斯的反制裁经验、中国的反制裁经验,以及俄罗斯的国情、中国的国情,西方现在如何制裁俄罗斯、将来可能怎样制裁中国等等,进行系统的、深入的比较研究,并总结归纳出应对策略。
这样的专项比较研究课题,应尽早启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