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黑田东彦:让日本经济在金融层面再度失落十年

黑田东彦:让日本经济在金融层面再度失落十年

财经

· 这是第4888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 陈刚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世界经济中,有“失落的十年”(lost decade)一说。比如,1946~1955年的英国、上个世纪整个80年代的拉丁美洲、1998~2008年的韩国,这些国家及地区的经济,都发生了“失落的十年”现象。

“失落的十年”一词,到了日本开始发生变化,日文中的“失われた20年”(失落的20年,指1993年到2013年)及“失われた30年”(失落的30年,指1993年到2022年)在媒体报道中被经常使用。

是否有专用的英文词汇对应日本1993年至2022年的长期失落?

是否在日本之外的国家也存在长期停滞、一直失落的现象?

笔者对其他国家的研究不多,相关的专用英文词汇也一直未能找到。

经济学中的“长期停滞”,通常指“失落的十年”(lost decade)那种停滞,但超过10年的情况,除了在日本能够见到外,其他国家并不常见,至少7国集团(G7)国家仅有日本出现了这种现象。

本文想把焦点集中在安倍经济学,尤其是黑田东彦2013年主政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后的金融政策上,分析为何金融政策的失败,最终导致了日本经济长期失落。

“失落的30年”中,最为艰难的是2013年之后的十年失落

美国经济从1992年6.52万亿美元,提升到了2002年的10.92万亿美元后,又在2012年爬升到了16.25万亿美元,到了2022年按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将达到25.03万亿美元。

中国的相关情况如下:1992年GDP为0.49万亿美元,2002年提升到了1.46万亿,2012年为8.53万亿,2022年预计为20.25万亿美元。

简而言之,美国在过去30年时间里,GDP增加了283.89%,中国增加了4032.65%。

而日本的情况是:1992年GDP为3.98万亿美元,2002年提升到了4.18万亿美元,2012年为6.27万亿,2022年预计为4.30万亿美元,比1992年仅增加了8.04%

日本经济在2012年安倍上台前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之后便进入了衰退中,尤其拿2012年GDP和2022年比,从6.27万亿下滑到了4.30万亿,2022年的GDP相当于10年前的不到七成(68.58%)。

如果看日元计算的GDP,也只是从2012年的500.47万亿日元提升到了552.29万亿,提升了一成多一点。考虑到通胀等因素,几乎看不到日本经济出现了增长情况。

|表1:美中日GDP的变化。出处:笔者根据IMF数字制表。

人们关心的是,为何日本经济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停滞,并且在最近这十年间出现了快速的衰退?

西方经济学称日本经济的这种现象为“日本病”。那么,环顾世界,是否在日本之外的地方,也出现了“日本病”?

一些国际经济方面的研究家认为,如今的英国就患上了相当严重的“日本病”。但英国用美元计算的GDP,2012年为2.71万亿美元,到了2022年为3.19万亿美元(增加17.71%)。用英镑计算的话,从2012年的1.72万亿英镑增加到了2022年的2.54万亿英镑,增加了47.67%,和日本的情况很不一样。

同样从GDP发展规模看,法国、德国也未发生“日本病”,以笔者的计算,德国很有可能在今后几年内经济规模超过日本。

日本的失落也许仅仅是日本一个国家的独特现象。

对于长达30年的失落,日本经济学界、媒体中认真研究的论文、文章不多,尤其这10年,安倍经济学让日本的股价飞涨(从2012年上台前的10,395日元,提升到了安倍2020年下台时的27,444日元,提升了264.01%)。

此外,日元贬值让在海外投资的企业更是赚到了差价(安倍上台前的2012年1美元兑换79.79日元,2020年下台时则降到了106.77日元,贬值33.81%。)日元的贬值让企业拿到的超额利润无形中多出了许多。

种种表面现象,让太多的学者、媒体人为安倍经济学大唱赞歌,掩盖了日本经济持续失落、衰退的现实。

|表2:1992年以后日经年平均股价的推移。出处:笔者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相关数字制作

从有限的对日本经济冷静做出分析的论文、文章中,大致可以将长期停滞的原因归结为:

  • 日本经济结构出了问题;

  • 错过了刺激经济的时机,出现了财政政策的失败;

  • 通缩导致金融政策的失败;

  • 资产负债表的失衡(房地产、土地价格的不断下调,让银行不能顺利回收资金,企业及个人不再能从房地产升值中获得利益,负债增加了,投资及消费不断缩减,经济整体进入到了收缩状态中)。相关分析可以参见小川一夫《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实证分析透视出的机制》(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20年11月)。

笔者常年从事日本产业政策、技术革新及日企在华经营方面的研究,对日本金融、财政了解不多。从笔者擅长的专业角度看,认为日本技术革新的停滞,尤其在IT平台方面的严重滞后,在电动车、蓄电池、风力发电等新能源、5G通讯技术、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投资严重滞后,是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笔者熟悉的日本学界朋友中,现在依旧在研究产业的人已经不多,从事财政、金融研究的人占了主流。从和日本学者的交流看,他们认为只要血脉(金融及财政)通了,日本经济自然能够重新振兴,至于骨骼(产业)、大脑(IT)等,在血脉疏通后,自然能够振兴,产业政策及产业本身不再是经济研究的重点。

2012年12月,从未做过内阁大臣,也未做过地方长官的安倍晋三出任首相,安倍是个有外交、国内政治能力的政治家,但在经济政策方面毫无特长。安倍上台前就提出了大胆的“三支箭”方针——金融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及唤起民间投资的成长战略(通过制度松绑,让资本市场及劳动力市场更为流动,通过自由竞争来提升劳动生产率)。

当时还敢对政府政策提出批评的《朝日新闻》,其经济部记者戏称“三支箭”为“安倍经济学”。在很长时间里,安倍拒绝使用“安倍经济学”一词。等媒体将含有讽刺意味的“安倍经济学”洗白后,这个词才成为最近这十年日本最为流行的、全面赞美安倍经济政策的专用词汇。

安倍经济学中的成长战略的失败,在今天已经众所周知。那么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真的成功了吗?其中金融政策的最重要的内容,便是日本央行的利率政策、通过发行国债提供充裕的现金的金融政策。

那么这样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为何不能给日本带来经济增长?再换句话说,没有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还能算作成功的政策吗?

降低长期利率,大量发行国债带来了进一步失落

2012年12月,安倍晋三入主日本内阁后,他提出的“三支箭”方针(后来的“安倍经济学”),希望通过日元贬值、降低银行利率,让企业能够较容易地从银行拿到设备投资的资金,以此来改善企业业绩,提升员工工资。等日本国内的个人消费扩大后,希望出现物价的良性提升,企业也因此而增加销售额,保有设备投资的资本,进一步扩大设备投资,从而让日本经济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2013年3月,安倍挑选黑田东彦出任日本银行总裁。4月,黑田开始按安倍的旨意,在金融方面推进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去每年日银购买50万亿日元的国债,但从2014年开始,黑田麾下的日银每年购买80万亿日元的国债,让多出的30万亿日元流向市场,为企业、个人提供了超级宽松的货币供应。

国债发行量大了,日银需要为国债付的利息也就水涨船高,但日银有决定银行利率的权力,让利率为零,或者出现负利率的情况,就可以逼企业或者个人投资或消费。

2016年以后,日本开始导入了负利率政策,2020年以后,负利率政策依旧不能刺激企业投资、个人消费,黑田干脆撤销了日银对买入国债的限制,在银行或者基金买入国债后,任何时候只要想卖出国债,日银都会接手,让大量国债流向市场,货币供应愈发宽松起来。

日本政府手头的债务在安倍晋三执政期间开始迅速增加。1992年日本政府总债务与GDP比为66.64%,2002年也只有154.10%,但安倍掌管内阁后,从2013年开始升入229.63%。2020年安倍辞退首相职务时,政府债务已经是GDP的259.43%,通过债务来维持国家经济的方式方法,在安倍的后任菅义伟、岸田文雄时代继续“发扬光大”。日本成为了G7中债务最为沉重的国家。

|表3:日本政府债务余额及债务与GDP比。出处:笔者根据IMF资料制表。

政府债务(国债)如果没有央行随时回收,那么银行、国内外的基金就不会购买。2013年黑田出任央行总裁时,央行的国债保有率为11.5%,但到了2022年9月,日本国债余额为1066万亿日元,日银保有了其中的536万亿日元,占比超过了50%。

换句话说,在黑田时代,国债占比增加了将近40%,此外,日本所发行的国债转了一圈回到央行手里,并没有实现刺激经济的作用。

|日本国债的发行余额与日银保有的比率。出处:《朝日新闻》2022年12月20日。

这里赘言几句。美国、欧洲国家的央行,也保有一部分国债,但占比大致在2~3成左右,没有占到5成以上的情况。

还有一个特点是,美国、欧洲的央行是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需要大量放出货币,才有了国债占比2~3成的情况。黑田做总裁以后的数年,坏了央行的规矩,对今后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有了充裕的资金,企业是否就会进行设备投资呢?从2022年12月7日《朝日新闻》的报道看,日本和美欧主要国家比,设备投资的增长率最低,尤其在黑田实施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后,设备投资增长率完全不能追上美欧主要国家。

国家的经济政策的重点在金融,自然不会鼓励企业投资。另一方面,由于整个日本社会老龄化严重,市场在缩减,在日本投资,其风险就会比去其他国家大。

同时,二战后大量产生的企业家在进入到21世纪后,基本从一线退出,企业由只负责两年到三年、最多干两届的职业经理人负责,而职业经理人并无长期经营计划。因为这些原因,日本企业尽管保有大量的半导体、电池、IT、工业互联网、汽车制造等技术,但就是看不到企业在相关领域投资,让太多的技术在这些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陈腐起来。真正具有在技术上属于世界领先的产品,在今天的日本开始变得很难寻找到。

宽松的货币环境并未给日本带来设备投资,个人消费也几乎没有增长,在安倍经济学中,不论是日元汇率、股价,还是利率,日银的金融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3年3月底,黑田的总裁一职到期,他不能将僵硬的安倍经济学原封不动地交给下一任总裁。

2022年12月20日,日本的长期利率上限开始从0.25%提升到了0.5%。尽管和美国等国家提升的利率依旧有相当大的落差,但毕竟是动了安倍经济学的根本,日元汇率开始猛升,股市下滑。

现在回答为何日本经济会罕见地出现连续30年失落这个问题。

2012年以后的日本,过度强调金融、股市、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几乎不谈技术革新,刻意放缓产业在电动车、5G、工业互联网方面的革新。日本的政治家、经济方面的学者专家,大都认为股市价格飙升、土地房地产价格飞涨带来的泡沫经济问题是个金融问题,将金融问题很好地解决掉以后,日本经济应该能出现复苏。

经济复苏的最直接的表现为股市的繁荣。确实在安倍当政时代,日本股市出现了繁荣,但设备投资及个人消费的缺失,让日本经济一直不能实现规模的扩大,维持现有规模都相当困难。如果看美元计算的日本GDP,则在过去十年时间里,日本出现了巨大的倒退。

2023年4月,黑田东彦离开央行后,日本是否就有了修正经济路线的机会?从2022年底,索尼、京瓷发出的半导体投资计划、丰田投资电池产业的计划等方面看,日本企业终于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投资动向。但随着整个世界因美国脱钩政策、日本经济安保政策等造成了供应链断裂,2023年以后的相关投资其风险更为严峻。

一旦金融成为经济政策的重点,尤其像日本那样,由黑田东彦长期主管日本央行,其给日本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难以挽回,今后日本国家也只能在失落的道路上持续走下去。

  • 作者:日本(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不让日本人在德州买房置地!100年前的德州土地法案,有多离谱?国产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在金融核心场景的探索实践海外纵横丨让日本民众领略太极拳之美我清华毕业,却因家庭背景普通,在金融圈混不下去了……往寿司上抹口水的高中生,让日本寿司店亏了170亿一日一诗:很多早晨与黄昏的倒影 / 住在波光源头 | 仲彦:水面ChatGPT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潜力和风险Union Politics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解读《繁荣与停滞》:日本经济发展的镜鉴与启示原来在金融圈,卷王之王竟是他……感悟人生——我知道/我知道(三)17岁高中生的一个恶作剧,让日本餐饮大恐慌纽约史蒂文斯理工学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周末走访和CTO们聊一聊,ChatGPT真的能在金融圈「抢活」吗?“银行工作10年还是小小螺丝钉,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年我在金融圈踩了多少坑!”深度好文|我清华毕业,却因家庭背景普通,在金融圈混不下去了……新的一年,让日子越来越幸福的10件小事(建议收藏)上新|《日本经济简史》:摸着日本石头过河别让日企跑了!赶超与停滞:反思日本经济转型与发展 | 《财经》书评申请人对日本经营管理签证的理解误区,请知晓!NHL 的传奇 --- Sutter 兄弟为新人铺路,黑田东彦3月会再让市场“大吃一惊”?来了,ChatGPT开始在金融圈抢活【财闻联播】重磅!黑田东彦将卸任,日本政府宣布他接班!​河南多地发生巨响,什么原因?美国往事:日本经济学家都留重人与冷战前夕的美国知识界重磅!黑田东彦将卸任,日本政府:他接班!“安倍经济学”会被终结吗?魔怔!为让日本王室生男孩“保住天皇血脉”,专家要16岁太子冻精、未来太子妃冻卵投行民工INTJ?基金经理ENFP?16种MBTI人适合在金融圈干什么工作?首次揭秘奥密克戎,到底让日本死了多少人?从增长奇迹到一蹶不振,日本经济发展经验有哪些镜鉴与启示?重磅:2023年必读的21本经济金融好书!易彦:争做科技创新排头兵,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滚滚长江东逝水》《梨花颂》纽约市经济在复苏,犯罪率却在不断攀升,法拉盛领跑全市...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