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安全感,来自不会用完的罐头、纸巾、洗发水……
▲电影《重庆森林》剧照
这些好物背后,都是我们在2022经历的生活
主播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 当你把这些东西连在一起的时候,你真觉得自己是一个“电子奴隶主”,你可以躺着去控制家里所有的事情。这个东西给你带来的失落感,其实是没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如果你不成为他们的主人,而是成为他们的一个朋友,我觉得可能也是一个挺好的事。
● “打工人套装”上这些标语性的东西看起来并没有实际的功用,但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在替你发声,对你的同事说:我就是个摸鱼的人,你不要对我有太高的期待。
● 看到罐头的时候,我就突然想明白了一个事儿:为什么赛博朋克这个东西会火,因为它就是一个高科技,但是低生活欲望的东西。我们其实就处在这么一个生活状况里面,你享受的是各种各样智能的东西,但实际上你吃的是一个几十年前的罐头。
09:15 帮助健身的“镜子”
11:43 以走代跑,以站代坐
15:48 作为“电子奴隶主”的人
19:31 生活的氛围:灯与蜡烛
22:05 与食物相关的物
30:22 疫情带来的囤积习惯
35:09 当预制菜成为饮食模式
44:58 “人体工学”的学问
50:17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减压产品?
53:40 AI课:新一代的好物
57:57 物与疫情之下的精神世界
好物:“我”经济与自我取悦
文/黑麦
十年的智能应用,似乎并没有真正改变这个世界,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数字温床,让人蜷缩在技术所营造的茧房中,那些被筛选过的,相似的新闻信息、购物信息、社交信息,如同营养管一样,插在我们的身上,安抚着情绪的同时,也制造着更多的焦虑。
十年间,那些曾经的“精神符号”,在“温床”的衬托下变得虚无,它不再拥有吸引力,越来越少有人再愿意去相信他们所制造的民用级产品会改变什么。这一情绪,在疫情的三年中变得尤为明显——可供自我娱乐的产品脱颖而出,这些新产品的功能性往往更加单一,“一针见血”的单一功能产品,似乎最能打动消费者本身。从钓鱼到飞盘,从氛围灯到美妆产品,从预制食物到智能桌面……自我取悦在逐渐成为消费的主流。
功能越来越为情绪服务,当所有的情绪都集中在一款产品上时,它提供的只是便捷——这也可被视为单一功能。我们真的需要那么便捷吗?或许是的。实用主义似乎不应该算是缺陷,标签式的产品或许也不应该是个问题,那么真正的问题出在了哪里呢?很多年前,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提到,如果我们周围的产品能精心而美妙,那么它就会将人们的审美趣味往正数上提升,如果我们周围的产品烂糟糟的,那么人们的审美趣味就会往负数上走。
埃森哲在“2022中国消费者洞察”系列研究中调研了来自中国一至五线城市的逾一万名消费者。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模式呈现出五大趋势:“我”经济、新理性主义、做时间的主人、与技术共生、可持续繁荣。其中的“我”经济,与这种自我取悦式的消费主义有很大的重叠。
更多专题报道
○ 扫地机器人(黑麦)
○ 走步机(孙若茜)
○ 宠物智能玩具(卡生)
○ 健身镜(肖楚舟)
○ 假植物(肖楚舟)
○ 氛围灯(陈璐)
○ 香薰蜡烛(陈璐)
○ 饮食
○ 罐头(孙若茜)
○ 养生零食(卡生)
○ 空气炸锅(肖楚舟)
○ 勃艮第葡萄酒(黑麦)
○ 精酿啤酒(陈璐)
○ 办公与学习
○ 手帐 APP(黑麦)
○ 人体工学椅(肖楚舟)
○ 乐高(孙若茜)
○ 升降桌(陈璐)
○ AI 课(孙若茜)
○ 不焦虑打工套装(肖楚舟)
○ 穿戴
○ 瑜伽裤(卡生)
○ 男性美容(陈璐)
○ 假发贴(黑麦)
○ 口罩(陈璐)
○ 脖颈按摩仪(卡生)
○ 户外与娱乐
○ 复古自行车(黑麦)
○ 房车 VANLIFE(卡生)
○ 冥想催眠 APP(卡生)
○ 体感游戏(孙若茜)
○ NFT(陈璐)
消费品是同社会和生活联系紧密的领域,折射出中国市场的现状、人的需求、资本的方向。
从数据上看,消费逐渐代替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个改变必然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是一个新的视角,可以更持续深入地观察社会的变化。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