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临期商品的年轻人,不只是因为“穷”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记者|卡生
“临食工”初体验
银河SOHO毗邻二环,下班高峰期经常堵得水泄不通。丫丫在这里的写字楼上班,为了躲避高峰期,她习惯在下班后到公司楼下的临期超市逛逛,在这里选购临期面包作为第二天的早餐。除了面包,丫丫的吃穿用度基本上都可以在临期超市解决,可谓重度的临期产品使用者。“你一旦入了临期食品的坑,就很难正视正常的消费品价格”,在她的推荐下,我决定做一天“临食工”。
“临食工”这个说法来自豆瓣小组“我爱临期食品”,组长小影2020年建组以来,小组规模逐年扩大,现在已经有93988名小组“临食工”,他们在小组里分享“好物推荐、避坑指南以及新人请教咨询”。
丫丫陪我进了她常逛的一家店,她介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同事中间开始流传一种说法,银河SOHO是临期食品的耶路撒冷,因为在这里四家临期超市扎堆”。临期超市的布局和普通超市一样按照商品品类摆放,零食区、日用品区、酒水区、冷藏区、早餐区,相关产品既有进口的也有国产的。与普通超市不同的是,标签上的价格确实便宜,不仅标注了原价,还用更大的字标注着临期价格。对于普通消费者,对比两个数字之后,的确会激发购物欲。丫丫说,“购买临期产品,第一看品牌和价格,第二个仔细查看生产和到期时间”。
根据丫丫的方法,我以淘宝“双12”的价格对比了临期价,并查看每一件放进购物筐的产品的到期时间。韩国的品牌吕洗发水淘宝价88元,临期价34.8元,到期日2024年5月;纽西小精灵牙膏淘宝价54.9元,临期价5.8元,到期日2024年4月;花王眼罩淘宝价44元,临期价19元,到期时间2023年3月。最让我感到震惊的是,这里上百款的进口红酒每瓶只卖两位数,我从中挑选了两款产地比较有保障的法国波尔多红酒,一款法国雅艾庄贝尔热拉克干红原价188元,临期价59元,到期时间2024年11月;法国拉蒙贝哲珍选干红原价199元,临期价49元,到期时间2023年6月……虽然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但有些有型号的商品,因为是临期的缘故,会有断码的情况出现,比如,女士的夜用卫生裤,只有M码在卖,L和S已经售空。
很快,我的购物篮装满了,我到购物台结算时,原价945元的商品只需要支付369元。如果注册会员,还会有积分返券用于抵扣现金,如果再使用××银行的卡支付,还能立省10元。一通操作下来,我最终以359元购得了平日千元左右的产品。这让我花钱之余享受到了“捡漏”的愉悦感,我和丫丫分享这种体验,她说,“临期超市会让人有一种生活在10年前的感觉,它就是时间穿梭机”。
我的第一次“临食工”初体验是新奇的,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为了验证便宜的临期商品的口感,我当晚打开了花49元买回家的法国红酒,并给我懂红酒的同事发去询问,灌装于2021年11月的红酒适饮期可以多久?他说,两年之内开没有问题。我所购买的红酒最佳饮用期还有两年,显得性价比十足。这次临期消费让我算了一笔账,如果我每次都只用三分之一的价格购买到安全品质的商品,那么一个月的日常开销将会节省2000~3000元。我一下子理解了“临食工”的快乐,相比需要花大量时间搞清楚网上各种“薅羊毛”规则的返券、打卡等方式,临期购物显得简单实惠。
临期偏见
“我爱临期食品”的组长小影生活在广州,她回忆,在几年前,临期食品还没有像现在一样成为潮流,专门的临期超市并不多见,很多临期折扣产品会出现在一些小型便利店的专柜,售卖的大多是临期的面包、牛奶等。她习惯每天下午4点在便利店里以半价买第二天就会下架的面包。有一次,她将这种节约钱的方式和同学分享时,她的同学好意提醒她,临期产品不要吃,对身体不好。
关于消费临期食品为何会被认为不安全,我采访了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他说:“临期产品其实9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刚开始,一些小店通过某些特殊的渠道获得了有价格优势的临期商品,主要以食品为主,他们会以打折或者甩卖的方式吸引消费者。而这些低价商品大多数是在市场上销量不好的,或者是一些低端杂牌,所以大家早年对‘临期’的印象就是便宜,但不一定是好货。而现在的临期商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大多是正规品牌,尤其是一些进口品牌深受消费者青睐。”
我还注意到,我购买的商品离到期短则一年,长则三年,那么“临期”这个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呢?
2012年,北京工商局发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比如:保质期一年以上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保质期6个月但不足一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保质期90天至半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保质期最短的奶类、熟食一类少于15天的,临期为前1天至4天。《半熟财经》曾经报道,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临期超市,出于库存和成本考虑,通常会拒绝接收保质期过了2/3的国产食品和保质期过半的进口食品,在一般的便利店,每周则要更换20%以上的商品,销量不合预期的就会被下架。所以,在相对有规模的临期超市,你很难看到真正临近保质期的产品,当然面包一类食品除外,因为它的保质期本身就很短。
临期产品消费在国外已经形成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链,但在国内尚不算完善。除了在产品上标注保质期,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往往还会根据临期时间标注“最佳食用期”或“最佳赏味期”,方便消费者酌情选购,越是临近保质期的产品折扣力度会越大。我询问我去过的那家临期超市店员,目前超市里的折扣定价是否和临期时限有关,他说:“没有一定的关系,只要在货架上摆放的产品都能保证食品安全,如果是特别临期的产品,会提前下架。商品价格多与进货成本相关。”
除了对“临期界定”的好奇,我关注的第二个问题仍是关于现在市面上临期产品的安全性。针对这个问题,赖阳说:“临期食品的安全性一般是可以保证的。设置保质期是企业承担责任的期限,尤其对于一些国外原装进口过来的产品,由于其货运周期、物流周期比较长,在中国市场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产品商家会根据当地市场情况标注保质期。所以,保质期与可食用安全性不直接挂钩儿,商品上标注的保质期实际上远远短于可食用保质期。”今年4月,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显示,大部分食品在保质期还剩20%~50%的时候,会迎来一轮销售高峰,叫作“临期效应”,薯片、方便面、饮品、饼干等对时间要求较低的加工类食品是“临期界”的畅销品。
国内对于临期食品的观点在近两年画风突变,小影的观察是,“我爱临期食品”小组涌入的年轻人数量近一年呈几何型增长,他们大多受媒体宣传以及社交媒体上“临期”博主的影响,关于临期话题的笔记在小红书上超过8万篇。临期消费者的理念产生变化,他们相信“用打折的价格,享受不打折的美味”,吃临期食品不是因为穷,而是一种更聪明的生活方式。
从“我爱临期食品”小组的帖子中我发现,临期的市场也暗藏着很多消费的坑。比如有人在线上买过过期的临期商品,也有买到的临期商品包装严重破损,甚至影响到了食用安全的,还有人在线上买到过临期的假货。小影提醒那些喜欢购买临期商品的朋友,一定要在正规的临期店铺购买,并且要重点关注保质期。
临期消费为何时髦?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喜欢“薅羊毛”“捡漏”的主流群体应该是中老年人,他们是“物美价廉”的倡导者和捍卫者,上海有一家规模不大的社区临期商店,无论是商品的摆放、分区都显得随意且凌乱,只见叔叔阿姨们拖着行李箱和大包把这里当作了淘宝胜地。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也曾试图在北京寻找是否有这样并非大型连锁的临期商店,但发现毫无收获,这种服务于社区的中小型临期便利店并不是当下的主流,更多是连锁的进口临期超市。这样的超市选址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繁华商圈,目标用户画像以都市白领为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收入者或者中老年人,所以无论购物环境还是商品选品都比较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并没有“清仓甩卖”的廉价感。
据艾瑞咨询在今年1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在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中,超过四成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报告还显示,中国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其中26岁至35岁的占比为47.8%,不少消费者倾向于在大型商超购买临期食品。
为什么现在临期产品开始吸引年轻人?
“我爱临期食品”小组每次申请加入都需要填写入组申请理由。小影说:“90%的申请者都会填写‘穷’,这里面当然有一些调侃的成分。但据我观察,申请入组的年轻人主要以学生和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为主,他们的的确确收入不高,但依然对品牌有执念,临期商品满足了这个群体。”
丫丫告诉我,临期食品吸引她的最关键的因素当然是便宜的价格,然而在价格的背后,她在购买临期产品的过程中也体验了“尝鲜”的乐趣。“我看中的某个品牌的面膜,原价80多元,但临期只需要20元,如果是原价,我并不会舍得换掉我之前的而尝试新品牌,但临期不会给我带来这样的纠结。通过不停地尝鲜,我最终能找到最符合自己肤质的品牌,这和在品牌专柜里试用小样的体验感是一样的。”
《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300亿元。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也说,每年有210万人在淘宝挑选临期商品。这是一个上百亿的消费市场,临期成为各路资本追逐的香饽饽。线下临期超市的第一梯队,全国门店达100多家。
但赖阳分析,“临期食品现在固然火爆,成为风口,但实际上它突然大规模发展是不是会成为一个巨大商机,我持谨慎观望的态度。它成为风口的时间是在疫情期间,零售商按照原有的订单生产产品,所以积压了很多商品而成为临期。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商家一旦对销售规模重新进行调整,临期产品的大批量供应就不一定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当然,这类超市也可能在前期用‘临期商品’占有市场,之后用其他的产品做商业转型”。
除了全品类的临期产品超市和线上平台,近些年还有一些垂直类的临期食品线上平台也发展起来。有一款与临期烘焙食品有关的平台小程序,打开它,你能看到附近正在售卖临期食品的烘焙店和日韩料理店。目前这个小程序已经开通了30个城市,200多个品牌入驻,有近3000个商家的产品。烘焙食品比较特殊,商家必须现做,只在当天售卖,过了时间只能舍弃,这无疑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于是这个小程序在环保上有一个有趣的尝试,它并不提供外卖服务,只能用户自取,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负责、适度的消费,同时还能让年轻人找到一种“附近感”。
丫丫此前在NGO工作过两年,对国外临期食品的非盈利组织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她提到,“临期食品在国外的发展非常良性,很多公益组织或者慈善机构将临期食品引入救济体制,从而使大众对临期食品提倡的环保意识有了强烈的接纳感”。她举了几个例子:美国有一家叫Daily Table的超市,超市里大部分都是当地供应商捐赠的临期食品,他们把这种食品加工烹饪,为顾客提供便宜的即食餐;英国一家叫A Food Waste Supermarket的超市是由慈善机构开设的,人们可以不付钱而是通过劳动换取临期食品;德国还有专门的公益组织机构叫“救济餐桌”,他们从超市里回收临期食品分发给穷困群体,只象征性地收取一欧元的费用。“如果国内有相应的组织发挥临期食品的社会价值,我想,临期食品的商业价值也会得以提升。”丫丫说。
排版:树树/ 审核:然宁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