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文弱书生,却凭借勇气挽救大唐帝国
大唐元和十年,六月三日清晨。长安城东南靖安坊。
天色将明未明之时,天下权势最大,却也最忙碌的那个人——大唐帝国宰相武元衡,却早已穿戴整齐。
他收拾停当、准备完毕,随即骑上高头大马,往长安宫殿的方向徐徐行进。
武元衡的身前,有秉灯烛的护卫在开路。时间尚早,长安城里静悄悄的,似乎只能听到得得得的马蹄声。
忽然,从道路的角落、黑暗的阴影里,传出一声暴喝:
“灭烛!”
“是谁在大喊?”侍卫们总是最机警,他们嘴上叱喝,眼光向四周扫去,手底也不停,将刀抽出,做好保护宰相的准备。
侍卫们手快,暗处的黑影更快。但听嗖的一声,一支冷箭飞出,宰相武元衡应声落马。
紧接着,角落里有几个黑影飞出。大多数黑衣人直取众侍卫,唯有一个,径直向武元衡冲去。
快刀劈出,武大人的头颅落地。所有的一切,皆是在瞬间内完成。
头颅被砍下之前,武元衡脑中闪过一个念头:
“不知道那个人,现在性命如何?”
距离靖安坊不远的通华坊,此刻也正发生一起惨案。
那里的被害者,亦即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裴度。
大约从元和二年起,裴度就在武元衡手底下工作,他在给某位朋友写的诗中,有如下两句:
“两人同日事征西,今日君先奉紫泥”。
诗中的“征西”,原意是汉朝“征西大将军”,在这里代指武元衡。彼时,武元衡正在四川担任节度使,而裴度正是其副手。
他们这样的关系,维系了七八年之久,一直到武元衡被刺身亡为止。
说完两人的关系,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元和十年六月三日的那个凌晨。
与上司相比,裴度的处境更加堪忧——但他一定比武元衡幸运。
史书上说,杀手共刺了裴度三剑:“初断靴带,次中背,才绝单衣,后微伤其首,度坠马……”
此话意思是说,刺客第一剑砍断裴度的束带,第二剑砍在其背,第三剑砍伤裴度头部。因为剧痛,裴度翻身坠马,掉进路旁的沟里。
他比武元衡幸运的是,裴度有一个很忠实的奴仆。
而这个叫王义的仆人,因其义举,后来还被史书郑重记载。
当时正要去上朝,裴度头戴厚实的毡帽,而由于有帽子保护着,他受伤并不太重。
更幸运的是,在关键时刻,为裴大人牵马坠蹬的王义,勇敢地站了出来。他猛扑上前,一把抱住刺客,并且大声呼喊捉贼。
在寂静的凌晨,王义的这声呼喊,显得分外响亮。因为有王义死命抱着,刺客一时之间,竟也脱不了身。
他们渐渐感觉到了害怕。
刺客们不由分说,刷刷刷挥剑,斩断了王义的手脚;看到不远处的裴度一动不动,刺客以为他已身死。
自以为任务完成,众人遂逃之夭夭。
一个凌晨之内,堂堂帝国宰相被刺身亡,宰相副手遇袭受重伤,这样的事件,放在任何朝代,绝对都是“头条新闻”。
更可笑的是,据说,堂堂金吾卫,以及各府、县的差人,前往追捕刺客时,刺客极为猖狂,他们对众武士扬言道:
“毋急我,我先杀汝!”(别惹急了我,谁先过来我先杀谁)
听了这番话,众吏卒竟不敢再追。堂堂金吾卫的勇气,还比不过一个小小的奴仆王义。
《太平预览》上说,王义最终惨死,负伤康复后的裴度,专门写祭文哀悼他,又送给王义的妻子一大笔钱,而当时的文人,亦不约而同纷纷撰写《王义传》。
因为有这样的忠义之士,暗杀行动并不算成功。而让裴度活下来,那些刺客们一定会后悔。
试想一下,奴仆都如此刚烈,其主人又该是怎样的人物?
裴度来自河东裴氏家族。
在中国历史上,“河东裴氏”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望族。从秦汉以来,到裴度生活的隋唐,其家族历时千余年,代有伟人,光耀史册。
在“将相接武,公侯一门”的世族家风激励下,裴度从小就刻苦读书,他立志向祖辈学习,报效朝廷,准备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有意效承平,无功答圣明。
灰心缘忍事,霜鬓为论兵。
道直身还在,恩深命转轻。
盐梅非拟议,葵藿是平生。
白日长悬照,苍蝇谩发声。
高阳旧田里,终使谢归耕。
——裴度《中书即事》
诗中包含了几个典故。第四句中的“盐梅”,即“盐和梅子”,前者咸,后者酸,他们均是调味之物,取自古书中“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之意,在这里代指丞相。
“葵藿”即葵菜与藿菜。为了与“盐梅”押韵,才写成“葵藿”。作者的本意,其实偏向于葵,葵性向日,比喻臣子对君主的忠心。
“白日”代指君主;“苍蝇”意为奸臣,他们嗡嗡的叫声,暗喻进谗言的小人。
最后几句诗,作者的意思是说,只要皇帝不听谗言,便可安坐龙庭,“百日长悬照”。至于臣子“我”,就可以告老还乡,舒舒坦坦去种地了。
这首诗写出了裴度对于君王的效忠之心。
裴度出生时,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已在两年前被平定。祸患虽然平息,但天下绝称不上安宁。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之后,朝廷又陷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局面。
二十四岁时,裴度以“博学鸿词科”,登进士第。那一年,他写的“鸿词科”试诗是这样的:
阳和行庆赐,尺度及群公。
荷宠承佳节,倾心立大中。
短长思合制,远近贵攸同。
共仰财成德,将酬分寸功。
作程施有政,垂范播无穷。
愿续南山寿,千春奉圣躬。
——裴度《中和节诏赐公卿尺》
诗中拍马的意味明显,但对于裴度来说,那却是他的本心。
他决心和忠诚的臣子一道,削平藩镇,打击宦官与朋党,维护家国统一,振兴帝国王朝。
然而,藩镇手里有兵,宦官手里往往有权,裴度除了一颗忠心,以及缥缈的家族荣誉,他什么也没有了。
好在裴度此人性格刚强正直,只要他认准的事情,虽千万人吾往矣。
好消息是,他们的工作,其实是卓有成效的。用“大棒加甜枣”(主要是大棒)的方式,朝廷收回魏博、四川等地藩镇的兵权。
“以兵制藩”的工作初见成果,当时的唐朝皇帝宪宗,便准备再接再厉。
这一次,宪宗把目光对准了淮西,而他把讨伐淮西的军机事务,全部交给了武元衡。
淮西节度使无力抵抗朝廷大军,便准备采取勾结邻近藩镇、策划阴谋诡计的方式,彻底瓦解唐军的攻势。
刺杀武元衡、裴度,就是他们诸多计谋中,最重要的一个。
而且,他们差一点就成功了。
裴度最终活了下来。
但是,那个时候,恐怖气氛笼罩着长安城,民众人心惶惶,连大臣也变得十分焦虑。
甚至,朝廷中有人开始向皇帝建议,请求罢免裴度,以安抚淮西、成德等藩镇。
好在皇帝非常清醒,宪宗怒曰:“若罢度(即裴度)官,是奸谋得成,朝廷无复纲纪。”说完这句,他又很自信地说道:
“吾用度一人,足破二贼。”
说到做到,等到裴度康复,皇帝任命其为中书侍郎等职,还把武元衡之前的职位,全都授予了他。
由此时开始,裴度重新登场。史书上说,“及度命相制下,人情始安”,伴随着他重整旗鼓,长安城内居民,也变得安定下来。
另一方面,淮西、成德、淄青三个藩镇,也狼狈为奸勾结在一起,他们计划拧成一股绳,共同抵御朝廷的正义之师。
三个藩镇一开始进兵颇为顺利,唐朝军队节节败退。当此之时,裴度抱着必死的信念,请求出征。临行之前,他慨然对皇帝说道:
“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
元和十二年七月,裴度发兵淮西。
他去到淮西,首先干的一件事是严肃军纪,将兵权归于诸将。经过裴度整治,众兵士号令划一、军法肃然,变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
是年十一月,大唐另一位猛将李愬,率领精兵九千,趁着雪夜突袭淮西。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节度使被擒,淮西之地尽归朝廷。
另外两个藩镇,也开始瑟瑟发抖。
成德节度使还好,及时上表投降,表示顺服于朝廷。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据说就是他派人暗杀的武元衡,却准备负隅顽抗。
在裴度精心谋划下,五路大兵共同围住了淄青。李师道这下彻底慌了神,他一再催促部将抵抗,自己却准备跑路。
部将忍受不了这样的主子,在深夜发动了兵变。李师道避无可避,无奈之下,最后和儿子躲进了厕所。
士兵将他从厕所搜出,毫不犹豫地斩下其首级,进献给朝廷。
属于作恶者的时代结束了,属于裴度的时代,则刚刚开始。在皇帝的支持之下,他平定叛乱、深化改革,大唐基业竟然出现好转的迹象,财政有所增加,政治开始清明,“中外咸理,纪律再张”。
后人将这段历史称为“元和中兴”。
再后来,年迈的裴度,辞去军政机要之职,过起闲云野鹤的生活。
他与白居易等诗人交好,亦留下一首首清闲的诗歌: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裴度《溪居》
公元839年,时年75岁的裴度得以善终。
在生命的最后,据说,他提到了人生还未完成的三件憾事:
其一,《汉书》还未终篇,他再也读不上了;
其二,洛阳的松云岭还未建成,他再也看不到。
其三,软碧池的绣尾鱼还未长成。
也许,对于追求闲适的他而言,最后这个,才是最大的遗憾吧。
本文转载自菊斋,作者:老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