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这一问,扯下了谁的“遮羞布”?
襄阳的“优势”?
去年,南阳共接待旅游人数7371.0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318.76亿元;同期,襄阳共接待游客6338.0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496.47亿元。 而在疫情前的2019年,南阳、襄阳接待旅游人数分别为7476万人次、602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488.2亿元、448.98亿元。
南阳的“攻势”
2012年,襄阳GDP首次超过南阳,并一路突飞猛进,到2021年差值已扩大至967.21亿元。在两市的“十四五”规划中,2025年GDP的目标分别为6000亿和7000亿元,差距已拉开一个档次。
为何南阳会被反超?据秦尊文回忆,10年前就有人提出,在湖北省的支持下,襄阳于2003年就被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并在多年政策加持下得到迅速发展,基于此,2013年,呼吁河南省支持其建设省域副中心的声音就开始出现,直到2021年,南阳终于实现“升格”。
与“迟到”20年的“副中心”定位相比,河南省对南阳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则显得更为迅速。
去年11月,河南省文旅厅印发《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支持南阳推进文旅融合加快建设副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将“优先将南阳优质文旅资源、重大文旅项目纳入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加强对文旅产业的政策支持”。秦尊文认为,此举对于南阳而言支持规格很高。
南阳自身亦早早谋划文旅产业的升级。同样在去年11月,南阳召开“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市委书记朱是西提出,要把南阳全域当作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打造特色鲜明的“超级IP”,推动文旅向“全域、全季、全民、全业态、全要素”迈进,并喊出南阳新文旅品牌——“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
对文旅业重视有加,基于朱是西这样的判断:文旅产业是绿色朝阳产业、扬名富民产业,文旅市场反弹爆量潜力巨大,只要疫情形势出现好转,“刚性”需求就迎来井喷。
从南阳的经济特点来看,“三驾马车”中消费的拉动力相对较强,但基于南阳较大的人口基数。数据显示,南阳2021年常住人口为962.9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96.3亿元,相比之下,襄阳两个指标分别为527.1万人、1966.1亿元。
以文旅产业推动形成消费升级的“引爆点”,是南阳希望在疫情政策调整“窗口期”内,率先实现反超的“隐藏牌”。
突围的新“招式”
在外界一种主流的评价声中,朱是西更多是“以网络热点激发南阳干部干事创业的心气”。南阳市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在回应媒体时也指出,朱是西是想鞭策与会人员,要铆足劲,求发展。
南阳确实有被“鞭策”的需要。在官方的宣传中,南阳并不乏旅游资源,最出名的莫过于当地总结的“四圣”——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作为其故居所在地,南阳打造了不少历史人文景点,目标受众不言而喻——以“打卡”为乐的跟团游客。
为了“留住”诸葛亮品牌资源,南阳不惜卷入长达数十年的“争斗”,对手正是襄阳。
最出名的两次,一次是关于“三国”主题邮票首发地之争,一次是对教材中南阳注解为襄阳一带的签名抗议活动。回头去看,这不失为一种“剑走偏锋”的营销策略,让南阳与诸葛亮在大众心目中更深度地加以捆绑。
在刘思敏看来,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传统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活化。
相反,即便缺乏资源基础,通过有效的、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运营方式,同样可以“突出重围”。刘思敏说道,即便没有恐龙化石等实体资源,常州通过“无中生有”地打造的恐龙园,仍然成为业内成功案例。但在知名度更高的“恐龙之乡”自贡,却并未能诞生更有显示度的旅游项目。
而进入时下“网红时代”,老牌旅游之都以传统资源置换流量的逻辑又被进一步“颠覆”。
重庆洪崖洞正是一例。作为仿古新建筑,洪崖洞的营销并未强调其“古”的属性,反而通过场景化打造,与知名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名场面进行嫁接,游客不仅忽略了仿古建筑带来的不良体验,反而更愿意作为“打卡”的一环,置身于动画世界当中。而后期网红业态的植入,更迎合了当下年轻人对消费的新需求。
重新审视南阳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最出名的诸葛亮品牌,即便经过多次“争夺”,在全国范围内,论名气不及成都,论历史不及汉中,影响力并不算出众。在刘思敏看来,要用好当地资源,还需进一步策划、梳理,用更时新的方案加以运营。
与襄阳合作打造、运营旅游IP,则是一条更有效的路径。
秦尊文指出,襄阳和南阳地理相近,交通便捷。若能共同发展,南阳也可借襄阳的高铁之便,吸引更多来自外地的游客,共同做大“蛋糕”。
这涉及到如何让今年跨年夜备受关注的“短距离旅游”,再次回到“远程旅游”上来。刘思敏指出,按照现在旅游业的认知,一个高水平错位发展的旅游业集群,将更能吸引远程游客,在同样的交通成本下,他们可以一次性到更多旅游景点。“扎堆才是最好的。”他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