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韩昇×俞力莎:从历史中,人类能学到什么?

韩昇×俞力莎:从历史中,人类能学到什么?

公众号新闻
进入三联中读App

回看本次跨年直播


12.26—12.30,三联中读进行了连续5天的5场直播《2023:从“再见”到再“见”》,和2022告别,和2023相见。
应大家的需求,我们把直播的精华内容做成了文字实录。今天的分享,来自第三场直播「韩昇×俞力莎:真正的“独善其身”,是保持“人间清醒”」
在充满不确定的年份,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种种变数?孟子教导我们,要怀着“兼济天下”的大爱情怀而“独善其身”,提高个人品格与悟性,为未来做好准备。
在大家普遍感到机会正在变少的当下,似乎已经忘记了机会的确切定义。机会真的在变少吗?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如果你怕把每一天过得浑浑噩噩,不妨读历史为自己充电。历史让人清醒,读史让人冷静。《史记》中的种种对历史的真实揭示,启迪着我们的悟性,为我们照亮了未来的方向。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和三联中读内容总监俞力莎,在这场对谈中,带我们追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何安顿自身?



今天,大家仍然在读历史

俞力莎:对于《三联生活周刊》和三联中读的读者们来说,韩昇老师的名字并不陌生。他是复旦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汉唐史、东亚历史与国际关系、佛教史等。韩昇老师在三联中读开设有个人音频专栏《韩昇·史记百讲》《韩昇·中华瑰宝东渡史》,也参与过我们的精品课《我们为什么爱唐朝》《透视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韩昇老师的《史记百讲》音频课连续三年都是三联中读播放量冠军。我常讶异于这门2019年上线的课程至今仍能高居榜首。我常想,是什么原因让大家对韩昇老师的课程如此喜爱;大家又为何在当下的时代仍在翻阅《史记》,并感觉常读常新。

韩昇:我们正在经历不一般的历史。

今年大家都过得非常顽强,2023年一定也是考验不断的一个年份。在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了很久,还是认为孟子说的一句话最合适:穷则独善其身。

什么是独善其身呢?有的人认为,现在这个词语好像指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

这种理解明显背离了孟子原本的思想。孟子的这句话是两句在一起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有兼济天下这样的情怀。想为别人、为社会服务,做一个有价值、有贡献的人。只有带着这种情怀,我们才有可能做到独善其身。

穷则独善其身,其实指的是内向的修行:充实自我,提升自我,为将来做好准备。等到社会更有确定性,我们有机会去做事情的时候,用非常充实的自我去为社会服务,才能兼济天下。

如何才能真正“独善其身”?

韩昇:想要独善其身,首先你必须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必须怀着对芸芸众生的关怀,想为大家做出贡献,做一个高尚的人,最起码要做一个好人。我们要借着现在对明年感到不确定的前景之下,来强化自己的修行。

自我提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品格的提升,还有一个是悟性的提升

什么是品格的提升?就是争取一定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益的人。如果想对社会有所贡献,就需要好好去理解人的存在以及人的价值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性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每个人都在相互依存中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下,首先要做到自立自强。我很喜欢的音乐家贝多芬,留下了激动人心的九大交响曲,教导后世的我们:人要自助,要自己救自己,自救自强

自强,是为了做一个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人,绝对不能去害人。这几年我们看到,有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欺压、伤害他人,让人触目惊心。我经常想,人如果都相互伤害,会有赢家吗?没有。

要真正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应该去读一些哲学、伦理学,从本体论到社会的行为规则等方面去深化认识。我们不要整天唱道德高调,拿着道德作为棍棒去衡量别人。道德其实是用来自律、约束自己的,如果道德被用作害人的武器,那么它就是一种罪恶。

所以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道德从哪里来?它其实是从人与人相处必须遵守的规则而来。与其奢谈美德,我们不如去遵守规则。规则在本质上是为了保障每个个体的权益,没有一个个体是可以随便牺牲、随便伤害的,我们要保证每个个体都不受伤害。如果破坏规则去伤害别人,最终一定会伤害到自己。

有人说经济是一种非常利己的行为,因为要谋求利益最大化。但实际上,近代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专门写了一本《道德情操论》,告诉人们经济必须遵守规则和经济的道德。经济必须是互利的,而不是完全自利的。只有互利、遵守规则,或者在法制规范下的经济,才有可能获得长期和持续的发展。亚当·斯密已经从本质上对经济做了理性的认识。

所以我说,我们有空应该读一些哲学、伦理学的书,引导自己超越世俗束缚,迈向自由的世界。我们所有的努力为了什么?哲学家说,是为了能够诗意般地生存。其实就是按照我们所想、所要求的,自由地塑造我们的生命和人生,并给社会带来美。

第二个需要提升的方面,就是悟性。悟性是对人生经验的洞彻,基于这种洞彻,我们就能获得本质性的认识。

要有悟性,首先就必须有素材,也就是从个体到群体的生命体验。把这些生命体验记录下来,就是历史。

我们说后人比前人更聪明,并不是指后人的智商高于前人。有学者研究过,人类的智慧从来就没超过2500年前那个时代。而之所以说后人比前人聪明,是因为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足够丰富。拥有这么多的经验教训,如果还去犯相同的错误,那就是我们没有好好学习,没能从中吸取教训。

“人间清醒”是可以学来的

韩昇:前人所想所做皆为历史,学习历史能够让我们超越自己、站得更高,把问题看得更加清楚。善于学习历史的人遇到事情会冷静,分析问题会客观而周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清醒地处理日常事务”。

想要做到“人间清醒”,与人的性格相关。有的人比较冷静,有的人相反比较急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这种清醒,特别是要学习在做重大决策时的清醒。把问题看透了,人就清醒了,清醒是可以学来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学习历史的人在快速增加。特别是工作阅历越多、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人,越热衷于读历史。这又是什么原因?

因为历史是我们理解整个人类群体和人类文明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社会工作最重要的依据。

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在自己设定的条件下工作,那样几乎可以做到任何事。问题就是,每个人又都是在别人设定的场域里面工作、生活的。我们每天所处的环境由过去决定,而我们在这个环境下面的行为又在决定着未来。所以我们在进行工作之前,首先就必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构成今天文明的基础。

只有对所处环境有充分的理解,我们才能做好工作,真正做到身心自在。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轨迹看清方向。

所有事物一定有运动的轨迹,无论是物体、个人、群体、民族,还是国家,以前走过的轨迹记载在历史上,不会有急剧的转变,一定会沿着轨迹往前走。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够对未来有一定的掌握。看懂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超越冲动,变得更加冷静。

乌云永远遮不住太阳

韩昇:如果我们能知道事情的结果和代价,就把这件事看透了。看透了,才能真正做到拿得起、放得下。特别是遇到浑浊的乱世,看懂、看透之后,才不会迷失,才知道路在何方。我相信任何一个时代,乌云是永远遮不住太阳的,只是乌云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同,但是最终一定会消散。

因为人类共同的良知最终必定会拨乱反正,重新回到互利的正道上。这一点我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实在是太多了,但是每一次不管多么恶贯满盈,最终都会向善回归。

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了中国史学上的丰碑《史记》,奠定了中国历史著作的根基。它真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浴火重生的历史。

我们来看一个片段——秦征服六国,场面多么壮观。唐人杜牧写的《阿房宫赋》,一开篇就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所有自然景观都被扫荡了,只剩人建造的阿房宫磅礴出世。

当时的情景怎么样呢?短短十来年间,秦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社会每个阶层都不堪折磨。最底层的农民陈胜、吴广,下层的官吏刘邦,六国的贵族项羽,分别代表了社会的三个层面:最底层的农民、下级官吏、旧贵族。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句共同的呼喊:“天下苦秦久矣”。这一呼喊,全天下的人都起来了,迅速地埋葬了秦朝。

当时的人们怎么可能想到,秦军在扫荡六国的时候,会在一夜之间将40万有组织的赵军全部屠杀?特别是秦赵长平之战,如果大家有空,一定要到山西长治去看长平之战的遗址,让人唏嘘。秦难道会在乎陈胜这样手无寸铁的农民吗?

但是结果又如何呢?秦朝被迅速埋葬。这真是不可想象,但历史上就是发生了这样巨大的变化。

反秦斗争最后的胜利者是刘邦,他从秦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坚定地确立了“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实行无为而治,给社会松绑,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些政策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就是对秦的拨乱反正。

历时仅14年的秦朝,换来的却是汉朝将近400年的和平与发展。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必定会回归正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乱世的乱,就乱在人性,满眼都是权力和财富。

从容不迫,是曹操从历史中获得的清醒

韩昇:东汉末年董卓乱政,曹操和袁绍起来反抗。董卓太过强大,力量悬殊,大家还是很担心的。袁绍作为盟主问曹操:我们要是失败了,能退到哪里去呢?袁绍自己回答说:我有祖上开辟的河北,财力物力都非常雄厚,所以我有退路。那你怎么办?

曹操作为宦官的孩子没有地盘,爷爷曹腾虽然权倾天下,但是宦官名声很坏,不可能像袁绍这种氏族给他留下一个大的基业。自己手下兵微将寡,怎么办?曹操非常淡然地回答:只要有人跟着我,我还怕什么呢?

从这个回答我们就可以看出,袁绍和曹操两个人的情怀和眼界是完全不同的。袁绍看重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而曹操看中的是人。袁绍缺乏悟性,他不懂所有的东西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失去人也就将失去一切。

在这一点上看,曹操真正从历史上看透了人类社会的根本,所以他的回答特别有底气:我们可以没有权、没有钱,但是不能没有人。

不久之后,这对战友成了死敌,决战在官渡。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是4:1,袁绍有绝对的优势。但是曹操完胜了袁绍,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能够团结人、重用人,让整个团队万众一心,打败强敌。

无论在任何时代,无往不胜的根本都是人。这就是中国古训说的“得人心者得天下”

曹操在这么严峻的形势下,可以说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艰难时刻表现出的从容不迫,是他从历史获得的清醒。要知道,曹操在作战的时候都是手不释卷,不断在读历史。

机会的两大特征

韩昇:如果保持清醒,我们就能够从混乱中看到:机会是永远存在的,始终和我们在一起。

我所理解的“机会”有两个特点:第一,它风险最大;第二,它转瞬即逝。如果没有风险、一直都在那里,叫做常态,不叫做机会。

“机会”又会生出两个问题,一个是有没有机会。前面我讲,机会是永远存在的,始终和我们同在,但是很多人会说自己一生都没有过机会。其实,有没有机会是一回事,能不能抓住机会,又是另一回事。大家所说的“没有机会”,往往是没有抓住机会,而不是它不存在。

我总觉得上天是公平的,把机会给了每一个人。

比如,股市是个机会。我经常听到很多人跟我说,某某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当年我买了什么股,我比他还富。问题是,当年你怎么不买呢?既然你放马后炮,说明当初机会是有的,是公平的。

再比如说官渡之战,老天给了他们两次决胜的机会,第一次给了袁绍,袁绍没抓住,第二次给了曹操,曹操抓住了,所以曹操才能一招致命。

《史记》也告诉我们,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前面说到反秦的战争,最初的胜利者是谁?是项羽。项羽鸿门宴把刘邦给赶走了,可能他也没想到貌似强大的秦朝会被这么轻易地被推翻。

而项羽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读书。他叔叔教他读书,他只学签名。他说:读书有什么用,会签名就可以了。确实很有领导气派是吧?但现在秦朝推翻了,胜利到手了,你怎么去应对胜利?其实胜利比失败还艰难,项羽完全没有准备。

新的国家建立以后,都城设在哪里?项羽把都城设在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如果看中国的地理图,徐州就像是十字路口。谁会把家安在十字路口呢?四面来风,不吹走才怪。

项羽最后也死在了徐州。垓下决战从徐州打起,这里一直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场,你怎么能把都城设在战场呢?对于地理形势项羽完全不懂,他对胜利也没有准备,所以这个机会他错过了。

乱读历史,不如不读

韩昇:楚汉战争到结束的时候,刘邦赢定了。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汉朝应该把都城设在哪里?

刘邦多少做了一点准备,他读历史,也总结了项羽失败的教训,决定将都城定在洛阳。此话一出,张良之类的手下就惊呆了,告诉他不行。刘邦反问:怎么不可以?历史上东周的都城不就是在洛阳吗?可见刘邦是有准备的。

但问题是,历史如果随便读都能读懂,就太容易了。历史难就难在,你看到都是表象,如果读不懂乱读,可能害处比不读还更大。刘邦就是乱读,他认为都城定在洛阳没错,东周首都是洛阳,所以我根据历史来决定都城。

张良跟他讲:你错了,周朝可以把都城设在洛阳,你不可以。因为周夺取天下以后,把天下各股势力全都照顾好了,确保了所有人的利益,最大限度去团结所有力量、平衡各个山头,做得很公平,所以大家非常拥护周。周能在中国拥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孔子的贡献很大。孔子整理六经,把周的典籍都整理出来流传千古。要知道孔子是商族的人,连他一个商族的人都认为,周族做得比我们商族还要好,可见周的影响力之大。

张良跟刘邦说:周是这么做的,所以他的都城是不用设防的,大家都拥护他,连敌人都认可他。而您血战七年,尸横遍野,遍地冤魂,多少人要找您报仇?您的都城没有重兵把守,能安全吗?从军事的角度来说,洛阳就是一块死地,您怎么可以把都城放在洛阳?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把都城放到咸阳去,因为关中四面环山,加上黄河绕它三面,像护城河一样,只需要4个关卡,是最容易守的。

这一听,刘邦彻悟了。刘邦为什么能够为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汉朝奠定根基?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刘邦的悟性太高。我们如果好好读《史记》,就可以发现,刘邦在最紧要的关头,自己拿出的方案往往是下策甚至下下策,但是总有人为他提出最好的方案。而刘邦悟性很高,马上就能明白过来并且立即纠正自己。他真正是一个集思广益的人,所以他取得了胜利。能明白都城的选择如此重要,就是读历史读来的。张良读了历史并点醒了刘邦,这样一来,刘邦把都城正确地选在咸阳,开创了汉朝稳固之基。

历史是为活着的人写的

韩昇:同一个机会,项羽失去了,刘邦却抓住了。所以我说,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而且历史就是为活着的人写的,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活着的人提供经验和启示。历史能够启人至深,关键在于客观地还原了过去的真实,尽可能让各种曲折、隐晦的内情都展露出来,让我们看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整个转变的过程。这样,我们才能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如果记录的过程不真实,甚至是虚假的,那么就可能误导后人。

我们看有一些人,历史读得越多,偏见越深。为什么呢?都是被误导,自欺欺人。研究历史和为人处世一样,必须兼听则明,不应该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要冷静地去听取各方的论述,理出真相的头绪,我们才能走进真实的过往的世界,得到真知。

所以,历史让人清醒,读史让人冷静,胸襟开阔,眼光长远。

现在我们还有机会吗?

俞力莎:我们在这样的时代,能不能看到机会和抓住机会都很重要。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机会和机遇是不是变少了?从前有很多的空白领域等待大家去攻克,但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只能去当螺丝钉,按部就班地做一些事情。

韩昇: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管是在社会工作的,还是在大学学习的,都提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没有机会。

我觉得,这取决于你怎么去看待机会。我一直在观察,我认为21世纪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含义,是每100年划分出的一个世纪。21世纪划分出来到现在,我们已经走过22年了,这22年来我们有没有发现很严峻的问题?

我看到的是,这22年来,知识以一种颠覆的形式出现,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比如说半导体一般以硅作为材料,从几十纳米到十几纳米到几纳米不断在向前推进。但不管怎么发展,一般都是采用硅作为材料。可现在我们看到新的半导体材料不断出现,还有碳基晶圆,我们中国做出来的。

我们看到,如果一种新材料出现,它往往不是对以前那些旧的知识、材料、手段、设备的积累和提升,它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全新的路子。这个现象不是个别的,是普遍存在的。

所以现在一般人在想,如何在别人走过的路继续往前推进、做得更好。但有另外一些人,想的是如何走另外一条路,这是21世纪最重大的转变。也就是说,人类到了这样一种时刻:我们可以开辟很多条路去走到山头,不需要老走一条路,这样就呈现了无数的机会。

要怎么去想、去把握呢?我觉得,机会真的是很多的,而且机会往往是在你觉得山穷水尽的时候出现。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韩昇: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当时中国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我通过了国家公派留学选拔考试,到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研究日本文学,主要研究川端康成的作品。

我大学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川端康成,充满了自信。在日本上课的时候,我跟老师讲自己的研究。结果我越说,老师越用一种非常奇怪的眼神看我。最后他跟我讲:你所有的研究都跟川端康成无关。因为你所有的研究,只是你读了川端康成的作品以后的感想,以及在你身上引起的情绪变化、各种思索。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不是川端康成的,你怎么可以凭着这些感想,加在川端康成的头上呢。

老师告诉我,必须走进川端康成的内心世界。他在哪里、因为什么机缘、创作了哪些作品,你应该到那里去。如果那个地方你都没去过,要怎么懂?

后来我发现,他说的是对的。比如说,川端康成有一部很有名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雪国》,一开篇,“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我们读了感觉非常平常,但日本人看了,眼泪哗地就下来。

怎么会感触完全不同呢?日本岛中部有一座阿尔卑斯山,用的是欧洲山脉的名字。它的东面是太平洋沿岸,绿油油的,还有鲜花盛开,风和日丽,非常温暖。穿过隧道到了另一面,就是日本海沿岸,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地方,冬天积雪能有5、6米。只是一个很短的隧道,穿过去以后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那是瞬间的震撼。如果你没有去过,根本不会知道。

所以按照老师的指点,我带上背包开始行走日本。那时候我没有钱,但是又一定要去走。学校可以提供一些东西,我就借了一个睡袋,晚上钻到里面睡觉。拉链一拉,找个下雨淋不到的地方睡一觉,第二天接着走。

行走日本的时候,我就在想,大概今生很难再有第二次这样的留学机会,必须找到一条有用、而且能够让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的领域去探索。所以后面我就把研究方向转到了中日交往历史上来。

后来我研究了几十年的历史,又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历史提出的许多东西,都很难成为结论。尤其在21世纪,这是一个讲科学证据的时代,要靠证据说话。

比如说中国古代有这么多民族,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形成的。那么古代那些民族都有什么?他们是什么基因?匈奴是什么样子?突厥跟匈奴有关系吗?我们统统都不知道。根据那些文献考证了半天,十有八九都是错的。

现在我们也不要考证了,把证据拿出来。考古发现了那么多遗骸,我们可以提取遗骸的基因,不但能看到基因的组成,还能看到混血的过程。在什么节点、什么时间、什么年代如何混血,基因交换的比例到什么程度。如此一来,就可以和以往的记载相对应,给历史找到非常丰富的素材和确证。

所以我申请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研究3—9世纪北方民族基因谱系。我想在我能够做到的有生之年,尽量去复原中国古代这些民族的基因,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提供一个非常科学的、具有证据性的研究成果出来。这又是一个转型,转型都是被逼着、推着走。

所以我认为,在每一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想到有新的路。机会永远在那里,只是或者你没看到,或者机会来了你没抓住。这就是我想跟今天的年轻人说的,你们不要说没有机会,不要那么沮丧,机会永远存在。

俞力莎:对。而且很多时候,我们的目光要放得更远、更开阔一些。如果只是在自己周围的生活打转的话,你的人生经验、人生素材永远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是不可能转身另辟蹊径的。

我们是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俞力莎:韩老师有一本书叫做《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讲到“良训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当下,我们要如何看待自己和下一代的关系呢?怎么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现在是不是在制造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韩昇:我在三联出版社出版的《良训传家》是对中国传统的家训进行梳理,从中选取一些我认为对今天有价值、有意义的家训,来做比较符合现代的阐释。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确实有很深的感触。我们这个民族,能够走过几千年是很不容易的。

从开始研究基因和历史的结合后,我一直感觉,在这个世界上,能够传承悠久历史的民族,大概都是偶然的,有无数的民族在这个过程中就淹没了。而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的劫难,真的比别的民族还要多,怎样的劫难都经历过,但并没有因此灭亡,而是生生不息。

所以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一个民族不能单纯依靠繁衍延续,这没用的。如果没有智慧,人口众多也是难以为继的。

我就是一直向古人学习,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我也一直在行走。只要读完书,就会出去走走。我上课讲历史,讲到的地方大致上都是我去过的地方,我不敢没去过就拿着地图乱讲。

那一年我正好去以色列,在一个非常著名的教授家里,他招待我。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很多人都说犹太民族是最聪明的民族,您对此怎么认识、怎么理解?他就跟我讲:我从来不认为犹太人是最聪明的,但是犹太人是一个磨难最多的民族。

他说:你知道我们是犹太人是出卖耶稣的那个人,犹大就是犹太人(犹大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据《圣经》记载,犹大因三十个银币将耶稣出卖给罗马政府,耶稣被十字架钉死后,犹大因悔恨而自杀)

我很佩服他能自揭其短,有勇气揭家丑。这就是他们能够强大的原因。什么事情都要去掩饰、欺骗、隐瞒,很多事情就会败坏,这样是很不好的,不光彩。

他说:因为我们出卖了耶稣,所以被惩罚,在世界到处流浪,流浪了几千年,罪有应得。他是这么坦然。

但是在流浪的过程中,为什么犹太民族能够一直坚强地坚持到今天呢?他说有两个要素,第一个是重视教育,第二就是重视家庭。

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到今天也没变,就是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至少要有一天家人团聚。这一天不管你有天大的生意,天上掉黄金,你也要把手机关了,全家人在一起聊聊家常,做点家常便饭,叙亲情。没有外人,也不接收任何外面的信息。拿出一天,来去关注亲情,维持这个家。所以他说:我们看起来是在全世界流浪,但是我们有坚强的家的纽带。

他说的这两点让我感触很深。我们中华民族走到今天不也是靠这两条吗?到今天也是,哪怕我们只有一分钱,也要给孩子去上学。我们可以不吃不喝,但是我们一定要给孩子食物。

学习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悟性

我们中国,不管是家训、家风、家教,也都在讲家的维系。在今天我们真的需要反思一下,现在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在启发人。我一直说,学习最重要的是悟性的提高,而不是知识的积累。

现在的知识是颠覆性的,可能你三年前学的知识,三年以后就成了垃圾。如果你只会积累,你的脑子就成了一个垃圾篓,灌满各种垃圾。你需要的是从知识里面领悟:为什么有这样的知识?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它的有效性和它对别的东西的启发性在哪里?这些就是悟性。

像复旦大学,为什么十几年前就坚持不懈地开设通识课程?复旦的学生是很善于做总结的,说“通识通识,就是通通不识”,我说总结得太好了,我们做老师上课就是要让你们通通不识。因为通通不识,把学科的界限打破,让你从中获得一种悟性。这就是教育。

在家庭方面,我们也是有问题的。今天的父母普遍对孩子疼爱过头、锻炼不足。我看到一些其他国家,不管刮风下雨,父母都不太管孩子。有一天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在前面跑,后面两三个妈妈在聊天,孩子跑着跑着摔了一跤,皮破血流。头抬起头来,孩子很想哭,但看到妈妈在后面悠哉悠哉的,一点都不急的慢慢走过来,孩子只好自己去抚摸伤口,血流得一小腿都是。走到边上妈妈就问他,没问题吧?孩子只好说,没问题。然后妈妈走了,让他处理自己的事情。从小就锻炼孩子自立自强,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才是真正好的教育。这些方面,我们真的需要好好去提升。

吝啬鬼总是怕礼物

俞力莎:刚才前面韩老师拿《史记》中的人物,比如刘邦项羽来做例子。够被《史书》记录的,其实还是历史上的这些大人物,他们是历史的主角。但是我们大部分的普通人,其实在这样的历史长河里,可能都算不上配角,只是群众演员。我们要怎么看待自己在历史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呢?

韩昇:这一点也是历史学一直在讨论的: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

我觉得真正的答案,应该是双方共同创造历史。每一个民族,依靠所有的人和集体的的智慧,才会哺育出杰出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专家。因为每个专家背后都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哺育出来的。

对于个人而言,我觉得最重要就是提升你自己,然后教育好你的家人、孩子,和身边能够接触到的人有良好的互动交流,大家相互促进相互提升。有群体的提升,才会有杰出人物的产生,这是个互相的过程。

俞力莎:我最近在看社会学家马塞尔·莫斯的《礼物》,他在这本书里开头引用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一个古老的诗篇。他是这样说的:那些勇敢、慷慨的人,拥有最美好的生活,他们没有一点担心,而懦夫什么都怕,吝啬鬼总是怕礼物。

其实我们刚才讲到的知识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也是礼物。作者认为这样的一种传承和回报,其实也是人的一种义务。我觉得刚好跟韩老师所讲地结合起来理解,这种中西文化其实是不谋而合的。也有人评价马塞尔·莫斯,说他可能是跟中国的思想最接近的一位社会学家。

很多读者朋友们在直播间互动,想听韩老师讲《史记》。韩老师在中读的有一个120集的音频课,叫《韩昇·史记百讲》。哪怕是已经讲了整整一年多,其实还有很多内容没有讲完。

一年多的时间里,韩老师一边讲,一边看大家的留言,一共有1万多条。这些留言也反过来给予了韩老师很多启示和新的灵感,所以韩老师后续在整理音频稿件,想把它重新出版出书的过程中,在书里也做了很多新的探讨和回应。这本书会在2023年3月跟大家见面。

2023年2月开始,我们还会做连续一年的人文经典共学营,涵盖《诗经》《道德经》《论语》《史记》、唐诗宋词和《红楼梦》6个共学营,《史记》是韩昇老师亲自带着大家学习。

(点击下图,了解《韩昇·史记共读营》)

看日本,其实是在看中国

俞力莎:韩老师在三联中读还开设了《韩昇·中华瑰宝东渡史》课程,讲那些收藏在日本的文物。

(点击下图了解《韩昇·中华瑰宝东渡史》)

我们第一次跟韩老师合作,其实还不是《史记》,是在《我们为什么爱唐朝》里面,韩老师讲了中日文化交流史,我觉得也是很有意思的。

(点击下图了解《我们为什么爱唐朝》)

直播间这位朋友说,很期待去参观日本正仓院展出的文物。我们如何看待日本收藏的中国文物?

韩昇:如果说要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有深刻的了解,日本是最好的地方。因为日本保存了最多中国古代的东西,在全世界找不到比日本保存得更多的。我们不说别的,全世界现在使用汉字的国家只有两个,中国和日本。它保存了我们的汉字,还使用着汉字。

第二个是,在日本留下了最多的唐代的建筑,宋就更多了。我们现在的建筑能追到唐就了不起,但是在中国你找不到一座完整的唐代建筑。梁思成先生当时找的山西的佛光寺,它只是部分是唐。而在日本就有很多座完整保存下来的唐代建筑,所以我我到日本的时候,其实我不太去东京,我会到奈良、京都。

我不是跑到日本来看日本,我是跑到日本来看中国。我看到奈良那些唐代的建筑,真的有一种全身心的感动。只有到这里,看到唐朝建筑的宏伟,比如说正仓院,只是一种库房建筑,都那么精美。我每到唐招提寺看到鉴真和他的弟子所盖的唐式建筑,都会很感动。屋檐尽量地往外伸延,想让所有人都能够遮风避雨。这里面能看到唐人那种胸怀,和气势,让人禁不住想到杜甫那句诗。

刮风下雨的夜晚,杜甫穷,在家里被淋得像落汤鸡一样。但是他的情怀是什么?他想到的是,如果我有钱了,我要盖很大的房子,让天下所有淋雨的人都能够遮风避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们今天一定要回到唐朝,要有那种气势,要覆盖世界,这种给所有人带来好处的情怀,会在建筑上有所体现。中国的屋檐从唐开始,逐渐地往内收缩进去,到了清朝突出来就不多了。这情怀就小了,格局就小了。

所以为什么我要讲《中华瑰宝东渡记》?我们在日本看到原汁原味的唐朝的建筑、文物、文书方方面面的各种东西,可以全方位地复原唐朝。这也是为什么正仓院现在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我记得在疫情流行之前的那一次展览,有一个统计说中国来了几万人到日本来参观,要到正仓院才能知道唐朝的宏伟、博大。

俞力莎:我也有同感。我学过一段时间日本的池坊花道,它是从中国的佛前供花文化传到日本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吸引我的并不是日本的文化,例如日本的神道教,万物有灵的那些东西。真正吸引我的是中国的文化,比如说在插花中会讲到天、地、人,这些中国的宇宙观。我觉得其实是在这种对照中找到了自己,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来自韩昇老师的2023寄语

俞力莎:2022就要过去,韩老师对2023有什么期待吗?

韩昇:2023年,我草拟了一个新年寄语:读书静修独善身,清醒守候机运来。和各位共勉。


更加完整的跨年直播内容

在三联中读App


整理 | 后半夜的雨

编辑 | 晨曦

排版 | 苏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当阿里腾讯股价从历史低点翻倍,蚂蚁最新估值却已不足 600 亿美元i-Motivation | 从这些聪明的科技公司能学到哪些经验?人类能“返老还童”?美国科学家在老鼠身上得到了证实。美国自驾游——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 Atlanta Georgia从历代GC算法角度刨析ZGC距离人类能够闻到屏幕中的气味,还要多久?最后的菜地收获从《孙子兵法》里能学到了什么?从区域中心的抗辩书,投资人应该学到什么?为了不扫地,人能偷懒到什么地步?多伦多43年历史中餐关门结业!华人老板29岁创业!7年前买楼迁址现在退休大降级时代:前年投消费,去年投芯片,今年投简历!全球第三例艾滋治愈者出现,人类能否创造下一个奇迹?直播预告 | 王笛、罗新、李礼:在历史中发现“人”从香港“放开”的经历里,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无字的书玛莎:Aldi你可以不抄我吗?!复旦教授韩昇:当孩子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教育的终点,我们赢了吗?刘震云:世界上不缺文学的垃圾感冒比癌症带走更多的人类,人类为什么被小小的感冒折磨了上万年纳斯达克指数1月份上涨超过10%,从历史数据看接下来走势如何?前端工程师学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有了技术壁垒?| 极客时间数学要学到什么时候?从德约的“天下无敌”,我们能学到什么?刘擎x杨照x梁文道:从历史回望 | 直播预告震撼!美国宣布核聚变成功!复制太阳能量,一小杯可用几百年,人类能源历史性里程碑我们能从文化相对主义中学到什么从美国闹翻天又自己改口的“气球事件”中,我们看到什么?虚张声势、出其不意……人工智能学会使“计”击败人类游戏玩家解锁手游潜力:开发者们可以从放弃开宝箱中学到什么?“迁徙:从文学到影视” 对谈实录震撼!美国宣布「核聚变」成功!复制太阳能量,一小杯可用几百年,人类能源历史性里程碑从这些聪明的科技公司能学到哪些经验?“它”被很多人称为“衰老加速器”!你每吃一口食物,都在影响“它”;进化史上一次“伟大的退化”让人类能够开口说话|本周论文推荐老司机开车最怕的遇到什么?最怕遇到“Sunday driver”!什么意思?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