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67岁的罗大佑刷屏,我终于感到心安
今晚罗大佑刷屏了。他 67 岁了,头发白了,抱着吉他唱了《童年》。
很多人在评论区感慨:时间去哪儿了?这是一种时光已逝的感叹。
但今天我想讲另一件,正让我焦灼的事——
时间正在流逝。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看时间”已成为我的习惯动作了,写稿盯着电脑右上角计算 deadline ,就连从梦中惊醒,也会习惯性扫一眼时间。
最近热播的韩剧里有一幕,一个男人做到了部长,还被这种焦虑困扰, 50 年了,很不快乐。
“除了呼吸以外,最常做的事就是看手表。一天 24 小时。”
一下击中了我。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种感觉,总是被时间逼得喘不过气?
不能出错。
点了外卖,会一直紧绷着神经等待,不停确认送到哪了。@过期CD
不能浪费。
玩模拟人生游戏,最多只能忍受建两层楼,走楼梯多费时间啊。@卡卡
不能超龄。
我是 92 年 6 月的,刚好卡在人才引进年龄线上,最后一年了,再进不了,人生的路就少了一条。@灯花
这些时刻像触角一样布满了我们的生活,告诉你,快一点啊,来不及了。
就像罗大佑的一首歌,《没有时间》,
“急着争取赶着妥协没有时间,赶快生产赶快生活没有时间。”
时刻提醒着你,让你不得安宁。
讨论选题时,一个同事形容这种生活:
“一直被时间赶着走,好像在和时间抢时间。”
我太赞同了。
像一辆疾驰在正断裂的高架桥上的火车,
我们抢速度。
这是前段时间一个让专家不解的数据,四成 00 后看视频要开倍速。
“年轻人到底在赶什么?”
在赶什么呢?
就说我自己,看剧 1.5 倍速打底,最高开到 3 倍速,刷课也开倍速,一天学完一堂课。
生活就是倍速模式,一切都得与之配套。
抢效率。
许知远和人类学教授项飙的对话里有个词我印象很深:即时性。
简直是我身边同龄人的真实写照了。
对时间底线越来越紧。消息半小时不回就是低效。外卖超时五分钟就要崩溃。快递超过三天就觉得不行。
一个朋友做了一年管理层,发现受不了下属说话慢吞吞。
她口头禅变成了“说重点”。没时间听你解释,没时间听心理活动。
快点!快点!上重点!
像绷紧的弹簧,忍受不了一丝一毫的时间浪费。
而且越空闲,这种焦灼越严重。
就像那些必须给自己安排事做,还必须两件事一起做的朋友:
“不能浪费了。”
李雪琴和演员潘斌龙曾在一档节目里聊起工作空档期,八月排完了,九月还没有。
——“赶紧去找啊,得有聊的啊。”
——“排得越多越好。”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如果没有人来填满,我自己把它填满。
习惯性追赶时间,然后呢?
停不下来了。仿佛被时间奴役了。
一刻都不敢喘息。
一位读者毕业 2 年就做了主管,患了焦虑症,去看心理咨询。
给自己分配了周六下午的时间,打车去,600 块聊一小时,到点擦干眼泪,不拖一秒。
“还有工作”。
人生就是一个日程接着一个日程,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
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都问过自己:
我们真的要如此紧张地对待时间,过如此紧绷的人生吗?
我想起村上春树形容自己,像跑马拉松一样写作。
某种程度上,也是像跑马拉松一样生活。
不是拼命加速,是保持平静、坚定和匀速。
写小说时,靠身体的生物钟,凌晨4点起床,泡咖啡,吃早饭,然后工作。
他给自己设了一个目标,10 页。不是“必须写多少”,而是“就写多少”。
“即使心里还想继续写下去,也照样在 10 页左右打住,
哪怕觉得今天提不起劲儿来,也要鼓足精神写满 10 页。”
其他时间,他跑步,过规律、远离焦躁的生活。
他引用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状态:
“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每天写上一点点。”
很多人和时间是竞争关系。
但他形容自己和时间的相处:
和时间做朋友。
人生过到 50 岁,他厌倦了这样追赶时间的一生,尝试从滴滴答答时间逝去的声音里分辨出另一种提示,
“忙够了就休息,睡饱了就起床,这样走出自己的步调。”
撰稿:拂晓星 丫丫
实习:Dealo
责编:丫丫 丁丁
部分素材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杨本芬:80岁开始成为作家,豆瓣评分高达8.9》、谷雨实验室《女人八十,一个作家被“枷住”的一生》
晚祷时刻:
人生这怪物啊,每分钟都在追赶,
我却把它浪费在,这一首歌上。
——《人生浪费歌》
“年轻人, 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 而非焦虑时光。” ↓↓↓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