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历史性拐点!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了!

历史性拐点!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了!

公众号新闻

来源:国民经略(ID:guominjinglve

作者:凯风君


人口负增长,不再是传说。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其中,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进入负增长区间。

这是1962年以来全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远早于此前有关机构预期的十四五末期或2028年前后。

人口负增长时代提前到来,影响有多大?

01
人口,为何提前见顶?

14亿,是不是中国人口天花板?

1949年至今,全国人口从5.4亿飙升到14亿以上。论增长之猛、增速之快,在全球可谓首屈一指。

我国的“人口大爆炸”,集中于上世纪后半叶。其间,历经三波生育高峰,出生率在1990年前后达到顶峰,自此开始放缓。

高峰时期,我国每年净增人口1500万乃至2000万以上,2000年之后滑落到1000万以下。

近年来,开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全面三孩的陆续放开,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人口反弹,净增人口一度再次迈上千万大关。

然而,政策松绑的刺激效应稍瞬即逝。

数据显示,2017年至今,5年时间全国仅净增1200万人口,不及高峰时期一年的净增人口。

这背后,“少子化”潮流或是核心原因所在,但前期高房价对生育的抑制效应,后期新冠疫情对婚育的冲击,同样不容低估。

大疫三年正在终结。

如今,随着中国步入后疫情时代,生育形势或许会有所修复,但人口正增长时代或将一去不复返。

02
少子化+老龄化

少子化+老龄化,这是我国面临的最大人口基本面。

少子化导向的是出生率走低,老龄化带来的是死亡人口维持在高位。一旦出生率与死亡率形成交叉,负增长就会到来。

这是1978年至今,全国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走势:

可以看到,自1987年达到23.33‰的出生率高峰之后,就开始一路下滑,1991年跌破20‰,2020年跌破10‰,2022年进一步下滑到6.77‰,迭创历史新低。

近期的生育政策大松绑固然起到一时之效,但未能力挽狂澜,生育形势仍未能得到扭转。

2016年到202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从13.57‰下降6.77‰,接近腰斩下滑幅度之大、速度之快,超乎预期。

少子化,只是问题的一面,老龄化形势之严峻,同样不容低估。

早在2019年,应对人口老龄化就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2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首次超过2.09亿人,占比达14.9%,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虽说随着经济社会条件日益改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78年到67岁提高到如今的78.2岁,但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自然导致每年正常死亡人口有所增加。

过去几年,我国每年死亡人口约为1000万人左右。换言之,一旦出生人口跌破千万大关,那么人口负增长就会成为现实。

这种局面已经到来。

03
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易主?

人口大盘见顶,一个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或将失去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之位。

根据联合国预测,最快在2023年上半年,最迟2023年全年,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过去几百年来,中国一直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高峰时期,我国人口一度占全球比重接近1/3,堪称独一无二的人口大国。

不过,这一局面正在被印度所改写。

过去几十年来,当印度经历了一场空前的人口大膨胀之际,我国正在忙着控制人口,而当生育政策开始松绑之际,又面临着“少子化”浪潮的直接冲击。

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率明显低于世界人口增长率,更远低于印度。

数据显示,过去20年,印度增加了3.6亿人口,而我国仅增加1.5亿人口。

可以说,印度人口赶超中国可谓大势所趋。而从目前各国生育形势来看,未来一二十年,恐怕难以实现反超。

虽说人口众多并不等同于人口红利,无论是教育普及率、识字率、劳动力参与率抑或高学历人口比例,印度都与中国有着巨大差距。

然而,正在发生的全球产业大转移,早已凸显了形势的严峻性。

04
接盘侠不够用了?

人口大盘见顶,第二个影响在于,“接盘侠”不够用了。

根据七普数据梳理,我国目前存活的80后、90后群体规模分别达2.15亿、1.78亿,而00后、10后群体为1.55亿、1.73亿。

整体来看,作为后备军的00后、10后人口规模,比已经成为社会中坚的80后、90后,整整少了6500万人

人口当然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越少越好,关键要看结构,尤其是年轻人口的比重。

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口,就难以形成庞大的消费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也就无从谈起。

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年轻人口,那么不仅养老金的可持续性成了问题,就连未来的房地产价格恐怕都难以得到维持。

无数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年轻人口越多,越容易形成资产泡沫;老年人增多之后,当初的资产泡沫没有这么多人来接盘,资产回报率可能会下降。

所以,随着人口形势逆转,无论是养老金还是房价,都将面临一定挑战。

05
抢人,就是抢未来

人口大盘见顶,第三个影响在于,城市人口竞争,将会更加白热化。

在人口膨胀时代,即使人口流失严峻如东北者,也能靠自然增长来对冲人口流出,从而保持常住人口的正增长。

但在人口见顶时代,人口竞争,从来者有份,一变而为零和博弈,绝大多数城市都将陷入人口收缩乃至城市收缩的困局。

就在2021年,内地31个省份中,已有13个省份自然增长率为负,而2019年时仅有东北3个省份。

2022年随着全国自然增长率转负,将有超过一半省份进入负增长区间。

如果考虑到人口外流带来的冲击,全国已有一半省份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主要集中东北、中西部等地区。

人口格局之变,让抢人大战愈发白热化。

过去几年,各大城市争抢的还多是高学历人才;如今,只要是劳动力,可谓来者不拒。

问题在于,内有自然人口负增长,外有年轻人口持续流出,别说抢人,恐怕连人都留不住。

而这将是绝大多数收缩型城市的宿命。

06
谁在负增长?

中国,不是全球唯一的人口负增长国家。

目前,全球人口已突破80亿,但有近40个国家面临负增长之困。

这些国家主要位于欧洲、亚洲以及大洋洲的岛国,包括德国、俄罗斯、匈牙利,以及属大中华文化圈的日本、韩国等。

这其中,人口形势最严峻的,当属日本、韩国。

日本总人口已经连续13年负增长,从最高点的1.28亿下降到1.257亿,丝毫没有暂停的迹象。

韩国登记人口连续3年负增长,总和生育率跌破0.8,不仅远低于2.1的正常世代更替水平,在38个经合组织成员国排在倒数第一。

面对这一形势,日韩并非无动于衷。日本曾以“国难当头”自称,韩国更是遭遇“全球首个消失的国家”之类的警告。

要知道,两国非但不存在生育限制政策,反而祭出了托幼免费、儿童津贴、医疗费用补贴的大杀器,但仍难以遏制人口下滑趋势。

这一局面,正如前两年爆火的央行论文所发出的危言:

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方向变化;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

显然,要想扭转生育下滑态势,减缓人口负增长的速度,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千山万水总是情,给个“好看”行不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中国人口拐点,肉眼可见!未来中国人口会继续减少吗?早报 | 土耳其再发两次强震!已致3死213伤;河南人口自然增长率62年来首现负增长全国人口负增长,十年正增长的重庆做对了什么?“最能生”的人口大省,人口开始负增长:出生人口6年间从177万降至68万人口专家:中国将遭遇生育主导型人口负增长,提升生育率是唯一选择迎来人口负增长时代!如何应对中国人口历史性拐点来临?中国人口首次迎来负增长!该怎样看待这件大事?自然增长率-0.60%,一年减少85万人,中国人口拐点已经来了人口都负增长了,这几个具体痛点能不能给办了?中国人口首次负增长,新生人口956万!面对育率急剧下降,如何为想生孩子的人创造条件?(附视频&演讲稿)2023年1月17日财经晚餐——中国人口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谈崩!两公司14年合作终结;尼泊尔坠机事故已发现69名遇难者;全国人口负增长,这8个省份为何增了?美国选举终于被民主党彻底改变了61年来首次!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苹果发布新款MacBook Pro/全国人口61年来首次负增长/腾讯回应退租朗科大厦2023最担心的还是发生了:中国人口负增长元年到来!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这届年轻人没性生活,不拼、不婚、不买,你能接受吗?美联储印钞机彻底停了?美国历史性一幕:12月M2史上首度负增长人民出版社早期工资表历史性转折!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历史性拐点!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了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了2022年中国GDP增长3%,全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 财经日日评小家庭里的中西文化碰撞--大大和土豆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去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六张图看中国新世纪人口变局→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中国人口负增长,中国游戏业未来是否会迎来末日?中国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体制内却掀起了二胎潮,到底为什么?最能生的省也开始人口负增长了在美国296.打桥牌、燕京人出炉经过中国人口61年来首次负增长,意味着什么?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14.1亿-14.2亿将是中国人口历史峰值中国人口负增长了,该怎么办?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