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国人口负增长了,该怎么办?

中国人口负增长了,该怎么办?

公众号新闻

作者:雷斯林

来源:为你写一个故事(raistlin2017)

全文4641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今天的新闻提到,2022年中国人口减少了85万人,形成了人口负增长的态势。


这也是61年来,我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我们之前其实就写过不少和人口有关的文章,对于这一天的到来并不意外。也非常高兴国家统计局可以实事求是公布这个数据。毕竟直面问题,才可能解决问题。


有网友翻出了2003年的一份《齐鲁晚报》,上面写着2022年争取实现人口零增长。


当时估计是按照这个目标去努力的,那确实算是神预言甚至算超额完成任务了。


但现在重新审视,人口负增长,在全社会层面,并不是好事。


如果人口持续负增长,会导致作为中坚力量的青壮年人群缺口越来越大,老龄化更为严重,本就严峻的养老问题进一步凸显。



我国是人口大国,过去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庞大规模的人口优势之上,但伴随着负增长出现,消费市场想必会受到强烈冲击,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考验。


有人把2022年人口负增长的原因归咎于去年增加的死亡人数,但统筹来看,过去几年的死亡率整体变化不大,维持在7‰出头的水平。



反倒是出生率持续走低,2021年还有7.52‰,到了2022年更是降到了6.77‰。



很明显,人口负增长的源头是大众生育意愿降低,从而导致生育率明显下降。


也因此,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在“出谋划策”,提出了各种鼓励生育的建议,正常的奇葩的都有。


比如一年前,任泽平就发表过一篇万字论文,标题就叫《解决低生育的方法找到了》,用以分享他想到的解决方案,和背后的逻辑和数据支撑。


当时很多人抓住文章中提到的“央行多印2万亿”做文章,但如果看过原文,就能发现他的观点不只是这点,还有不少值得深思的内容。


我们曾经写过解读这篇论文的文章,现在重发一次,作为分享。


1


简单总结一下论文原文内容。


为什么中国要鼓励生育?


因为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严峻的老龄化少子化挑战,生育率极低,如果没有强力政策调整,中国将在几十年内成为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会有很多,他在这里列举了几个。


交养老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领养老金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所以养老金缺口会日益增加。



这也就带来了“养老难题”


养老“本质上是上一代剥削下一代,所有退休者剥削所有工作者,活着的人剥削尚未出生的人。”


换言之。


现在老人领的退休金,绝对不是他们当年交的那些,而是我们现在交的退休金。而我们以后领的,则是那时候的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


如果人口老龄化加剧,那养老金缺口只会越来越大,现在国家通过不同省份之间的调剂还能解决:



如果未来年轻人越来越少,那就只能不断推迟退休年龄了。


人口负增长多年的德国,现在的退休年龄是65岁零9个月,并且计划在2029年的时候推迟到67岁。



同时德国的养老金比例也年年上涨,现在是总体工资的19.5%,过几年就会涨到20%。(公司和个人各承担一半)



中国也明确提出,要延迟退休了,前几天家里几个还没退休的亲戚都在计算自己到底能不能按时退休,会不会又要多干几年。



如果人口出生率的问题不解决,只会继续延迟下去的。


所以现在才会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这个养老金是专款专用的,以防到时候没钱养老。


还有。老年人生病更多,所以医疗保险缺口会越来越大



还有,购买力的丧失。


有多项数据统计,老年人除了医疗支出多,其他方方面面的消费欲望,都不如年轻人。


消费是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一环,如果消费不行,势必会影响经济增长。


另外,房地产的一条金科玉律是“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不断下降的出生率成为了楼市长期隐忧。


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口被一二线城市吸引,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普遍更将被看跌。


于是流浪吧老哥去空荡荡的鹤岗,花了5万买房。


00后+10后的出生人口,相比80后+90后,整整少了1.03亿人,也就是未来将少1亿人的购买力。


这不得不说,都是问题。


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


过去五年的劳动力人口在下降,这在经济上的直观表现,用国家统计局总师姚景源的话来说就是——


没人生孩子导致我们国家GDP每年锐减800万。



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会造成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萎缩问题,“抢人才”的背后,当然也“抢人口”


回过头来看,独生子女这两代人,可能是过得很惨的一批。


毕竟一对夫妻要给4个老人养老,拉扯大几个孩子,很晚退休,将来还可能要帮忙带不少孙子孙女。



有人说比日本的平成一代惨多了,比韩国“放弃一代”好一点,一个“打工人”的词汇就无情地把他们全部概况了。


换句话说,人口年龄结构会制约中国接下来的发展,更别说我们还有一个“未富先老”的问题。



所以说,人口的风险是全面性的风险,措施的滞后可能是一代人的滞后和苦痛。


“人口有一个规律,当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再来解决,可能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这句话是很多学者的共识,深以为然。


人口问题很重要,而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到现在这个状态,温和的政策已经没有用了,必须用强力政策才有可能让生育率回升。


所以他得出结论:要大力鼓励生育。


所以该怎么鼓励生育?


他们在研究了中国人为什么不愿意生育后得出结论:


很多人并不是不想生,而是生育成本太高了。



然后,他们又研究了国际经济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家的数据,发现虽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出现了生育率断崖式下跌的状态。


但是北欧和法国经过了一系列举措,让他们的生育率重新回到1.8以上,没有人口断代的风险。而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生育率则长期低下,没有回升,德国甚至连续许多年人口负增长:



  • 增加女性产假。


他们把女性休假时长和生育率进行耦合,发现女性休假时长与生育率之间的相关性很弱。




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女性生育假期长了,必然会导致她们在工作中受歧视,反而会降低生育率。


原因在于延长女性休假时间与保障其就业权益存在一定矛盾。产假过长可能会让女性在职场中面临更大的歧视和排斥,提高就业门槛、降低职业升迁机会。


所以,除非能做把父亲强制陪产假制度做到特别完善,否则这一点对于提高生育率来说意义不大。


  • 保障非婚生子的权利。


美国和欧洲非婚生育占总体生育率的40%-60%,甚至比婚内生育更多。而中国非婚生育不到10%,然而和全世界所有国家一样,中国的离婚率尤其大城市的离婚率越来越高。


想解决中国的低生育率,就要先解决离婚率,而离婚率从其他国家的数据来看几乎无解。所以虽然不提倡,但也要多保障非婚生子的权利。



  • 发放经济补贴


在研究了许多OCED国家的数据后,他们发现给生孩子的家庭直接发放经济补贴是很有效的提高生育率方式。


除某些宗教国家以外,往往:

家庭福利开支占比越高的国家,生育水平越高。



数据显示,OECD国家家庭福利开支占GDP比例均在1%-4%范围,平均为2.4%,其中法国为3.7%、比重最高。


而中国GDP有110万亿,按比例来看,所以他认为中国每年至少需要投入2万亿在家庭福利开支上,才有可能提升生育率。



  • 大量兴建托幼机构


数据显示,入托率越高的国家,生育率越高。


很容易理解,父母都需要工作没空整天整天照看孩子,如果有便宜便捷的托儿所,可以让父母没有后顾之忧。


或者换句话来说,就是社会帮助家庭承担一部分抚养孩子的压力。



  • 保障男女在就业上的平等


数据显示,男女就业差距越小的国家,生育率就越高。



  • 移民


当然,生育率除了和上面这些有关,和移民率,尤其是从非洲过去的移民率也有强相关性。一般来说,非裔移民、某宗教移民越多的国家,生育率就越高。



这一点有很多数据支撑。welt.de做过一期详尽的数据统计。大概意思是德国现在的人口增长,基本都是新移民夫妻贡献的。



新移民非常能生孩子,乃至于新生儿有41%都是新移民生出来的,尤其是中东背景的新移民,家家能生五六个,甚至有些家庭只靠生孩子过活。


同时,纵使有非常多的生育补贴,纵使上面提到了一大堆鼓励生育的措施,乃至于德国每年为鼓励生育支出的钱,已经快占到总GDP的4%。但那些土生土长的德国人还是不爱生孩子,生育率一年比一年低。


所以,十五年前德国只有11%的人有移民背景,现在德国25%以上的人有移民背景。


按现在的趋势下去,未来德国也会变成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那样的移民国家。



一言以蔽之,德国的生育率主要是新移民提上去的。


这当然不只是德国的故事。


很多负生育率的欧洲国家,使出浑身解数都没把本民族人口生育率搞上去,但逐渐开放移民后,生育率突然就上去了。


现在,全世界生育率排名前十的国家,和世界最穷的十个国家,名单是高度重合的。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内部也基本也是穷人、宗教人口以及外来移民在生孩子。



所以未来世界人口组成会是怎样,其实也可以窥见一斑。


扯远了,回到国内现状。

超长产假在国内的实操层面很难实现,当今的中国也不可能大量引进移民。


所以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对中国最有用的几个鼓励生育政策就是:

“保障非婚生子的权利”、

“直接给生孩子的家庭发钱”、

“多建托儿所,社会帮助家庭承担抚养压力”

以及,“保障男女就业平等”。


他呼吁的具体措施是,给生孩子的人,一线城市每人每月发3000-5000元现金奖励。这样如果一直发到18岁,一个孩子可以得到65万-108万的现金。



这些钱哪里来?


央行直接印。


注意,任泽平说的不是一共印2万亿鼓励生育,而是每年印2万亿,十年印20万亿鼓励生育。



他认为这20万亿最后会帮助中国在十年间多生5000万名新生儿,让中国的生育率重新回到健康水平:



印这么多钱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吗?


他觉得只要专款专用就不会,不过我没读过经济学的博士课程,不太理解这里的逻辑是什么。



所以当时他被各路网友狂喷:



2


抛开两万亿的数字不谈,我们重新审视这个方案。


核心其实很简单。


无论是给他们减税也好,建托儿班帮他们养孩子也罢,又或者是简单粗暴地直接印钱发钱,其实本质都是由国家想办法,给生孩子的家庭发放补贴


国家对所有人收税,然后只给生孩子的家庭发补贴,其实这就是一种变相的“单身税”,现在问题在于,当这“单身税”达到多少钱时,会让一个本来没有生育意愿的人乖乖去生孩子。


就拿上海为例。


一个孩子三十万?

一个孩子六十万?

一个孩子一百万?


虽然网上多的是“无论如何都不生”的声音,但我们都明白那不可能是所有人的想法。在一些生育率重新回到正常值的发达国家,多的是只靠政府发的生育津贴就能活下去的家庭,不知道未来类似的情形会不会在中国出现。


比如最近,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初步拟定了深圳市育儿补贴标准:



2022年10月,长沙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决定,对合法生育、符合条件的三孩(及以上)家庭,每孩一次性补贴1万元。



在济南,本地户籍按照生育政策在今年(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月每个孩子可领取6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并且,对休假和购房方面都有侦测倾斜。



云南从今年开始,对符合政策条件的家庭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二孩补贴2000元、三孩补贴5000元。


多地政策出台,逐步形成了趋势。


包括国家也给出了明确的方向:鼓励生育要从减负着手。


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向。


首先营造出足够有安全感的环境,才能激发出生育欲望。这是自然界动物的本能,同样也是人类的本能。


想起以前在文章里聊生育成本时,高赞评论说:



言下之意自然是,补贴多少钱都不愿意生。


但如果现在这些政策继续升级,那些说着“绝对不生”的网友,会不会有一天回心转意呢?


这种回心转意,又会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为钱生孩子”、“用物质衡量生命”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作者雷斯林,他之前有个同名公众号被封了,欢迎关注他的新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为了防止读者朋友们走丢,
请大家关注我们的矩阵号“经济生活杂谈”


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 经济学人小助手 ▼


热文推荐(点击即阅)

河南红码背后的神秘人,终于藏不住了

唐山打人事件里最重要的细节,被忽略了

唐山“全国文明城市”被摘牌!影响有多大

那些被恒大害惨的人

首发预约:香港回归25周年纪念不能错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人口负增长时代即将来临,养老保险可持续性迎新挑战【宏观市场】人口负增长:影响与应对我不担心人口负增长,我只担心日子能否好起来人口负增长,把日本逼成了什么样子?咀外文嚼汉字(187)“扫帚草”、 “孔雀松”【专题】中国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全国人口负增长,这8个省份为何增了?对话陆铭:人口负增长城市,最终不会消失|CityTalk61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光靠发钱能扭转吗?拔管子的决定美国选举终于被民主党彻底改变了最能生的省也开始人口负增长了中国须下大力气应对人口负增长挑战,但莫惊慌更不要抱怨中国61年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中国首次人口负增长:为何全球都在晚婚少子化?61年来首次!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时代?人生有如德州扑克人口负增长,是教育压力带来的吗?远离高糖饮食的诱惑中国的人口负增长时代全国人口负增长,十年正增长的重庆做对了什么?人口负增长85万,这意味着什么?中国人口负增长,中国游戏业未来是否会迎来末日?2023最担心的还是发生了:中国人口负增长元年到来!历史性拐点!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了!突发利空,中移动减持!复旦放大招:中国版ChatGPT来了,名字叫"MOSS"!大利好,私募基金可投住宅!河南人口负增长人口负增长这个话题,你看到的是什么?人口专家:中国将遭遇生育主导型人口负增长,提升生育率是唯一选择迎来人口负增长时代!如何应对中国人口历史性拐点来临?61年来首次!我们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历史性拐点!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了听说人口负增长,我都憋笑了,这个伪命题早就该戳穿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了【经典重温】人口负增长:影响与应对国家统计局:去年人口负增长主要由于…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