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里来了个阿里“奋斗逼”
这事我朋友给我讲的一个故事,他在一个厅局级单位工作。最近吧,单位最近公开招聘,录取到一个32岁前阿里工作人员。也就是马云向社会输送的优秀人才,和他共事的几天也算是小刀捅屁股,开眼了。
凭心而论,小伙子绝对算优秀,双一流大学毕业,曾经在大厂负责过顶级项目,身高186,看上去长期健身,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出,他的胸前波澜起伏,让人无法一手把握。
这几天,他自己写的东西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正好有个工作专班,缺个小组长,领导觉得他挺适合,就把他派过去了。
然后,他在这个专班的表现,可以说是惊吓了所有人。
体制内的工作,都是有事件节点的。很多人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不耽搁事情就行了。当然,也有很多人在摸鱼,这在体制内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这个时候就要显示出领导的艺术,就是给想干事创业的人舞台,给他们身上的担子重一点。至于那些明显过来凑数的人,要学会放过他们,也放过自己。
这个阿里奋斗比才来这个专班上任不到一周,就开始着急了,这些人怎么可以这样啊,摸鱼的人是没有未来的。为了团队的利益,他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对这些咸鱼下手了。
他把比他他十岁的张哥叫到了会议室,语重心长的和他分享起工作的方式方法,并指出他处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此处补充一个背景信息,张哥已经四十多岁,刚刚在正科选拔中失利,权衡了一下,决定将重心转移到照顾家庭上。人来这的定位就是帮着整理下档案。然后这位奋斗逼的一番话,让张哥差点绷不住了。
“你要思考下你在团队的价值点,你的技术思考和沉淀在那里?之前团队管理太宽松了,没有任何的KPI,团队需要不停的淘汰人才能保持竞争力。”
张哥听完之后,小声说了句:“咱公务员系统没有淘汰人这一说啊,也没有什么KPI。你是说专班啊,你要是真想让我退出专班,要不我们一起去领导办公室,正好我最近不舒服,想请一周的假去医院检查下身子。”
压力这时候传递到了奋斗逼这块,他的脸色瞬间变了,可以用一句诗词来形容,那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不知道他是怎么结束这尴尬的对话,也许阿里应该也有教类似的课程吧。
这个专班吧,也没有像加班逼预想的那样,提前好多天完成任务,大家依旧是按部就班的工作,每天定时向他这个小组长汇报工作。
从张哥那块碰了不大不小的钉子,这位奋斗逼决定自己加班加点,像领导展示一下自己在阿里学到的奋斗精神。在他的努力下,工作算是完成的不错,但是吧,也就是口头表扬了一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他看上去比较失落,要知道,在阿里这个地方,要是这种情况,可真的就拿出真金白银,或者升职加薪了。但是体制,这一切好像就是你应该做的日常工作。
众所周知,我本科学的是跨文化交际,其实这种事情在英文里有个专业的名词culture shock,当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新的文化所带给他的冲击,从而产生一种迷失、疑惑、排挤甚至恐惧的感觉。
因为强KPI的考核下,让每个人都有危机感。到了外边,他也会又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就是一旦不加班,老板会认为他没努力,所以他始终保持高度精神的紧张状态。
当然,如果奋斗逼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钱和地位,那其实也不算太差。悲哀的是,大部分奋斗逼没有成为马云,反而丢了健康和生活,还乐此不疲。
体制内号称铁饭碗,只要不违反党纪国法,基本上没人可以开除你。在这个背景下,大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
有些人可能觉得事业重要,加班加点希望引起领导的重视;有些人觉得家庭重要,下了班提包就走,辅导孩子功课;有些人觉得身体重要,天天泡在健身房,胸一天比一天大,腿一天比一天粗。
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这里工作,干多干少钱大差不差,普通人最多做到最高的岗位也就是中层。很多时候,当中层的最大的动力,还是一声科长带来的职业荣誉感。
当然,很多职业或多或少有一些灰色收入,我不否认,但你得胆子得大,还要有本事承担纪委查出来后果。在这种背景下,工作干的及其优秀反而没有必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才是最优解。
后来的故事吧,我只能说,不愧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思维转换能力就是快。由于工作能力过于突出,也被提拔成副科。
他的重点就是给想干事创业的人更多的舞台,多多甜言蜜语,多多小恩小惠,底下的人每次干活像拼了命一样。剩下没有世俗欲望的人,他就像迪士尼歌里唱的那样 Let go,let go。
毕竟有位伟人曾经说过:所谓革命,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朋友搞得多多的。很快,他在体制内如鱼得水,到达了自己想要到达的位置。
体制内来了一个阿里奋斗逼是一种什么体验?听完我朋友的描述,我不是讨厌他们,而是同情他们。感觉他们像是传销组织洗脑了一样,没事也要找事,手头没点事做就好像极度没有安全感,甚至觉得羞耻。我虽然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就好像是被别人威胁和否定无数次之后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还好这位脑子转的够快,后来痊愈了。如果我跟他共事,他一直这个状态,我所能做的就是保护自己远离这个大傻子。
来源 | 吐槽力量回收站(ID:RoastPowerSta)
作者 | 这题我会1986;编辑 | 时刻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