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长跑亚军!6000亿券商资管发声
中国基金报记者 莫琳
近日,海通证券公布了最新的《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业绩排行榜》。
根据上述榜单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0日,中银证券资管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最近五年收益率为123.61%,在全市场109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2。
从最近三年及最近两年来看,中银证券资管同样以68.10%和13.40%的收益率分别排名19/135和8/148,其权益类公募基金产品的长期、中期、短期业绩均表现不俗。
除了权益类产品,中银证券资管的纯债类公募基金产品投资业绩也表现亮眼,近五年收益率为22.07%,近三年收益率为10.12%,近两年收益率为6.93%。总体而言,权益投资的崛起在中银证券资管的传统强项——固收投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活力,实现了权益+固收的双轮驱动。
那么,中银证券作为券商资管,如何在公募基金权益投资领域实现突围,中国基金报记者就此专访中银证券执委会成员、资管总监赵青伟,解析中银证券投资业绩背后的逻辑。
以下是其部分观点,记者提炼出来以飨读者:
保守是在专业判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追求稳健而采取的“懒惰”方式,激进是在情绪控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追求短期收益而做出的“非理性”行为,而投资中最不能丢失的就是专业和理性。
过去的资产管理机构是一招鲜吃遍天,未来的资产管理机构一定需要在投资、销售、产品、运营、科技等各方面均具备较强的单项能力以及将其整合的综合能力。
在去年,缺乏增量资金是制约股市的最大因素,而随着居民收入增速重新恢复增长,全社会风险偏好有望回升,刺激新增资金进场,成为推动A股估值回升最主要的动力。
中国基金报:根据海通证券公布的最新公募基金管理人业绩和排名情况看,中银证券权益类公募基金近5年收益全市场排名第二,取得了非常好的长期业绩。权益类公募基金中,大多数人都把目光放在了基金公司的各类产品,中银资管能取得这样优秀的长期业绩,你认为中银在策略、投研、产品的研发等各方面做对了什么?
赵青伟:早在2015年,中银证券成为首批拿到公募基金牌照的证券公司之一。在保持资产管理规模始终位列行业第一梯队之外,中银证券非常重视公募基金业务发展,与其它基金公司相比,中银证券具有“银行系”+“券商系”的双重优势。
同时我认为,公司股东稳定,公司治理完善,这些都是公募基金业务能够取得长期优秀业绩,为持有人贡献回报的重要条件。
在中银证券看来,长期、出色的投资业绩一定来源于公司核心的投资理念和文化观念。中银证券资管业务始终以“为客户提供可持续的长期回报”为目标。在投研上,秉持“独立研究、价值投资”的基本面投研理念,同时持续推进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建设;在投资上,强调独立思考、深度研究;在策略上,坚持“稳健而不保守、积极而不激进”。
此外,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中银证券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打造出可持续的价值投资实力。人才是资管业务的核心,中银证券致力于打造人才发展的平台,目前已经形成投研人才梯队建设体系,并且尤其重视自培体系,制定了清晰的研究员、基金经理成长路径。在岗位设置上,根据投研需要设置细分类别,形成各类岗位科学成熟的研究框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科学的体系为投研人才提供“十八般武艺”;在具体运作上,建立了导师制、老带新的模式,传承价值投资理念,在喧嚣浮躁的资本市场上保持本心,修炼内力,形成不浮躁、耐心细致做研究的文化氛围。
同时在考核激励上,坚持市场化导向,给予专业人员创造的专业价值给与给予充分的认同和支持。
中国基金报:去年,权益市场整体收益不佳,中银资管的权益类公募产品虽然整体跑赢三大指数,部分产品取得难得的正收益,但是仍然大部分产品都是负收益,你如何看待去年的成绩?
赵青伟:2022年的市场对投资管理人是巨大的考验,但越是在复杂的环境下,越是要坚守投资的初心,坚持最基本的投资原则,所以我们坚持“独立研究、价值投资”理念,寻求足够安全边际,在实践中贯彻“稳健而不保守、积极而不激进”的风格策略。
公募基金产品越来越强调风险收益特征明晰,但在投资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发挥资产管理人的专业价值,在风险和收益中寻找平衡。在我们看来,保守是在专业判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追求稳健而采取的“懒惰”方式,激进是在情绪控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追求短期收益而做出的“非理性”行为,而投资中最不能丢失的就是专业和理性,因此,我们倡导“稳健而不保守、积极而不激进”,这是投资管理过程中始终追求的。
同时,相比于去年的业绩,我们更关注产品长期的业绩,以及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出色的近五年长期业绩是我们一贯坚持基本面价值投资的体现,也激励我们围绕“可持续的长期回报”去打造一个不断进化的投研体系平台,以及持续输出优秀投研梯队的人才发展平台。
中国基金报:你认为公司能够穿越牛熊的优势有哪些?还有哪些不足?
赵青伟:中银证券已初步完成团队化、一体化、平台化的投研体系构建,逐步搭建了中银证券资管投研体系平台,通过平台运行培养的部分基金经理已经脱颖而出,辅以引进的外部优秀人才,形成了良性循环。
目前公司有17名基金经理,16名投资经理,还有分资产的研究团队,如股票、债券、产品研究人员以及交易人员,投研人员占比超过50%。后续还要通过“连横合纵”的模式,持续不断优化和进化投研体系,打造“一个平台”,以适应资管新时代对优秀管理人的要求。
什么是“连横合纵”呢?“连横”强调团队力。每位投研人员都有双重角色,分别为岗位角色和价值角色,岗位角色是其所在部门的岗位工作,而更重要的是价值角色,是其所在研究工作小组中承担的价值创造工作。公司会根据不同投资标的和研究领域的属性成立不同的研究小组,通过研究小组工作机制,发挥每位投研人员所长,促进投研人员之间的碰撞、共享、启发,扩展团队投研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为公司整体投研创造价值。
“合纵”强调一体化。一方面投资引领研究工作,基金经理不仅需要做好产品管理工作,其自身就是某一领域的研究专家,需要带领研究团队形成公司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能力,提升研究向成果的转化效能。另一方面用研究全力辅助投资,各个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供基金经理不断深挖思考,在基金经理自身核心能力圈的基础上持续拓展能力边界。因此,只有在一体化的投研模式下,才能提高投研效率,人尽其才,把个人的能力转化为公司平台的能力,同时平台的能力也能持续带动个人的提升。
在未来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中,平台如地基,好的平台一定能够持续培养优秀的投研人员,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资管行业迈向第三阶段
中国基金报:除了业绩之外,中银证券的资管规模在券商资管中也一直名列前茅,在去年二季度之后,超越中金公司排名第二。资管新规以来,券商资管整体的规模都在压降的趋势下,贵司未来如何保持自己优势?
赵青伟:中银证券资产管理业务一直立足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在此基础上围绕客户不断打磨资产管理的核心能力。资产管理行业过去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渠道为王,第二阶段是业绩为王,目前正逐渐向第三阶段的综合管理能力为王的时代迈进。
过去的资产管理机构是一招鲜吃遍天,未来的资产管理机构一定需要在投资、销售、产品、运营、科技等各方面均具备较强的单项能力以及将其整合的综合能力。
目前,中银证券资管业务已经具备包含公募、私募和投行化资管的“全方位”产品线,同时,从固定收益型产品,逐步向固收+、权益、量化以及资产配置类的FOF产品逐渐延伸,为客户提供资产属性明晰明细的工具型产品,也为客户提供风险收益特征明晰的解决方案型产品。
同时,稳健经营理念是资管业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公司严守合规底线的理念,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用量化方法和科技手段分级设定、监控风险指标,为资产管理业务的长期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基金报:你如何看待2023年的权益市场,对普通投资者的投资有什么建议?
赵青伟:就2023年而言,A股走势有望好于2022年,出现全年上涨的行情概率较大。一方面上市公司盈利增长自去年4季度开始逐季修复,将提供更强劲的基本面支撑;另一方面,随着海外通胀压力缓解,全球利率中枢可能见顶回落,为A股估值修复提供了空间。在去年,缺乏增量资金是制约股市的最大因素,而随着居民收入增速重新恢复增长,全社会风险偏好有望回升,刺激新增资金进场,成为推动A股估值回升最主要的动力。
资本市场永远是机遇与风险并存,投资者应该选择和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产品,清晰各类产品的风险收益属性,然后耐心持有,就像《聪明的投资者》告诉大家的一样,“千万不要因为股价上涨而购买,或者因为股价下跌而抛售”,只有这样才不会犯下太大的错误。目前市场整体估值水平仍然较低,投资者应该更加理智地做出决策。
中国基金报:最后,请简单谈谈中银证券未来公募基金业务的发展方向?
赵青伟:“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公募基金业务的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为成为“受人尊敬、让人信服”的管理机构,就必须努力做“难而正确”的事,夯实“本手”方能用好“妙手”,固本强基才是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核心。
中银证券将持续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坚持价值投资,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姿态炼就投研实力,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目标打造发展平台,通过公司和中银集团打造的人才发展平台,为投研输送可持续的人才发展梯队,为优秀的长期业绩提供重要支撑。
编辑:舰长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