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给文明的未来修一条轨道
那年达叔还没走,主角还很小,我们看着蝼蚁一样的车队穿过上海的冰崖,惊叹于巨大魔都竟被冰封。
现实很快见证科幻的前瞻。疫情冰封了世界,改写了历史,左右了无数人命运走向。
三年后,世界渡劫归来,重振精神的我们,在影院等来了《流浪地球2》,一切故事的起点。
这是一部超越前作的科幻史诗,故事中尽是现实的影子。银幕前,每一个亲历命运跌宕的人都感同身受。
电影故事始于2044年,太阳将发生氦闪爆炸,吞没太阳系,人类文明寻觅着延续的答案。
那个忙碌自救的地球上,无人机结队逡巡,机器人飞奔工地,量子计算机高速演算世界,空间站与地面连有太空电梯,太空舱可沿索轨直升星海。
这个未来并无疏离感,所有的科技都从当下推演而出。
现实中,大疆无人机已风靡欧美,工业机器人也早入驻东莞,量子计算机雏形用200秒完成传统超级计算机25亿年演算,而第一台原型机已在冷冻液中诞生。
太空电梯虽然尚存纸面,但空间站已迭代数番。除夕夜,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上俯瞰着万家灯火。
不仅仅是科技,那个未来的危机,同样有着现实的内核。
电影中的太阳危机尚有380年,现实中的气候危机已不足百年。太阳氦闪仅是幻想,但全球气候异变近在眼前。
世界气象组织称气候异常已持续9年,极热之夏和极寒之冬正交替轮转。就在这个冬天,暴风雪袭卷美国,尼亚加拉瀑布冻成叹息之墙。在中国,漠河最低气温已达零下53度。
世界气象组织称,极端事件已成新常态,被改变的大气环境,正将地球推向未知的领域。
除却相似的自然灾难,还有相同的科技拷问。
电影中,人类分裂为星球远征和数字永生两派。面对末世,有人相信,数字磁盘足以存放所有人类的灵魂。
现实中,这同样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抉择。
扎克伯格倾力打造VR元宇宙,马斯克实验室已为猴子装上大脑芯片,马斯克本人支持记忆上传,“这将是不同的永生方式”。
而同样有科学家担忧,元宇宙如蜜罐,沉溺虚幻世界的人类,丢失了生命的神圣,也再无法远征星海。
一脉相承的科技,内核相同的危机,而更让我们熟悉的是危机之下,人类的应对。
太阳将燃,但人类并未团结。相反,国度之间的隔阂,派系之间的对立,危难前的指责,恐袭时的荒蛮,世界跌撞且摇摆。
李雪健饰演的周喆直,在轮椅上悲凉地说:人类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统,都用在了自我毁灭上。
现实中,这三年,人类同样经历了全球化的瓦解,经历了国度之间的封锁、误解和偏见,经历了大疫情之后的艰难重启,同样在寻找当下和未来的答案。
电影最后,遍布亚洲和美洲的数千台行星发动机,喷出冲天蓝光,地球震颤,缓缓启程。
蓝光扫过银幕上仰望的人群,也扫过银幕前的我们。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即将远征的人。
这是科幻。这是现实。
二
“伏笔藏在24年前,科幻就是站在现实,求索未来。”
流浪地球对于现实的思虑,可以追溯到24年前,青城山上。
那年夏天,《科幻世界》在青城山开笔会,会上多了一位穿短袖POLO衫的新人,名叫刘慈欣,随身带着作品《流浪地球》。
多年后,刘慈欣对那场笔会满是怀念:
有许多高大的柱子围绕着我们,柱子上有繁星般的点点灯光,使人如同置身外星世界。
打印在淡蓝纸上的《流浪地球》,在笔会上传看,作家王晋康看得意犹未尽,“这个构想应该写三十万字才够”。
这其实是个差点流产的故事。参加笔会前,刘慈欣因公出差,人生第一次坐飞机。
飞机上,他从万米高空俯视,一点都察觉不出地球的曲率,地表是一望无际的水平面,“用发动机推动这样的世界,简直是痴人说梦”。
然而回去后,他还是坚持将小说写完。实现难度不重要,寻找未来的答案更重要。
他说,科幻作家都是站在现实,求索未来的人。
《流浪地球》故事创作那年,世界正处微妙节点。
柏林墙倒塌的烟尘已烟消云散,全球化新秩序正构建重连,科技树上,互联网如太阳氦闪般即将爆炸,几乎所有行业都要迎来革命。
1999年,地球原地不动,但新世纪正在换轨。
巨变前夜,人类如《流浪地球》故事一样,陷入灾难和科技双重纠结,急需答案。
愚蒙的人们,惶恐诺丹查马斯大预言,迷信九星连珠,担忧夜空的恐怖十字架。
陷入科技狂热的人,则夸大当时的计算机威力,相信千年虫危机会摧毁世界。
末世思潮下,刘慈欣写完《流浪地球》。故事眺望遥远未来,但映射着真实的人间。
许多和刘慈欣一样眺望未来的作家,引领新世纪初的科幻浪潮。他们的作品,多用未来视角,寻找现实答案。
星河《潮啸如枪》讲气候异常后毁灭文明的特大洪水,郝景芳《北京折叠》讲阶层固化后大都市的严苛生活。
夏笳2011年写下《热岛》,讲述城市极端天气,一年后,北京遭遇721暴雨。
更有名的是韩松,1999年,他便在科幻小说中幻想世贸中心被袭,此后又预言金融危机。
十年前,他在科幻小说《医院》中写道:
“不光我们城市成为医院,整个世界都成为医院。如果有一天我们不管在做什么,都被当作病人看待,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多年后,韩松在科幻大会上说,人类其实是通过科幻,寻找前路的答案。洞察未来才能掌控现在。
对未来的提问,早在世纪之交便已开始。
1999年夏天,全国高考作文题叫《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一位山东济宁少年,在作文纸上写下科幻故事,差两分满分。他是资深科幻迷。
他叫郭帆,后来执导了两部《流浪地球》。
三
“给迷失的世界一条轨道,电影内外,我们都该出发了。”
科幻眺望未来后,会以自己的方式给出答案。
面对文明延续的危机,电影《流浪地球2》给出三重答案,回答未来,也回答当下。
电影的开篇,所有元素都由科学符号构成,如流沙般聚散。世界到了尽头,最后依仗还是科学。
这是科幻作家不变的信仰。刘慈欣说,科幻的根基是科学,无论幻想的末世如何凶险,科学总会完成救赎。
和他同龄的科幻作家、科普作家、科学工作者,大多在少年时亲历过“科学的春天”。
飞天的嫦娥、巡游的天宫、贵州山谷中巨大的天眼、九十年代科幻热潮、扬名世界的三体,都源自那次时代吐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改变了中国,带来漫长的繁荣。
电影中,最终决定世界命运的是科学家。哪怕末日如飞火流星般来袭,地球也能沿科学计算的轨道逃离。
科学的轨道之下,第二重答案是人性的守望。
那守望是生死偎依的爱人,是虚实相念的父女,是慷慨赴死的老兵,是那张编号H1-56的黑白照片。
最后时刻的发布会上,李雪健向世界政要展示了这张老照片。
照片上是一万五千年前,一张原始人的腿骨。它曾骨折,但又愈合。这意味着那名受伤的原始人,不再是孤独的个体,有人照料,有人守护。
李雪健缓缓说道:团结,延续着人类文明的火种。
电影最后高潮到来前,吴京饰演的男主角,带着患病的妻子,飞越寂寥的苍穹,回到即将冰封的上海。
废弃的房间,残破的窗棂,窗外是一片坍塌楼宇和灰暗的夜,然而,男主角鼓励妻子不要放弃希望。
那是贯穿了两部《流浪地球》的台词,脱胎自原著:
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你只需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这是《流浪地球2》给出的第三重答案。
脱轨的乱世,如迷失的列车,但可用科学确定轨道,用团结稳定车厢,用希望做动力之源。
《流浪地球2》以此回答文明如何延续。答案贯穿二千五百年,一百代人。
这也是电影给当下的答案。走出影院的人们憧憬春天,除夕碰杯的人们展望新年,联合国秘书长在新年演讲中说:愿今年世界能恢复平静。
太多的计划等待展开,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故事,让内心充满力量。
银幕上,地球吞吐着蓝焰出发了,前路有巨大的木星,太阳的爆闪,以及无数未知的劫。
影院之外,北方正在落雪。我们要击退眼前的疫情,恢复受损的世界,远方还有人工智能、气候危机等多重挑战。
地球已有新轨,世事已无常态,但所幸,我们已有答案。
我将赤足踏入长夜,从容宁静。
摩登时刻:
披荆远行,同寻宁日
「后台回复」
贵州天眼 | 科幻浪潮 | 纸筒望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