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布林肯演讲,体现美对华政策战术调整
【侠客岛按】
近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表最新对华政策演讲。演讲中,布林肯称,中国对国际秩序构成“最严峻长期挑战”,并强调美国决心避免与中国发生“新冷战”。
如何看待布林肯这次演讲?我们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贾庆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刁大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等多位专家进行了探讨。
(图源:网络)
1、侠客岛:布林肯在演讲中将中国定位为“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且有经济、外交、军事、技术力量付诸实践的国家”,并表示美国将会投资自己、团结盟友、与中国竞争。怎么看这一最新表态背后的战略意图?
刁大明:布林肯有关“定位”的说法,延续自2021年3月拜登政府发布的《过渡时期国家安全战略指南》。美方认为,相较于俄乌冲突,中国是更重要的战略方向,需重申战略主次顺序。美国对华政策是在“竞争、合作、对抗”三分法上做文章,“投资、结盟、竞争”则对三分法里的“竞争”做了拓展。美方所谓的“竞争”,不是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基础上的良性竞争,说白了是“只许美国赢”的恶意比拼。
贾庆国:中国并不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但确实希望国际秩序变得更好,也有了更多能力推动实现这一愿景。美国夸大了中国“改变国际秩序”的意图和实力。事实上,美国最应该重视和“投资”的,是怎么解决其本国存在的问题,如毒品泛滥、种族关系紧张、枪支暴力频发等。
所谓“结盟”,是美国一贯做法。二战结束后,美国要通过维护国际秩序来维护自身利益。但维护国际秩序成本高昂,美国就用结盟等方式,让别国与美国分摊成本。这次美国强调“结盟”,目的是减少与中国竞争的成本,增加胜算概率。美国强调对华关系在于“竞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国内政治和两国的负面互动决定的。
苏晓晖:应该说,美国最新对华政策表述是一种战术调整,而非战略调整。中国依然被美方视为首要威胁。本次演讲透露一种更阴险的设计,即称中国“对国际秩序产生影响”,潜台词就是,把中国和西方世界乃至国际社会对立起来。“投资、结盟、竞争”是对三分法的调整,表面看“攻击性”不强,但挑衅仍在。尤其是美国近期在亚太地区的一系列“战略攻势”没达到预期目标,调整战术是为更好实施美国对华战略。
2、侠客岛:布林肯演讲中强调不寻求冲突或“新冷战”,同时却又认定中国对国际秩序构成“最严峻长期挑战”,并对中国部分政策主张进行了恶毒攻击。这种“矛盾性”的诱因何在?
贾庆国:前面说到,中国不挑战现行的国际秩序,只谋求改良和完善秩序。很长时间以来,美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国,干涉别国内政,动不动在国际组织上搞“退群”或威胁,不断另起炉灶搞排他性小圈子、“俱乐部”,这才是真正对国际秩序构成严重挑战。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美国指责中国“破坏现有国际秩序”,简直太讽刺了。
刁大明:美方这些说法都是在试图塑造一种氛围,即美国站在国际秩序道德制高点,号称美国不寻求“新冷战”,但同时把中国描述为“肇事者”,把自己扮作“受害者”,来达到进一步围堵中国的目的。美方既想通过拉拢盟友追求霸权私利,又不想承担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道义责任,反映出美国目前国力有限和执意维持霸权之间的矛盾。相较于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的演讲,布林肯本次演讲的欺骗性、表演性更强。
苏晓晖:通过这次演讲,美国政策的虚伪性一览无余。之前美方提“四不一无意”,现在却不断偷换概念。所谓中国对国际秩序构成挑战、美国要改变中国战略环境等说法,无非是让美国可以继续“模糊”——既不推翻先前表态,又保留对华打压空间。
2021年10月26日,布林肯发声明称“支持台湾参与联合国系统”。图源:美国国务院网站
3、侠客岛:在台海问题上,本次演讲强调美“对台政策不变”,但美方明里暗里虚化、掏空一中原则,包括拜登亚洲之行中的所谓“口误”。如何看待本届美国政府在台海问题上的这些“战略模糊”?
刁大明:“战略模糊”本意是在保持一定威慑情况下,对某些议题留有战略区间,不因极端立场而使某些议题出现不可控的冲突。就台海问题而言,越来越多美国政客作出了负面表态,战略日趋清晰,我们不应再把“战略模糊”作为判断美方对台立场的出发点。
苏晓晖:无论是拜登“口误”“失言”,还是美国务院网站修改美台关系事实清单,美方想要的效果已实现,此时假模假式澄清美对台政策不变,并不费太多力气。眼下,美方认为还不到搞“战略清晰”之时,所以要在稳住中方、避免失控的前提下,把“台湾牌”打到极致。但我们要看清,一中原则是中美建交基础,现在美方推翻共识、掏空一中原则,是非常危险的。
美国今年在台海等问题上动作不断,似乎认为中国有重大政治议程,会为了维护稳定环境“忍让”甚至“咽下苦果”。中国将以实际行动向美方说明,在任何时候,任何人若触及中国核心利益,中国都会坚决捍卫。中国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外界的打压围堵也会不攻自破。
4、侠客岛:布林肯提到,美国对内要加大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技术领域的投资,把供应链留在本国;对外提出“印太经济框架”,旨在经济领域强化“对华包围圈”。美国的这些策略用意是什么?
“印太经济框架”启动仪式现场(图源:日媒)
贾庆国:“把供应链留在美国”,只是说说而已,很难做到,美国企业不会答应,其他国家也会反对。而且,这样做给美国经济带来的伤害远大于好处,既会削弱美国在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也损害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美国这么说的真实意图,其实是“把供应链放在中国之外”。
至于“印太经济框架”,似乎是一个能改变地区经济格局的大动作,但实际意义没那么大。拜登政府的本意是重返“跨太平洋伙伴经济关系协定”(TPP)的后续版——“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但他在国内得不到足够支持,只能搞这样一个没有多少约束力的框架。虽有一些国家表态愿意加入“印太经济框架”,但这些国家是否真的认为可从中获益?还是对美国做做姿态而已?反正没什么代价。
刁大明:加强技术领域投资,说明美国已充分认识到高科技领域是中美未来竞争的关键。“印太经济框架”虽有意孤立中国,但本身问题重重,很难落定。中国继续按自己的议程,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做细做深做实,就能击破美国“外部归因”的套路。
苏晓晖:“印太经济框架”追求在产业链及高科技领域对华搞排他性设计,定规矩、筑高墙,下一阶段可能进一步推进,让框架内国家无法参与涉及中国企业和技术的项目工程,对此我们必须警惕。
采写/点苍、云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