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拼了老命让儿子上了个985,结果到了大学他天天躺床上玩游戏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慧娟朗读音频
音乐:Ólafur Arnalds-Saudade (When We Are Born)
歌曲:Lilidelacrows-Sunset Miami
作者|梅拾樱
来源|梅拾樱
ID|Meishiying666
我最近看见一位作家的文章,说儿子考上武汉大学,本是家里皆大欢喜的好事,孩子妈却为此闷闷不乐。
到底为什么呢?因为妈妈的计划是全力帮助儿子考上北大清华,结果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爸爸说,这些年,妈妈的付出可歌可泣,感天动地,头发白了大半,可在儿子的内心深处,从来就没把北清当作自己坚定的目标,他认为那是学霸们的事。尽管在妈妈的拼死努力之下,他已跻身于学霸之列,可他依然没多少学习主动力。
这让我想起,曾有个类似教育模式的家长留言:
当然,并不是所有这样教育模式出来的孩子都是这个结局,但不得不说,很多孩子最后都会走这条路,这是为什么呢?
介入太深,直接破坏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基础
我们先来说说那个考上武汉大学的孩子。
从这孩子上初中起他妈妈就精密布局了儿子考进清北的发展路径。
数理化,她从儿子初中就开始重学了,英语一直没放下。
等儿子上了高中,妈妈为了能游刃有余地辅导学理科的儿子,更是每天争分夺秒,硬逼着自己学习高中艰涩的数理化知识。
妈妈把全国几乎能买到的数理化资料全部买回来。
买回来也不是给儿子做的,是给自己做的,然后归纳、对比、总结,把最具代表性的题型和题目挑出来,再讲给儿子,让儿子做最精的习题。
儿子做完题,妈妈再弄懂弄通错题,然后抽时间给儿子讲解,再把错题整理归类,打印出来,隔几天或一周,让儿子重做,如此反复训练。
这期间,无论给儿子讲什么类型的题,妈妈都毫无滞碍,且旁征博引,举一反三。
说实话,我很佩服这位妈妈的用力和用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耐劳,特别能奉献,也特别有理想!
但我佩服是这个妈妈做的这一切我自己根本做不到,并不是我很认同这种做法。
为什么不认同呢?
因为我觉得妈妈对孩子的学习介入太深,孩子本身的学习内驱力没有发展起来,这不利于孩子的终身成长。
半年前,丈夫告诉我,他同学的儿子从南开大学肄业,父母要儿子到他公司实习三个月。
时间刚刚过去了一个月,孩子爸爸就受不了了。小伙子除了玩游戏来劲,什么都没兴趣,不愿意干活,不愿意工作,你说什么他都无所谓。
聊到儿子,孩子爸爸无比痛心,说这么多年他们夫妻在儿子身上花费了几乎所有的精力,尤其是妈妈,一直全职在家管控儿子,从生活到学习,事无巨细,连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看着儿子。
本来想到终于考上名牌大学可以马放南山了,结果中学时被看得很死的儿子上大学后完全沉溺游戏,对学习和生活一点儿热情都没有。
我真是有点儿惋惜,到底谁在学习?学习是父母的事还是孩子的事?你替他规划、归纳、学习、思考,什么事都越俎代庖了,孩子还用思考他怎样才能学习更有效率、如何提高成绩吗?
打一个比喻,我们种下一棵树,用好几根木棍支撑,固定得很牢固,如果它的根部从土壤里吸收营养的力量薄弱,不能长出新的根系,外面的木棍再多有什么用?
有家长不断告诉我说,不敢放手呀老师,管这么紧还不行呢,不管更不行了啊!
是的,家庭教育自觉能力欠缺,总是陷入一放就滥、一管就僵的死循环。
其实道理无需多讲,只说一点,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如果有人在旁边时时管控你,件件替你操心,不转眼珠盯着你,你还愿意主动把这事当作自己的事,想把它做漂亮吗?
别说学习,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内驱力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自主——自由自主的空间,自在的精神。
剥夺了这个,就算孩子成绩再好也是一时的,他不会产生多少学习动力。内驱力产生的底层逻辑是人的自主性,奴隶不可能有精益求精的内驱力。
我认为,孩子拒绝学习,不一定是他对学习没兴趣,很可能是自己对丧失学习自主感的潜在报复。
我曾经和颜悦色地对儿子说:
“儿子,学习考试是自己的事,如果对学习知识实在没兴趣也不要紧,妈妈替你请假,咱们在家里玩自己的,玩到16岁,家里可就什么都不管了。
只能自己出去打工挣钱养活自己,当个保安,送个快递,都不需要很高的学历,都可以挣钱养活自己,只要自食其力,你都是妈妈的骄傲。”
近两年,我想得非常透彻,就是我只负责把浅显的道理跟你讲清楚,学不学习在你,你有刻苦学习的权利,也有不学的权利。反正我的界限很明确,哪怕考上一个好学校,大学毕业一定不管了,是坚决不管的。不过,无论干啥,妈妈的爱是不变的。
我和丈夫学历不低,也都是奉行终身成长、特别能学的学霸,但不替孩子操心如何学习的事,不过操心也只是提个建议。孩子倒是什么事都自己安排,现在儿子上不上辅导班都是自己找,自己决定上不上。
解决之道:孩子与父母之间应该是两条平行线
父母能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对新事物保持热情,孩子就喜欢探索新环境。
我们这辈子活出了自己,活得朝气蓬勃,淋漓尽致,我们热爱当下的一切,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就算孩子不那么出类拔萃,那也是他自己的能力、造化,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们没有义务和责任让孩子必须出类拔萃。
再说,自己活充分了,父母作为孩子的同行者,相互影响,相互映照,他也不可能活得太差。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果我们习惯介入孩子,习惯替他们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不会启用观察 —— 感受 —— 思考 —— 创造这样的逻辑。
“如果我不用费心费脑,父母可以帮我解决一切,那我为什么要主动解决问题呢?”
早几年,我看到儿子虚度时间,看到他学习方法不当,总是忍不住去纠正,我发现他并不买账,说妈妈你不用管我,我自己心里有数。于是我渐渐撒手,克制自己的管教欲望,专心做我自己的事。
比如,他说:“妈妈我今晚看球啊,我要把手机调到凌晨三点。”我如果不允许,再讲一通半夜看球的坏处,他除了生气,还是要想方设法地偷偷起来看球。
我干脆高高兴兴地答应他,帮他完成这个心愿。第二天他放学回来告诉我:“妈妈我今儿一天都没精神,唉!我以后再不熬夜看球了,太痛苦了。”
再比如,我带他到欧洲旅游,他很多时间都在看手机,我没有管他,管他少不了母子冲突,还影响别人。旅游回来,有一天他郑重其事地告诉我,“妈妈我以后出去玩一定少看手机,发现这次去欧洲我错过了很多东西。”
孩子有自己的心,有自己的灵魂,如何度过自己的时间,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自由才会产生觉察,度过一天就有一天的感受,有感受才有切实的成长。
如果父母能为自己多考虑考虑,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匀出一些精力发展自己,与孩子平行而不过度介入,这样的关系不但稳定,孩子自己反而会生长出自驱力,努力奔跑起来。
未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未来,将不再需要单一的技能型人才,
而是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
极强逻辑思考力和高感知力的复合型人才。
未来,将属于终于学习者!
而阅读必定和终身学习形影不离。
假期余额不足
来【28天为爱有声阅读活动】
帮你培养一个爱上阅读的孩子
坚持28天有声阅读并打卡
即可获得全额奖学金,奖学金=报名费用
活动相当于免费
立刻扫码加入,开启阅读吧↓
梅拾璎:北京大学法律硕士,曾任大学教师,现为纸媒教育专栏作者。专注于家庭教育的深度研究,主攻儿童发展心理学,是自然主义教育探索者和践行者。已出版畅销书《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慧娟,宝妈一枚,喜欢给孩子讲故事。学习尹建莉老师育儿理念,努力成为更好的父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