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往大城市跑:正确且合理
01
当今中国的人口流动方向有三,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从小城市到大城市。
首先要认可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如果它不是规律的话,我们就会认为可以用行政的手段去改变它。但是事实是,好像改变了半天也改变不了,所以这现象的背后是一定有道理可讲的。
用图说话是最直观的。
全国货车及客车行程轨迹图
(交大“城市酷想家”×评驾科技 李杰伟、郑怡林、陆铭)
从这样一张中国城市间车流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国目前的城市群“扛把子”,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
当然,成渝跟另外三个城市群比,扛的重量级还是有差距的。我们把它称之为中国经济的第四级,沿海的三大城市群的量级是远远超过成渝地区的。
图左是货车车流,图右是客车车流。从图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来,以资源型城市为主的京津地区“货”流动大。而从代表人的经济活动的客车车流来看,长三角明显“人”流动大。
长三角,长三角,没有长江,它只能算个三角。那长江对于我国到底有多重要呢,往远了讲,这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往近了讲,一个长江经济带占去了全国GDP的40%。
长三角的面积约等于整个日本的面积,而长三角的常住人口约等于日本人口的两倍。GDP总量上,长三角与日本已非常接近,
这里我们遗忘了同样蓄势待发的珠三角,如果广东的人均GDP也达到日本的水平的话,那就是:长三角+珠三角=3日本
这并不仅仅是大胆假设,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只要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慢下来,这样慢慢追赶,长三角加珠三角等于三个日本的时代早晚都会到来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这个未来做好思想规划和政策准备。
几个简单的等式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城市群外围其他城市的重要作用,每一个城市群内部都是中心城市的车流的线在往外发散的状态,中心城市的作用非常大。
02
亚太城市带是指日本东京-韩国首尔-中国东南沿海-东南亚-新加坡,而上海正好在这中间点上。
国内占了40%的GDP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叠加“亚太城市带的中间位置”buff,成就了上海“天选之子”的优势地位。
这个极优势的地理位置也会带来两个结果:
1. 亚太公司的总部一定会落户在上海。
2. 虹桥枢纽成为“宇宙中心”。
等到两个城市群的GDP达到日本的水平,加上周边的日本、东南亚、新加坡等等,虹桥枢纽将是全世界经济体量最大的一个区域。
03
这些国际视角的大格局专家懂、政府懂、学者懂,但老百姓未必懂,老百姓也懒得懂这些。但老百姓知道一点——哪里能挣到钱。
“人往高处走”,自古如此。
这个“高”放到现在去解释,可以概括为三点:收入 & 就业 & 生活质量
今天的中国人均GDP刚过1万美元,人均GDP过1万美元会给国家经济带来什么变化。主要有两点:
1.消费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渐上升。
2.在消费内部的结构里(普通制造品-耐用消费品-服务消费),服务消费占比迅速上升。
有人可能会质疑,作为一个不美容不捏脚的“打工人”来说,ta的钱依然花在了吃穿住行上面,服务消费从何体现?
答:虽然表面上是在吃穿用,但实际上它的附加值都是来自于服务,比如说到餐馆搓一顿,实际上享受的是服务,而穿“我的新衣”穿的是设计,享受的依然是服务。
服务业的特点是需要人和人之间见面,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它是不可以运输和储藏的。所以到了服务业发展阶段之后,从发展服务业的优势来说:
城市 >农村
大城市 >小城市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外卖是老百姓生活比较有体验的一个服务行业,那么看外卖小哥到哪个城市去送外卖,就知道人口流向了哪里。
04
那么人到底在往哪里走呢?我们可以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得出的每一个城市的人口增量中看出人口流动的方向。
全国第六次到第七次人口普查在空间上的变化(李杰伟等)
从第六次到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空间变化看,城市层面约有40%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其中一半是中心城区正增长、外围负增长,另一半是中心城区和外围同时负增长,后者是真正的人口收缩地区。另外,就是每一个大的区域板块内部都分化出人口流入地区和流出地区,如长三角内的上海周边及浙江沿海、安徽皖江都市带等地区是人口增长地区,而苏北、皖北和皖南则主要是人口负增长地区。珠三角核心区域的人口呈现正增长,但其东部、北部和西部区域则是人口负增长地区。
即使在东北这种整体人口在负增长的区域,长春、沈阳和大连的人口依然在不断增长。这说明中心城区人口是正增长的,负增长来源于郊区和农村。
农村进城,小城市往大城市,内陆往沿海。“沿海”代表全球化。“大城市”代表现代化。这样的人口流动趋势是必然的,不愿在家乡“躺平”的年轻人,到大城市去漂是必然的选择。
05
集聚会带来发展,也会带来问题。当问题出现时,是解决集聚,还是解决问题?
先来看一个简单的公式: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左边理解为农村,右边理解为城市。U表示等式右边的人,P表示总人口,减掉U是在方程左边的人口,等式左右表示的是人均GDP。
现代经济的发展一靠技术、二靠资本。这样看来,等式右边的发展是无极限的,那么左边呢?
不可否认,农业、旅游、自然资源依然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业要看有多少地,旅游业要看能接待多少人,自然资源则更是依赖森林、矿产这些老天给的东西,很容易面临坐吃山空,那它的发展自然是有极限的。
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是增长无极限的,大城市相对于小城市来说是增长无极限的,因为它们靠技术和资本,而非靠土地和自然资源。当方程右边的现代经济发展在国家经济所占比重持续提高,而方程左边的经济总量却受到资源约束的话,人口从左边往右边流才能保持等式的大致相等。
多年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有一个误区:人口流动方向会带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我们往往认为把“平衡”理解为“均匀”,小城的“不公平感”也大抵来源于此。
现代经济就要遵循集聚的逻辑——把人送到需要人的地方去。
不过,当人开始聚集,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城市病、公共服务待遇差别、生活成本增高......
大城市有人人向往的高工资,但一个小时起步的通勤、让人望而却步的高房价、“工作半生,归来仍是外地人”的户籍制度、永远灰蒙蒙的天空又在削弱着大城市里漂着的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地区之间由工资和城市服务拉开的差距,也在这些问题中走向平衡。
人口流动会有等式,人生也会有一个等式。
身处高楼大厦就去享受白天星巴克,晚上百老汇的现代化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身处田园牧歌就去享受低房价物价带来的安全感,和父母朋友都在身边的幸福。
没有哪一种生活更好,也不必拿出来做比较。
公式是守恒的,生活也是。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