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创新者的窘境》的作者、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接受全球著名商业杂志《Fast Company》访谈时曾非常悲观地说,还没有看到任何一家公司成功打造出永不熄火的颠覆性创新引擎。因为大多数企业做战略,都只停留在现象层面,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就像头前挂着根胡萝卜只知赶路的驴。无论是作为企业,还是个人,我们能避免做那个头前挂着根胡萝卜只知赶路的驴吗?如何避免一年一度的目标制定焦虑?善友教授最新迭代版“一”战略的第二步——单点击穿告诉您:专注当下,力出一孔,饱和攻击,实现和企业本体的连接,自然而然地实现人生和企业的创新战略。一个月前,善友教授的上一堂课讲的是“一”战略的第一步,“什么是一”。本周六混沌app将上线“一”战略的第二堂课,我们来到现象世界找一个单点来击穿,做战略上的一个实施点。善友教授说:“今天我想换一种方式,把我对‘单点击穿’这个问题的一些深入的、比较新鲜的思考和探索讲出来,将本体世界的‘一’和现象世界的‘单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步骤、方法论进行具化。”
管理学的哥白尼式转向:
企业发展的源生性动力不在现象界?
万事万物都有边界,都被困在自己的边界里。绝大多数人想探寻事物本质的时候,都会从系统之内来找。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简称“一”思维)是一种奇怪的思维,它既是在理性思维之内,又能超越理性的边界,跳出系统,在系统之先,找到系统的第一性原理(简称为“一”)。第一性原理的提出者是亚里士多德,它对事物以及事物所在的系统有单向度决定性的意义。在亚里士多德的表述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称它为第一动力因。第一性原理是在逻辑上找到一个元起点,而第一动力因是在动力学机制上为事物的运动、运作找到最后的推动力量。所以“一”不单是系统逻辑上的元起点,也是系统运作的源生性动力,就像造汽车一定要有发动机。这样一来,混沌“一”思维模型里”找“一”的路径就多了一条。原来是从逻辑上找,从逻辑上找会找到公理,这也是欧氏几何背后的哲学意义,公理化思维方式。今天我想换种方式来找“一”,不从逻辑上去找,而是从事物生发的、实实在在的存在上去找,从事物的本体里找事物的“一”。本体可以说是古希腊哲学里第一重要的词汇。我们绝大多数人认为,存在就是眼睛看到的这个世界。古希腊人非常奇怪,他们认为只有瞎子才能看到真理,你所看到的一切都不是终极实在的,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是流变的,背后有一个不变的终极决定的存在,称之为本体。我特别相信一句话:“万事万物的背后都有本体。”这是柏拉图的哲学推理。如果万事万物的背后都有本体,企业的背后有没有本体?这在企业管理上就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性洞见。管理学一直在找推动企业进步的力量在哪儿。供给学派主张技术产品是推动企业进步的力量;需求学派主张用户需求是拉动企业往前走的力量。无论是供给学派还是需求学派,都是在现象世界,可见的事物里寻找力量。所以,如果企业有本体这件事情成立,相当于我们找到了真正推动企业发展的源生性动力。夸张一点,这将是管理学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转向。以前都是向外去寻找动力因,现在企业本身是有生命的,企业本身就内秉着推动它往前走的动力因,同时也是目的因的一种存在。对于创业者来讲,就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企业也是有生命的,它也是有力量的。所以你需要做的是感知企业的本体,感知节奏,与它同频共振,做一场灵魂共创。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业动力学机制。
大多做战略的方式都停留在现象层面
战略有三要素:A点,就是现在在做的事情,我的当下;B点,是我的目标、我的未来、我的愿景;第三要素是什么?在现在和未来之间找到一个路径。在我们着眼点的三大要素中,哪个要素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什么是“一”?我们往往认为B点最重要,即目标是“一”。我们有一年的目标,三年计划,十年愿景。企业家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清晰的目标,坚定地走过去,那个东西是我们的“一”。我们总会相信,一个企业之所以创造了一个伟大的东西,是企业家天才般的宏伟远大目标带来的。当你把B点当做“一”的时候,A点工具化了,A点只是通往B点的一个当下阶段而已,A点本身没有了意义。当A点本身没有意义的时候,它就被工具化了,它存在的一切意义都是为了B点。于是当下的一切都无法连接,你只是俯身向前去追B点,A点被异化了,甚至人也被异化了。你会看到所有的企业都在做宏大的目标,有没有人问我的现在呢?你完全无法跟现在产生连接,你无法享受当下的一切,就变成了挂着胡萝卜的驴,只会往前走。我这么说很苛刻,因为这的确是今天的主流战略制定方式,把目标作为“一”。但它的坏处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相信刚才的推理,事物发展的源生性动力在本体界,A点和B点全都在现象界,这种战略制定方式没有找到推动事物发展、进化最本质的能量,它靠着我对未来的欲望作为力量,牵动着我往前走。这是不是很残酷的一个本质?公司上市之后我就幸福了,公司做到百强之后我就幸福了,你的胜负心驱使着你往前走,作为你的动力。是你熬着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欲望牵使着自己走过去。这时候的机制大多数是恐惧驱动的,是胜负心,你不快乐,而且你找不到那个力量。于是我们换一种方式,有没有可能A点是“一”?即当下是“一”?我们可以称它为本体驱动型战略,这几乎是一种全新的战略制定方法。
什么是企业永不熄火的创新引擎?
我们可以换一种表述方式,从A点扩展到B点,我们称它为创新,A相当于第一曲线,B相当于第二曲线,AB之间有鸿沟,第一曲线越成功,第二曲线越过不去,这就是创新者的窘境。克里斯坦森是研究企业创新的,他发现大多数企业的创新,要是偶然遇到一个机会撞上了,最多会再撞上一个。作为研究者,其实是希望帮助企业找到一个永不熄火的创新引擎,这句话很美。可惜的是到现在为止,还没看到哪家企业找到这个永不熄火的创新引擎。克里斯坦森错在什么地方了?他一直在现象界里找,当然找不着。这个永不熄火的创新引擎,我认为就在企业的本体之中,就是我们提出的“一”战略。至此,我们可以回答“一”战略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一”,本体是“一”。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叫巴门尼德,巴门尼德说“存在是一”。他所说的存在,不是眼睛看到的存在,而是背后的那个存在,就是本体,是一。第二个问题,击穿单点,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单点和击穿是两个词汇,击穿最为重要,找到单点是为了击穿,击穿之后才能连接本体。第三步,形成反馈迭代。如果跟经典的战略比较,我觉得“一”战略有两个地方是不同的。第一个不同,“一”战略相信企业发展真正的驱动力量是它的内在,这个内在甚至不是供给侧,是更背后的内在,是源生性动力,这是全新的世界观。第二个不同,经典战略会认为目标是一,而“一”战略认为当下是一,找到单点最为重要,当下最重要。既然当下和单点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找到单点呢?又如何击穿单点呢?
本体驱动型战略:苹果案例
找本体其实挺难的,连大修行人都无法连接本体,康德绝望地说“物自体不可知”。我们作为商业界人士,可以不知道它的本体,只要相信有本体的存在就可以,你可以从间接的信号里边去感知本体的存在,所以我把本体分成V1、V2、V3。V1为核心能力,能力我更愿意用Talent一词,像天赋一样,是它内在的潜能,而不是外在的。我相信一个企业是有内在潜能的外溢的。V2为价值创造,核心能力偏供给侧,而价值创造偏需求侧。什么叫价值创造?即为独一无二的用户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企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价值流动,价值的流动是财富的根基。V3为理念本体,这是真正的本体,我用柏拉图的理念论来阐述,相信每一个创业者都是普罗米修斯——盗火者。你从本体界盗来了火,盗来了理念之光,照耀了现象世界。这个时候你会真正知道此生为何而来,企业为何而来。举苹果公司的案例:iPhone等于iPod加上一个电话再加上一个互联网,所以IPOD在苹果历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转折性产品,那iPod的产品战略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乔布斯天才的构想吗?当然不是。苹果最核心的V1能力是产品能力,甚至可以称它为产品主义。它的V2是价值创造,真正独一无二的价值创造。1997年乔布斯以顾问的身份重返苹果,登台演讲的第一页PPT讲的就是“苹果的使命”,苹果的战略要建立在独一无二的价值上,只有苹果才能带给用户的价值,我们叫端到端解决方案。IBM是硬件,微软是软件操作系统,苹果既有软件又有硬件,提供的是端到端解决方案。苹果的V3是独一无二性,这跟乔布斯有关,苹果的本体就是一种美。乔布斯提出,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第一个要问的问题是,我们让用户感知到对价值的共鸣。苹果给你提供的根本不是一个产品,而是当你使用苹果产品的时候,你的心和苹果的心连在了一起。苹果的PC产品和苹果的iPod,用的词儿几乎一样。苹果的PC is not for you,PC is you。PC根本不是为了你做的,PC就是你,当你用了PC以后,你变成完全不同的一个人。iPod is not for you,iPod is you.你用苹果的iPod听什么歌,就代表你是什么人。在电子产品这么硬冷的世界里,用这么软的词汇,它击穿的居然是你的心。🎁【直播间超级福利】🎁
「系统学“一”战略+思维模型练习」加油包
周六到课,有机会获得专属3重好礼:
📖《思维模型手册》6个角度24个思维模型详解(包邮到家)
📒《第二曲线》倾囊相授创新方法论(李善友亲著)(包邮到家)
📃 一套“单点击穿”课程配套学习电子资料
更多福利进群了解~
(限首次注册混沌APP的新同学,72小时内无限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