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事件即将盖棺定论?真相藏不住了……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胡鑫宇失踪106天,没等来希望,却等来了噩耗。
即便事件距离找到孩子的遗体已经过去了几天,一想到15岁的青葱少年已不在人世,依旧感觉十分痛心。
孩子的遗体虽已在学校附近粮库院子的竹林中找到,可事实真相如何,仍然扑朔迷离。
“鑫宇我们在找你真相的路上,不会停止。”
这是胡鑫宇妈妈在听到噩耗后表达出的态度,相信亦是天下父母面对孩子失踪的本能态度。
事件有何进展?
这几天随着事件的发酵,人们的两个疑团得到了部分的解答。
第一个——
为何之前没发现孩子的踪迹?
说实话,当看到新闻报道,胡鑫宇的遗体在距离学校几分钟路程的粮库院子被发现时,我跟许多网友的反应是一样的:
“那么长时间的搜寻,为什么就没人发现近在咫尺的胡鑫宇?”
在澎湃新闻的报道中,据知情人透露,1月28日当天,粮库保安去院内竹林处砍竹子,顺便带了一条狗找丢失的鸡。
谁知,到了竹林后,狗一直叫,像是发现了什么。保安一路找过去,发现里边靠近围墙的位置悬吊着一具遗体,随后报了警。
1月29日,公安机关对遗体进行了DNA检验,确定死者是胡鑫宇。
知情人称,这个粮库院子占地面积很大,围墙非常高,工作人员比较少,而遗体所在的竹林,处于院内较为隐蔽的地方,墙外看不见里边,墙内也难以看清角落。
这一点跟胡鑫宇家人代表律师的说法一致:事发地比较偏僻,胡鑫宇的校服颜色较深,遗体在那里,光线暗时不易被发现。
第二个——
为何不在粮库内大规模搜寻?
确实,粮库再大,还能有整个县城大?再偏僻的地方,数千人搜寻还能搜不到?
首先,在不知道胡鑫宇明确位置的情况下,不可能只搜寻一个地方,扩大搜索圈,尽可能搜寻更多地区,才更有可能找到孩子。
其次,这个粮库放的是国家储备粮,普通人想要进出,还需要申请和审批,手续非常麻烦。
胡鑫宇学校的一位负责人说,在校方的协助下,最终取得了搜索许可,孩子的亲人跟几位老师进去找过一次,没找到。
一位知情人也曾向澎湃新闻透露,在之前大面积的搜寻中,调查人员曾找到粮库门卫了解情况、调查监控,都没有发现胡鑫宇的踪迹,就没有进去搜寻。
这跟蓝天救援队队员的描述大致相符。
也因此,此前的几轮大规模搜寻,并未在粮库展开。
但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既然粮库进出严格,胡鑫宇是怎么进去的?
眼下众说纷纭,还都处于猜测阶段,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孩子是如何进去的。
目前,胡鑫宇的尸检已完成,遗体附近发现的录音笔也已送至深圳恢复数据。
据央视新闻报道,胡鑫宇事件的新闻发布会将在今天上午10点召开,公布最新的调查情况。
希望这次的发布会能够解答另外几个疑团:
到底因为什么,孩子悄无声息从学校消失?
究竟是自缢还是遇害?
孩子死亡多久了?
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生命更重要
作为一个妈妈,一想到胡鑫宇悄然逝去的年轻生命,一想到孩子妈妈喃喃自语“鑫宇啊鑫宇,你在哪里”,心里就满是悲伤凄凉。
什么都不如孩子的生命更重要。
这也引发我想马上反思并跟大家聊聊关涉到孩子生命的安全教育。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类似这样的新闻:
四川17岁男孩唐豪早上出门,步行到嘉陵江大桥,一跃而下;
武汉14岁男孩刘奥成晚上8点多出门扔垃圾,当晚没有回家,几天后遗体被发现;
江西16岁男孩李正宇跟妈妈闹矛盾负气出走,失联9天;
吉林17岁女孩郑春梅晚上8点多离开跟同学合租的房子,至今未归。
……
这些失联的孩子,有的被找了回来,有的失去了生命,有的至今杳无音信。
他们跟家人失联的原因很多。
有学业受挫的,有抑郁自杀的,有遇到坏人的,有跟父母闹矛盾的等等。
很多人疑惑,青少年跟儿童相比,明明有着更成熟的思考能力,懂得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怎么好像更容易“出事”?
我们得承认,无论青少年表现得多么成熟,本质上他们仍然是孩子。
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很多被坏人残害的孩子,他们不是不知道远离坏人,而是无法分辨坏人,缺少防备。有时候,仅仅想帮别人一把,却给了坏人可乘之机。
我们作为父母,还是需要给孩子做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的。
比如,告诉孩子,出门尽量选择有监控的地方,不要被陌生人带到偏僻的地方;如果成年人跟孩子求助,不要盲目帮助;不要随意招惹别人,危险的地方尽量不去等等。
总之,一定要教孩子如何避开危险、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防范坏人,最大程度避免悲剧的发生。
说到这,可能有的父母会说,这些我跟孩子反复强调过了,可他就是不听啊!我越不让他干什么,他就越去干什么!
是的,这也是青少年的父母要面临的一个难题——
说多了,孩子说你唠叨;
讲道理,孩子根本不听;
硬碰硬,孩子跟你对着干。
而且孩子似乎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再也不像小时候那般,什么都愿意告诉父母。
他们变得敏感、脆弱、易怒,有时心里明明很难受、很彷徨,依旧在父母面前装得像没事人一样,直到再也承受不住,或崩溃、或爆发、或轻生……
这种情况下,常规的劝说和耳提命面,确实难以达到教育的效果。
怎么办呢?
父母,你得稳稳托住孩子
我们先来想一个问题:孩子愿意接受谁的影响?
答案是:谁跟他关系好,他喜欢谁,才愿意接受谁影响。
换言之,先要跟孩子搞好亲子关系,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真诚、爱意、尊重、理解,他才可能愿意接受父母的影响。
那么,具体怎么做?
▶ “看见”孩子的感受,抱抱他
刚上中学时,我因为不适应学习节奏,成绩一度下滑。我内心是十分焦虑着急的,但每当父母问起我的学习,我都是一副“挺适应的,没问题”的样子。
可成绩骗不了人,在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中,我考了一个很糟糕的分数。
因为卷子需要家长签字,回家后,我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情把卷子递给妈妈,想着她要是骂我,我就说再也不学习了。
没想到,妈妈看了看卷子,并没有批评我,而是签好字递给了我。
我说:“妈妈,我考得这么差,你不生气吗?”
妈妈反问我:“我没有生气。你是不是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觉得很难受?”
我回答:“嗯,很难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考成这样,我一直很努力。”
妈妈看着我说道:“妈妈理解你,要是我努力工作,结果却不好,我也会觉得很难受。”
然后,轻轻抱了我一下。
那一瞬间,我感受到深深的理解,那种想要破罐破摔的冲动消失了,心中只剩下“加把劲,下次一定要考好”的念头。
或许妈妈并没想到,正是她看似不作为的举动,安抚了敏感又不自信的我。
其实,大部分青少年跟我那时一样,看似自信阳光、无坚不摧,实则内心充满了不确定感。
我们要做的,就是看见孩子的感受,爱他、理解他。
▶ 跟孩子站在一起,并肩作战
学堂后台经常会有一些父母提出这样的问题:
孩子受挫时,我都是以鼓励为主,安慰他继续努力做得更好,为什么孩子却嫌我烦?
有时我会反抛另一个问题给父母:
如果你在你孩子的这个年纪,遇到同样的挫折,父母这样安慰你,你是什么感受?
往往这个时候,很多父母就不说话了。
很显然,这类“鼓励”的话,根本起不到父母想要的效果。
一开始,孩子可能会继续尝试或努力,但很快就会再次陷入到困境中。
孩子刚鼓起的勇气,一下子就被戳破了。
孩子会想:“我为什么还是不行,为什么爸爸妈妈一直说我可以做得更好?是我太差劲了吗?”
青春期正是最需要自我认同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段。
如果父母只看见孩子的问题,否认了他现阶段的成绩和努力,他怎么会跟父母说真心话?怎么不嫌父母烦?怎么不把所有事憋在心里?
我们需要做的,恰恰不是站在大人的角度鼓励安慰孩子,而是站在孩子身边跟他并肩作战,用他能接受的方式给予帮助,陪伴他在困境中获得“我可以”“我能行”的体验,并逐渐生出勇气和自信。
我们无法保护孩子一辈子,终有一天,孩子会自己面对这个世界,这其中有磨难,有挫折,有危险,有痛苦。
什么是安全教育?
除了告诉孩子安全常识,还要稳稳托住孩子,让他在家庭中积累足够的内在力量,使他确信他是被爱着的,被理解的,被包容的。
因为,只有心里住着爱他的父母,孩子才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也才会在遭遇危险、挫折时,有保护自己、百折不挠的力量!
最后,愿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胡鑫宇遗体发现过程更多细节:位于粮库竹林处,录音笔在旁边墙洞》
2.封面新闻:《胡鑫宇案中的疑惑和误解:用鞋带自杀可能吗?发现地点为何多次变化?》
3.上游新闻:《对话处置胡鑫宇事件的官方人士:录音笔已送深圳恢复数据,要让此案经得起各方检验》
4.@央视新闻@中国新闻周刊@极目新闻@财新网@澎湃新闻@华龙网等报道
安全意识的树立不能少
内心力量的积聚更重要
父母是孩子安全和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在家庭教育细节中传递给孩子温暖和力量,
才是使孩子勇敢强大的根本保障
为此,我们向您推荐
尹建莉老师亲授的
家庭教育问题百问百答
愿天下更多智慧有爱的父母,
愿天下更多健康幸福的孩子
扫码即可了解详情
↓↓↓
晴川,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编辑,育儿学习者、观察者、分享者。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让我们稳稳托住孩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