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备受关注的胡鑫宇事件召开了发布会,我想说的都在这篇文章里了,虽然去年发表过,但是非常值得我们警醒。
总有老人说现在的孩子好吃好喝,生活富裕,真是幸福, 但实际上,现在的孩子这一代真不容易!
他们学业压力过大,内卷严重,且在人生的前半程卷的看不到头
——中考之后有高考,高考之后在学历贬值的大环境下要考研,考研后还是很难找工作,又被迫走上千里挑一的求职之路,如果是生活在小城市的孩子,还要努力从家乡走出来,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大城市辛苦租房……其实比上一代父母辈艰难的多!
上一代父母赶上了中国刚改革开放的高增长时期和红利时期,只要人生的抉择没犯大错,就算没有大专、本科等好学历,只要老的时机刚刚好(在中国迅速老龄化、社保入不敷出的大形势下,早老比晚老更好),还能拿到不错的退休金。
两厢一对比,你就知道,其实父母这一代,真正能理解孩子不易的不多,而能理解孩子在如此内卷的情况下维持身心健康有多难的理性父母,就更少了。
所以,胡鑫宇事件中,家人不相信自己前途光明的孩子会选择自尽,也反应了很多家长其实并不了解自己青春期孩子的普遍现实。
今天我起的标题“胡鑫宇事件我想说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几年,也许不是0-3岁,而是青春期!”并不是说0-3岁就不重要、不需要好好带,而是我敏锐地意识到——
孩子青春期遇上内卷的大背景时,做父母的要额外留意孩子的心理健康!这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详细捋一捋胡鑫宇事件,提醒大家注意青春期的孩子有多难。
当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
2022年国庆过后,江西省上饶市发生了一起离奇的高中生失踪案,
15岁的胡鑫宇同学在学校内忽然消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一时间谣言四起。有人说,他被化学老师杀害,尸身被化学药水溶解后冲进了下水道。有人说,校长从事器官买卖,胡同学是被绑去当了供体。就连胡同学的家人也坚信他是被害了,苦苦寻求各方资源想要求一个真相。2023年1月28日,失踪了106天的胡同学终于被发现了。遗体旁边有一支录音笔,里面的录音显示,父母眼中“一切正常”的他,早就有了自杀的念头。去年10月14日,他曾站在宿舍的5楼阳台上试图跳楼,最终还是放弃了。“真站到这里反倒是有点紧张了,心脏在狂跳,说实话没有理由,只是觉得没意义。如果真跳下去了会怎样?不确定。跳下去了应该也没人发现,现在至少不会被发现,以后过了几天肯定还是会发现的,刚刚又不跳,哎,我真的是想跳,不想,我应该是不想。”“已经没有意义了,快零点了,干脆再等一下,直接去死吧,可以的,因为我今天已经有点不清楚了,现在我好想去死,感觉已经没有意义了。”根据警方的通报,这些关于死亡的自言自语,只是胡同学录音笔里的摘录。可以推想,里面还有更多厌世之语。除了录音笔里的内容,胡同学也多次在日记本里和社交媒体上展现出自己敏感、脆弱、无助的一面。↑ 胡鑫宇在笔记本上写下的内容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他也多次对同学流露出轻生的念头。↑ 胡鑫宇在笔记本上写下的内容胡同学可能患有抑郁症,他的抑郁或已经到达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阶段,难以自我控制。这个悲剧中,最让人觉得唏嘘、最让胡同学的父母觉得心痛的地方在于——坠入疾病深渊的胡同学,曾经努力呐喊,努力伸出手试图向自己最亲近的人求救。据媒体报道,在去年9月底,也就是胡同学自杀前半个月,他曾经跟母亲通了3次电话,时间长达43分钟54秒。但家人觉得他只是读书压力大,劝慰一番后,又在国庆期间专门赶到学校予以安抚。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世上,自以为是这世上跟他最亲近的人。孩子自己却生活得痛苦不堪,最终选择结束生命,跟父母不告而别。孩子青春期时,对父母可能像个陌生人!
父母能有多不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再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一本书。有一部美国电影,叫《网络谜踪》(Searching),虽然名义上是一部悬疑片,但折射出的父女隔阂却让无数人心有戚戚焉。按这位单亲爸爸的看法,他的独生女儿玛戈特16岁,乖巧懂事又阳光开朗,是钢琴弹得特别好的音乐少女,学习上的表现也非常优秀。一个看似平常的夜晚,玛戈特按往常的习惯,与父亲视频通话,然后,就离奇地消失了。警察经过调查后认为,这不过又是一起叛逆少女离家出走事件。于是,他发挥自己在电脑方面的特长,顺着女儿在网络上留下的痕迹,开始了一场紧急追踪。在这个过程中,他惊讶地发现,女儿完全不是自己熟悉的那个阳光美少女。父亲眼中的她,阳光开朗,朋友众多,经常在同学家进行小组学习,或者跟好友出门徒步。实际上的她,在校园里一直独来独往,没有任何关系亲密的伙伴。当被问及玛戈特失踪的情况,这些所谓的“朋友”都表示,自己跟她压根儿就不熟,连泛泛之交都谈不上。实际上的她,早就染上了抽大麻的恶习。那些所谓的在同学家学习的夜晚,她都在吞云吐雾,放纵自己。实际上的她,早在半年前就把钢琴课取消了,学费被她存起来,转给了网络上的神秘网友。这位父亲打开女儿的电脑,发现自己朝夕相处的乖女儿,在自己视线范围以外的地方,变成了一个陌生人。和现实中的林唯麒妈妈一样,电影中这位父亲用性命爱着自己的女儿,一心想要探寻女儿失踪的真相。可人啊,是一种非常孤独的动物,许多路只能自己走,许多情绪只能自己消化。同时,需要提前警示大家的是,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擅于掩盖自己的情绪。即便是父母—子女这种亲密关系,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明白对方心里真正所想。《网络谜踪》这部电影里,编剧给了主人公一个圆满的结局,让父女俩借着这场离奇的失踪案,消除隔阂,重新变得亲密而幸福。 但现实生活中,就像胡鑫宇事件这样,并不是都这么幸运了。再说说我上周末看的另一本让我非常震惊、难受的书:《谜一样的孩子》。读完这一本书,我才从心底承认:即使自认是一个负责任的妈妈,我也可能压根不会了解青春期的毛豆。我暗暗下定决心,毛豆的青春期,我会用更加谨慎的态度战战兢兢陪他度过,陪孩子加大沟通出口。简单的说:1999年,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母亲,她的儿子迪伦是1999年美国校园“科伦拜恩枪击案”中的杀人犯之一。她的儿子和另一名同伴一起,射杀了13名同学,致残24名无辜者。她儿子也在枪击事件中饮弹自尽。迪伦这个孩子有问题、母亲的养育有问题、他的原生家庭有问题……总之一定是父母哪里没有尽到责任,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是整件事最悲哀的就在这里——凶手的父母是如同你我一样、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不过的父母,他们勤勉敬业、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没有给孩子压力、也从没有娇惯孩子,对孩子的问题一向温柔又坚定,总之,挑不出什么错来。这本书是迪伦的妈妈花了二十多年的反思记录,她挣扎了很久,就是不明白用生命与爱养育的儿子,怎么会变成杀人犯。就像成都四十九中那位林妈妈,怎么都不明白自己的儿子怎么会决绝放弃生命。不瞒大家说,我在读这本《谜一样的孩子》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迪伦的妈妈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好妈妈,一些细节我非常有共感。迪伦的妈妈在葬礼上回忆:“他活着时,每一次去看儿科医生,都有我陪伴着;每一次打防疫针,我都握着他的手;连看牙医我都从没错过一次。我多么想在那个验尸房里陪着他,让他不觉得孤单。”
迪伦的妈妈一直关注他的心理状况:“他一直很容易交到朋友,也能维持长期的友谊,男孩女孩都有。他上高中以后,家里的电话总是会响,有朋友邀他去打保龄球、看电影,或者去打橄榄球的电子游戏。”事实上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刻意瞒住/骗过父母,假装好好的,以他们的能力可以轻而易举做到。枪击事件过去很久后,迪伦的妈妈去他的房间里仔细查找,这才发现迪伦已经有很深的抑郁症:“在药柜里,我发现了一个圣约翰草的药瓶,已经快空了。过去的几个月,我数次进他卫生间检查卫生,却从没想过看看药柜。圣约翰草是一种天然的抗抑郁药物,在保健品店和药店都能买到。摆在我面前的是赤裸裸、不容置疑的证据,迪伦的抑郁症已经到了需要自己尝试着用药物来减轻的地步了。瓶子上的保质期说明,他已经服用很久了。”迪伦自尽后,他妈妈才发现,自己的儿子一直在苦苦挣扎。“我早些知道他在世人面前努力维持着一个正常的面孔,背后却在苦苦挣扎着,我会不会改变教育方式呢?我若是事先略知一二,起码不会轻易相信,迪伦就那样毫不费劲地长大成人了。”枪击事件后,很多善良的人给迪伦的父母写信,其中一位女孩子说——她高中时被人强暴,但是出于羞耻心,这么大的事情从没有告诉父母过,父母以为孩子日常上学放学,从未发觉。青春期的孩子要是想瞒着父母的心理状况,那是做得到的。父母以为孩子什么事情都没有,没想到孩子在承受深深的痛苦。在民意反转,所有人都在苛责那位四十九中坠亡母亲的时候,真相却像迪伦父母回忆的那样——“孩子私下里的绝望,连最关注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同伴都有可能毫无察觉。我的职业生涯大多都是在大学里教书,因而非常清楚年轻人是如何私藏啤酒、鬼鬼祟祟地在停车场拥吻。即便如此,我从来不知道一个孩子居然能将被强奸和自杀的念头这样严重的事瞒天过海,尤其是沃斯夫妇这样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每天都会有新的、令人震惊的发现,越发让我感到自己的无知是多么幼稚和危险。”我统计了一下,以初中高年级、和高中最多,也就是绝大部分集中在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负责决策的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既有童年时的懵懂,又向往成年时的独立,非常脆弱,偏偏又非常冲动。
遗憾的是,这么一个敏感的时期,刚好与人生最重要的关卡之一——高考,重叠。迫于升学的压力,家长也好,孩子也罢,都不自觉地把分数和排名放在首位,把成绩当成亲子沟通最主要的话题。扪心自问,很多家长难道不会觉得,马上就要高考了——只要孩子成绩没有急速下滑,其他的就可以暂时让路了?可想而知,就这样全民向分数看的青春期亲子沟通大环境中,孩子要是想刻意向父母瞒住点什么,简直是,唉,不要太容易。但很多时候,高中孩子的父母,还在琢磨着孩子能上哪所大学,殊不知孩子已经到了悬崖边缘,再不拉一把就来不及了。胡鑫宇父母永远没有机会问孩子,为什么那么傻,为什么要舍下爸爸妈妈。但我们还有机会,在青春期这个孩子最脆弱的数年,去关心孩子除了分数以外的心理健康。流着泪看完《谜一样的孩子》这本书,我默默的想象着在毛豆青春期的时候,我会怎样和他开展对话——然后全家三人走在梧桐叶哗哗作响的路上,对毛豆聊聊除了学习之外的所有事情,比如人生、恋爱、意义这些我们中年人已经有答案,孩子却觉得困惑巨大的事情。我们会问他:十五六岁的人生,你怕吗?你痛吗?你在同伴面前觉得羞耻过吗?你一直暗恋的女孩子如果喜欢别的男生了,你能忘怀吗?你曾怀疑过生命的意义吗?你觉得生活有乐趣吗?爸爸妈妈给你讲讲,我们的青春虽然很苦,但是相对简单,没有你的这么迷惘,如果你觉得烦闷,我们懂,我们也不会笑话你,如果你想说,我们每一秒都在认真的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