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改嫁黑老大,《狂飙》里美出圈的大嫂,是怎么一步步把孩子养废的?
这部高开飚走的剧,火到高铁上都人人追的程度了。
而看过这部剧的人,几乎都被大嫂陈书婷圈粉了。
一抹红唇,风情万种。陈书婷明艳、贵气,偶尔张扬。
真是应了那句,“不是她嫁给了大哥,而是谁娶了她,谁才能成为大哥。”
二婚还带着个孩子,也被高启强宠上天。
威胁人时表情阴狠,满脸严肃,但面对大嫂,一转头却笑得满面春风,大张双臂给老婆抱抱。
但陈书婷在教育儿子方面,却不如处理夫妻关系厉害。
她教育高晓晨的方式,以打骂为主。
母子俩第一次出场,由于晓晨拿着玩具对着警察,陈书婷就严厉批评他,让他道歉。
晓晨学钢琴时,爸爸觉得弹得不错表扬了他,晓晨也很高兴,但陈书婷直接骂到:“学了多久了,还只是会这么一点!”
很显然,这是一种批评式教育。
其实除了陈书婷,现实中很多家长都采取“批评式”教育对待孩子。
之前《我家那闺女》里,各种“怼”女儿的袁姗姗爸爸大家还记得吗?
当着全国人民的面,亲爹可真没对自己闺女客气。
镜头扫到女儿家,看起来还蛮清新整洁的,但袁爸爸立刻“揭破”袁姗姗平时“乱七八糟”;
看到女儿做早餐,爸爸马上又开启了黑粉模式:“她连饺子都不会煮。上次煮饺子还打电话问她妈。”
恩,确认过眼神,确实是亲爹。
而当妈的要是嫌弃起自己孩子来,更是毫不留情。
比如宋丹丹就多次公开吐槽儿子是“废物”,扬言要去民政局“换儿子”。
连看似自信爆棚、各种奖项拿到手软的大佬姜文,也说因为父母的否定,内心非常不自信。
“刀子嘴、豆腐心”、“说你都是为你好”,这还真是中国家长的育儿特色。
不止明星是这样,我们很多普通家庭更是这样。
每一位父母都盼着孩子能好,但为什么很多父母对孩子总是喜欢用打压式语言、不愿意去发现孩子的优点、也不肯表扬孩子的进步?
说起这个,很多家长是这么想的:夸或者不夸,孩子的优点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但是错误和缺点,就得下猛料了。要不,孩子能好吗?
但从小在打压式语言中长大的孩子,真的会更容易有出息吗?
马萨诸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特罗尼克,做过这么一个“面无表情”试验。
当妈妈面无表情地面对孩子时,不到 1 岁的孩子很快就情绪崩溃了。
实验的数据显示,这段时间里,孩子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他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会死亡。
而家长打压式的语言,比面无表情还要糟糕。
它造成压力荷尔蒙也就是皮质醇,进入宝宝的大脑,这对宝宝的大脑核心区域极为不利,甚至会对宝宝的大脑造成永久性的影响。
1 岁前的婴儿的洞察力就已经很敏锐了。虽然不会表达,但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凭直觉做出判断。
也就是说,他们理解不了你的刀子嘴豆腐心,只能凭借你对他的反应,做出对自己的评价和下一步行为。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悲剧——
你以为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可孩子得到的信息只有“你很差劲”。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看到”比“做到”更重要。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张白纸、缺点比作纸上的一个小黑点,很多家长盯着的就永远是那个小黑点、而忽略了整张白纸。
一个看孩子浑身都是缺点的家长,根本就看不到孩子的需求。
这个时候,有问题的很可能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想要孩子表现好、又总是打击他,孩子怎么可能变得更好呢?
当孩子感觉不到爱时,他的精力就集中在寻求爱和关注上,而不是跟家长合作,所以常常“表现不好”——顶嘴、哭闹、不讲道理、叛逆就都找上了门。
这个时刻,打压式语言只会雪上加霜,更有用的办法是找到属于你孩子的亮点,并且帮助孩子放大它。
好孩子啊,是夸出来的。一起戳视频来看看吧。
小贴士:视频播放有声音,如果孩子睡着了,建议戴上耳机或换个地方再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