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视频在网上热传。双方视频中,两位女子在厕所内激烈争吵,旁边站着一个正在哭的小男孩。孩子母亲称该女子将孩子凶哭,伤害了孩子心灵,要求道歉。另一女子则表示这里是女卫生间,男孩不能进。孩子妈妈却说自己孩子年龄很小,才6岁,并反问道“谁说这么点孩子不可以进女卫生间了?”具体的事件中,爸爸也在附近,这个先不谈,只说一般性情况。带男孩进女厕,对小男孩的身心健康当然不好,也会对其他人形成困扰。但话说回来,谁说性别教育就是建立男女大防?那幼儿园中小男生看到了小女生的隐私,就会身心不能健康成长了吗?实际上,专家的很多话,都是在遵循一种“正确”了。其实,正确的性别教育的作用,不就是在进了女厕所的情况下,也可以给孩子讲清楚从权的道理。标准的解决办法是第三卫生间。但是,大量公共场所没有第三卫生间,没人回答,这种情况下,到底该怎么办?小孩子,更准确的说,小男孩进女厕所,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说一大堆正确而无用的话没有意义,要给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我的观点是:男性幼童,进有隔间的女厕,应该被接受,应该“重建”这个共识。首先,如厕和更衣室、浴室不同。更衣室、浴室赤身裸体,孩子的侵入性更大,反过来对孩子的刺激也更大。家长完全可以事先安排妥当,但如厕问题不同,它是突发的,不可避免的。激烈反对母亲带着小男孩进女厕的人,对于这种困境提出的一些方案,几乎都是毫无育儿经验的空想。比如,提倡爸爸带儿子,避免妈妈单独带儿子——妈妈带男孩出门,是无法避免的。给孩子穿尿不湿——孩子3岁左右,就不会用尿不湿了,穿着也影响行动,出门玩,让孩子尿到尿不湿里,是不人道的。在无人的角落,尿到奶茶杯中——一时之间,家长到哪里找一个杯子呢?带折叠马桶——一直带折叠马桶,也并不方便。请工作人员带到卫生间——店员走不开,商场的服务人员,一时半会也找不到。在厕所外面请人帮忙——帮助如厕并不是简单的看着那么简单,要帮忙穿脱衣裤,还要帮忙擦屁股,不可能让外人做。而且公共厕所的卫生环境,都不要装外宾,马桶不仅脏,而且对小孩来说比较高,万一孩子拉肚子这类的情况,哪怕6、7岁了,需要妈妈辅助,是很正常的。一般来说,女性卫生间都有隔间,也有门。小男孩只要不扒着门看,谈不上侵犯隐私、侮辱。反过来,因为有隔间,对小男孩也没影响。小男孩小便被看到,现代社会,也不是啥大事,不必认为破了男女之大防。日本的公共卫生间中,也有设置男童小便池的,也没见得成为啥热门话题。其实,回忆一下就知道,甚至在没有隔间的时代,家长们都是这样操作的。所以,才最终形成了日本女性卫生间中的小便池。你可以说,社会不断向更文明发展,但现实情况就是如此。连日本都做不到,中国自然还需要时间,但小孩子的拉屎拉尿等不及。总得有妥协的选择。所以,在没有第三卫生间的情况下,男幼童进有隔间的女卫生间,应该被接受。不然怎么办呢?不准进女厕,难道妈妈带着5岁的儿子进男厕?或者在商场消防通道拉屎?其实,男性幼童可以进有隔间女厕,这个共识一直是有的。它只是在这几年被网上挑动情绪的人破坏了。因为这是很多人的流量密码。很多男士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商场的卫生间,即便在有男性小便的情况下,女性清洁工仍然不回避,继续工作,男性也见惯不惊,大家各行其是,互不干扰。也没人去投诉,在网上也没有形成激烈的争议话题。同样的,男性带女性幼童进入男厕所,也没有形成话题。其实,爸爸没办法的时候带着女儿进男厕,不是对孩子更不好吗?那么,为什么男性幼童进女厕所才是话题呢?不妨直接说,小孩子,更准确的说,小男孩进女卫生间,无非是很多人故意挑起的话题。这已经是网上的流量密码了。这个流量密码后面,无非是两个情绪。在一些社交媒体的场域中,那些在婚姻、抚育子女中付出的女性,被骂作婚驴、胎器、繁殖机器。这个情绪对生育的结果——孩子,自然也不会友好,会“厌小”。“熊孩子”也是现在的流量密码。第二,性别对立。现在网上很多人,故意把性别对立起来,搞撕裂,用愤怒积聚流量。小男孩,再小,也是个男的。他既是婚育的结果,又是男性,进了女厕所,妥妥的就被构建为男性对女性,婚育对未婚的侵犯,成为情绪来源。有流量,又会反过来刺激很多人来做这个话题,更加撕裂。人的反应都是被自己日常听到的、看到的潜移默化设定的,那位女士看到小男孩进卫生间,网上看到过的东西,就会浮现出来,反应就会过激。另一边,当妈妈看到孩子哭了,反应也很激烈。然后,到了网上又再次激发流量,又为下一次类似事件埋下情绪的种子。在这样不断的恶性循环中,原本的传统共识被不断打击,观念不断被扭转,新的“正确”形成了,没人敢违逆。但是,没人是赢家。性别对立,指向小男孩,但最终指向同为女性的母亲,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呢?这不是女性的胜利。一个成年女人看到一个小男孩尿尿,就大惊失色,这也不会是女性的现代化解放。与此同时,社会对生育也变得不友好。一个年轻女性,一辈子不结婚不生育,她将来的养老,还是要靠现在的小孩子。那么,这个恶性循环该结束了。男性幼童可以进有隔间的女厕,这个共识应该被重建。热文回顾:
节后连上七天班,是因为这个原因
Paxlovid是好药,但没进医保,国产3CL何时扛把子?
投毒真相,何以至此?
最想对2022说的话
养老金年度上涨,不应是要挟老人的软肋
中成药需求暴增,药材从哪里来呢?
欢迎关注更多深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