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案的真相,远比想象中更复杂
很快,调查结束。经过家属同意,官方公布了胡鑫宇生前的部分录音内容。
事发当天傍晚,他试图在宿舍5楼阳台跳楼,录音里胡鑫宇说道:
“真站到这里,反倒是有点紧张了,心脏在狂跳。如果真跳下去了,会怎样?
不确定,跳下去了,应该也没人发现。现在至少不会被发现,以后过了几天,还是会被发现的。刚刚又不跳,不行,我应该是不想。”
原来,他早就做好了自杀的准备,逃离学校,用鞋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之前他几次与母亲通话,说自己想要回家,都不是借口,而是在求救,只可惜,母亲没有听懂。
当真相确认,米粒妈心痛的同时也忍不住叹息,为什么孩子的苦痛总是在悲剧发生后才被看见,孩子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在胡鑫宇案侦破的过程中,记者走访了他的亲人、邻居,在他们眼中,胡鑫宇乖巧听话、懂事孝顺。
再加上他成绩好,刚刚进入高中时,在1303名高一新生中排名第65名,并因此进入重点班,是所有人眼里的好孩子。
人们想不通,这样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有什么事能让他想不开。
于是大家坚持 “他一定是被害了”,但事实上,从来都没有人真正了解过他。
胡鑫宇成绩的确不错,但在高手云集的重点班,胡鑫宇可以说被碾压得彻底。
重点班的教学进度快,讲课程度深,而胡鑫宇显然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
各科测验成绩越来越差,就连讲课进度都渐渐有些跟不上。
他在笔记本上写着:
“我知道为什么我近视会加深了,一直盯着桌子上的书,几乎不看黑板,因为我怕老师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然后又不耐烦地讲。”
初中时名列前茅,能与老师自信互动,可到了高中却连看着老师的勇气都没有了,这种巨大的落差感和无力感,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我高三那年,从普通班考入高手云集的重点班,特别能理解他的感受。本来是众星捧月的全班第一,进了重点班什么也不是。那种巨大的自卑和无力感经常把我吞噬。
当时有的同学没考进重点班,通过走后门进来;也有的人考进的重点班却选择放弃。后来我常常想是不是放弃更是正确的选择。
我高考没有发挥好,也是跟高三这年一直状态不好有关。
在这种时刻,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关怀与正确的疏导,而他也曾尝试一次次向外求助。
面对老师,他不断躲避眼神,是在告诉老师:我害怕上课,更害怕自己搞不定学习。
可是老师面对的学生太多,根本没有发现一个学生心理上微妙的变化。
面对同学,他不止一次说: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压力大,活着没意思,是不是约着去跳楼。”
可是同学也只当是句玩笑,因为压力巨大的高中生活里,没有人把一时吐槽当真。
最后,他向母亲诉说自己的痛苦。
他用尽了全部勇气开口:“妈妈我想哭。”
这是十分明显的情绪外露,可是胡母没有意识到这句话背后所隐藏的心理问题,淡淡的安慰,根本没能抚平他的心结。
所以自杀前,他在社交软件上留言:“试着销声匿迹,原来真的无人问津。”
米粒妈看到胡鑫宇的选择,除了心痛还是心痛。
更让人难过的是,真相公布后,很多人依然不愿相信这一事实,只因为他看起来“好端端的”。
可表面上的正常,真的就代表心理健康吗?
米粒妈读过警方的调查报告:
“胡鑫宇就读致远中学后,多科测试成绩在班级排名中下,本人曾向老师同学表示学习吃力、压力大,注意力难以集中,存在睡眠问题、休息不好,想回家。
10月11日地理测试成绩公布排名全班末位。
10月12日、13日,胡鑫宇曾多次到宿舍楼三楼阳台观望睢园及校外树林山岗方向,并邀请同学去睢园。”
换句话说,为了离开这个世界,他已经筹谋很久了。在人们觉得毫无异常的时候,他的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如果他哭着告诉母亲不想读书时,家长能够先把他接回家,再进行相应的治疗,或许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可是,时间无法重来,触目惊心的胡鑫宇案,给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
压倒骆驼的从来都不是一根稻草,家长眼里孩子的反常情绪,很有可能是孩子向外界求救的信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近几年青少年自杀的新闻越来越多,这说明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出了问题。
去年10月,还有一个离奇失踪的16岁男孩李正宇,因为和妈妈吵架后离家出走,消失得无影无踪。
幸运的是,9天后,有人在初中学校里发现了他。
李正宇一直藏在储物间里,饿了就去教室里找学生留下的零食,东躲西藏地过了9天。
可即便吃不饱、睡不好,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他都不愿回家,不愿面对那个为他焦急、痛苦的母亲。
当时,这条新闻让米粒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妈妈找到孩子之后,激动得想要上前抱住自己失而复得的儿子。
可是李正宇却冷着脸一把推开了妈妈:“我不想和你说话。”
这是母子吗?反而更像仇人吧,可他们本该是世上最亲近的人啊。
上海一个14岁女孩,因无法承受父母施加的学习压力跳楼,留下了3页遗书。
明明还是个孩子,但是遗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暮气沉沉,仿佛是看透了人生的老者。
“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巴掌打在脸上最疼,然后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后是大腿。”
“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毁了她的童年。”
原来,从上学开始她就被逼着学习,只有拿到班级前十才能得到父母的笑脸。
在她眼中,父母爱的只是成绩优异的孩子,而自己也无法坚持不下去,于是用这种方式结束了一切。
不知道父母看到遗书会有多后悔、多心痛,但这个想要为父母呈现完美人生的女孩却再也回不来了。
这些想不开的孩子,一定是遇见了自己也难以克服的烦恼,有着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才会下意识地选择逃避。
可他们为什么宁愿结束生命,都不愿意向父母坦白,共同面对呢?
电视剧《小欢喜》中,患上抑郁症的乔英子就是答案。
成长在单亲家庭,妈妈宋倩为她付出了一切,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
英子没有选择的权力,吃什么、用什么、学什么,都要由妈妈决定,她也曾和妈妈诉说过自己的苦恼,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
妈妈强调着自己的艰难,数落女儿对不起自己的付出,一次次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英子在一次次挣扎之后渐渐明白,父母不重视,也无法理解自己,她只能通过自残的方式缓解痛苦,甚至无数次想过自杀。
米粒妈想起宋倩得知女儿患上抑郁症之后说的一句话:“她怎么会得这样的病呢?她平时很活泼很健康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和宋倩一样,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小年纪能有什么心理问题,情绪不好就是不想学习。
情感需求被忽视,情绪得不到接纳和疏解,一旦暴露自己的脆弱还有可能被父母质问,这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
《樱桃之远》一书中写到:
“孩子是最坚忍的人群,他们还不懂得用逃脱抵制痛苦,也不懂得用宣泄反抗折磨。”
有苦无处诉,有难无法解,他们只能伤害自己,在无法承受时做出悲剧的选择。
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就是父母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米粒妈曾在书上看到一句话:教育是复杂的体系,但是家长们却往往希望用简单的方法让孩子听话照做。
这样的教育方式就像生产冰棍的格子,浇注之后,所有的冰棍都差不多。
可孩子不是冰棍,统一的标准只能限制孩子的发展,束缚得越紧,对孩子的伤害越大。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几千年前提倡因材施教,现在又怎么能忽略孩子本身的兴趣和特长呢?
米粒妈最近刷到一个帖子,家长说女儿喜欢烹饪。
家常菜、面包、蛋糕,一切和制作食物有关的都喜欢,还能做得有模有样。
看到孩子的兴趣所在,父母也开始有意识地带孩子上一些烹饪类的课程。
评论区一片羡慕,因为父母最宝贵的支持,就是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
退一万步说,只要孩子能够从喜欢的事中汲取能量,开心生活,就是父母最大的愿望。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接受孩子的大学不如你吗?
一位女孩的母亲接受了。
女孩的妈妈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和张文宏是同级的同学,大学六年拿了四年班级第一。
可是与妈妈相比,女孩的成绩就逊色得多。
小学开始,成绩就处于中下游,高考时连一本的分数线都没有过。
妈妈同事的孩子也大多是名校毕业,可是女孩的妈妈从未给她任何压力,反而视她为骄傲。
在班里跑步第一名、独自和朋友旅游这些小事,都能成为妈妈和别人夸耀的资本,因为在妈妈眼中,女儿的优点实在太多太多。
正如女孩自己所说:妈妈盼望我优秀,但更希望我快乐。
这样和谐松弛的亲子关系实在令人羡慕,但更宝贵的是,在这种教育下成长的女孩自信开朗,能够勇敢面对一切困难。
这些优点来自于松弛的家庭教育,同样地,孩子的负面情绪也源于父母在教育中的一些不足。
儿童心理学家说: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就是价值感。
价值感是一个人的自我认可,当人失去了价值感,自然也没有了人生的意义。
因此,父母需要多多发现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有获得价值感。
唯有如此,孩子才会知道,人生有无数选择和可能性,任何问题都是小事一桩,他们的身后,永远有退路。
青春期的孩子,面对即将与父母分离的阶段,既向往,又焦虑,因此情绪敏感、多变。
但是米粒妈却想说,这个时期的孩子,内心恰恰最无助。
那些所谓的沉默、叛逆、反常,不是故意与父母对抗,而是他们求助的信号。
米粒妈觉得,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这些情感上的无助,身为父母需要做到四点:承认、理解、引导、尊重。
我们要承认,孩子也是一个普通人,他可能没有极高的天赋,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并不完美,但是,他依然是我们的孩子。
所以,我们应该用无条件的爱包容和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告诉他们,平凡的人生也可以活出精彩。
我们也要理解,理解他们那些在大人眼中不值一提的烦恼。成人与孩子的视角不同,心智的成熟程度也不同。
常常倾听,给予理解和陪伴,而不是草草敷衍“这都不算什么”。
我们还要引导,引导他们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带领他们找到兴趣所在,然后看着他们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
最后,我们只需尊重他们对人生的选择。或许我们不看好,又或许在我们眼中有更好的选择。但这是他的人生路线,我们的意见,仅供参考。
孩子的成长宝贵而短暂,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无条件的爱,然后告诉他们:只要你幸福,其他都没关系。
点个“赞”+“在看”,愿所有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最贴心的朋友,一路陪伴,再远望前行!
作者简介:@米粒妈频道(点击下方公号名片关注),欢迎添加米粒妈个人微信:mlm739
美国海归、海淀家长,畅销书作家。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新书《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荣登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购买链接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