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超高分,今年最逼真的恐龙片,就它了!
这部纯CG动画的“纪录片”,就有着如此魅力。
《史前星球》(2022)
POST WAVE FILM
虽然很多制片方喜欢标榜自己尊重科学,并且依照现实的证据来塑造恐龙形象,但那依旧是一个电影角色。
换而言之,《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形象,并不是什么科学结论,而只是一个可以被操纵遥控的模型。
《侏罗纪公园》中“恐龙撞汽车”的拍摄幕后
可在《史前星球》里,科学,才是它最大的诉求。
这一次和剧组合作的古生物学家是达伦·奈什,他不仅专著研究恐龙和中古时代的生物,还在业余时间研究神秘生物。
此外,他还是一个活跃的推主,运营着一个名为“四足动物学”的推特。
达伦·奈什所著的书籍
他为剧组带来了一整套的化石证据,以确保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查。
像是霸王龙,现有的牙齿化石证据,可以表明霸王龙是如何捕食的。胃里的食物残渣,可以将捕食对象精确到种。骨骼的结构和扫描件,能够证明霸王龙是会游泳的。
POST WAVE FILM
好莱坞有一种炫技的倾向。
尤其是一些主打视效的影片,更是如此。
类似于《狮子王》的炫技,并没有增添观影效果,只是平添了一丝诡异和恐惧感。
只不过,这种恐怖谷理论的悖论,并没有在《史前星球》中出现。
在CGI团队MPC的制作下,《史前星球》展现出了可信的真实感。
整部影片的技术细节,和《狮子王》很类似。
MPC团队在制作《狮子王》
MPC先用科学数据绘制了一个大致的世界框架,再通过修改现有的恐龙造型,以制作影片中的恐龙。
整部影片,一共展现了90多种的生物;表现了海洋、雨林、沙漠、冰川等等场景。
对于建模来说,这种工作的工程量巨大。
但这在曾经制作了《奇幻森林》和《狮子王》等影片的MPC团队手里,却并不是问题。
很多场景只需要对团队的CGI素材做出一定的替换,就可以直接使用。
POST WAVE FILM
从大卫·爱登堡入行以来,生态学纪录片的摄制,已经几次改头换面。
《史前星球》发布会上的大卫·爱登堡
在最初,人们需要实地采访,才能一窥究竟。
随后,电脑绘图被引入到了摄制流程,一些难以理解的动物生活,被简单直观地表达了出来。
在《史前星球》之前,有两部生态学纪录片,将电脑的参与发挥到了极致。
一部是《植物私生活》。
《植物私生活》(1995)
剧组用大量的电脑动画展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尤其是植物的繁殖过程。
与动物不同,植物的繁殖与发育极其复杂,没有电脑动画,这个过程几乎就是天书。
另一部则是《与恐龙同行》。
《与恐龙同行》(2013)
应该说,这是《史前星球》的前辈。
影片一样利用电脑动画,制作了恐龙,让人能够直观地看到恐龙是个什么东西。
不过,受限于技术条件,《与恐龙同行》中的恐龙,像是古早年间游戏里的怪物,没有细致的动作,没有复杂的姿态,更没有精致的细节。
现在再回头看《与恐龙同行》,就像是观赏早期人类遗址一样,有着一种CGI考古的快感。
《与恐龙同行》(2013)
不过,这套纪录片,却开创了先河。
它将CGI技术,真人讲解融合在了一起,让人们看到了纪录片方面,CGI的创造力。
就在《史前星球》上线的同一时间,BBC还上线了另一部同样由大卫·爱登堡制作并主持的恐龙纪录片《恐龙末日》。
这是一部讲述恐龙灭绝过程的纪录片,由影棚实拍、考古现场、CG动画与化石证据共同组成。
《恐龙末日》(2022)
如果说,《恐龙末日》是正统纪录片的话,那么《史前星球》就是无法定义的“新物种”。
前者讲究科学考据、知识介绍、逻辑推演以及结论告知;而后者,则在故事性和趣味性上下足了功夫。
相较于迪士尼自然的宏大叙事和主题呈现,BBC的故事性一直相对比较松散,它是片段性的,吉光片羽的。
但在《史前星球》里,这一颓势得到了改写。
毕竟,片中的那些恐龙,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动物,而是CGI角色。
POST WAVE FILM
编辑丨飞檐 排版丨逍遥
尺度这么大,是央视能播出的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