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在读博士,“误打误撞”进合成生物领域创业,10个月拿下4轮融资
作者 | 吴中雪
编辑 | 及轶嵘
图源 | 受访者提供
“确实是走着走着就走偏了。”
从一个“准医生”到合成生物学创业者,说起赛道的切换,张志乾笑着解释道。
2021年至今,他创办的态创生物赢得了九合创投、真格基金、君联资本、IDG资本(按排序)等多个一线机构的青睐,10个月内成功完成4轮总计过亿美金的融资,俨然行业内一匹“黑马”。
作为一个尚未毕业的临床医学博士生,没有创业经验,没有相应的商业知识储备,张志乾表示一路走来,踩过很多坑,才慢慢把公司理顺。
“创业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把你觉得非常好的东西,带到所有人面前,让大家都能够感受到。”
这个95后博士的创业之旅,仍然在路上。
从没有想过要创业
确切地说,张志乾在创业之前,一直梦想的是毕业后当个好医生。
2022年是张志乾读博士的最后一年,如果按照当初的想法,作为1000万毕业大军中的一员,他大概率会进入到一家还不错的三甲医院,成为一名医生。
那是他的梦想,也符合父母的期待。2014年高考填志愿,他坚定地选择了临床医学,并以中山大学在老家山东录取的最高分,考上了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本博连读。
2014年刚入大学不久,了解到基础科研对临床有帮助,张志乾就写了很多申请信给感兴趣的教授,希望去他们的实验室学习。“当时是奔着做一个好医生的目的,开始去做基础科研的。”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张志乾接触到了合成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什么是合成生物学,发展现状,应用方向,一点点学习了解。后来,张志乾索性把研究方向聚焦在合成生物学。
2016年,张志乾组建了中山医学院SYSU-MEDICINE团队,参加了由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的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科技赛事——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并斩获了总决赛金奖、最佳治疗项目奖、最佳新组成型生物模块奖。
这次经历,让他再次确认了,作为一个偏应用的交叉学科,合成生物学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方向,可以改变很多行业,会替代很多传统的生产方式,比如化工业。
但很快张志乾就发现一个问题,合成生物每年有无数的成果,包括各种比赛也会有无数的人和无数的队伍去参加,最终在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非常少。
“在实验室能做出来,但在工厂却不能够实现量产。”如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就意味着打通了海量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的一条路。想明白了这一点,下一步是如何去攻关。
但当他把创业的想法告诉父母时,最开始并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
张志乾的父母也是创业者,在山东经营一家主营橡胶等大宗产品的制造企业,对创业的酸甜苦辣深有体会,并不希望儿子太辛苦。
“我父母非常好的一点是,哪怕他们有非常多的反对意见,但发现你真的非常想做这件事,无论怎样还是会支持。”张志乾告诉创业邦。
后来,张志乾说服父母出资支持,在校外租下一个小实验室,从零开始组建研发团队。身边的小伙伴来来去去,到最后只有几个人坚持了下来。
经过了三年多的研发,技术开始成型,张志乾和团队面临两个选择:第一,把技术转让;第二,自己创业去做实际落地。
张志乾选择了后者。
张志乾平时低调,不事张扬。最开始创业的时候,他并没有声张,而当身边的老师和同学知道后,公司差不多已经有一些验证了。
探索、闭门羹和快速学习
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大规模量产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教授曾表示,对于产业界,能否量产决定生死。
为了快速地把从实验室到量产的模式验证和跑通,张志乾率先选择美妆护肤领域作为切入点。“初期的选择方向就是高价值、量产规模低的材料,可能百公斤级别的供应量,就是量产了。”张志乾解释说,这样一来,所需要的工厂规模也不用很大。
为了筹钱建工厂,张志乾去见了三四十家投资机构,吃了不少闭门羹。彼时,合成生物还不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方向,并没有太多投资机构关注。
“大家都觉得这个东西挺有意思的,但有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看不懂,不敢下手;另一个是无法验证。”
张志乾坦言,除了科研技术之外,创业之初并不具备太多的创业思维。“最大的问题是未知,因为很多东西我都不懂。”在他的印象里,大概到了Pre-A轮融资的时候,对创业这件事的想法才比较成熟,整个过程中,都是边干边学。
“我一直保持一个很好的习惯,特别喜欢跟拒绝我的投资人进行深入交流。”张志乾告诉创业邦,在他看来,认可你的投资人,可能认可的都是相似的东西,但是不认可你的投资人,必然有相对比较明确的原因。通过交流,会发现自己所缺失的知识点、逻辑框架,学习速度也会非常快。
如果说融资让张志乾对创业这回事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么建立工厂和运营是他另一大挑战。
好在这个过程中,对工厂运营颇有经验的父母给了很多建议和帮助,尤其涉及一些比较实操层面的问题,比如原料以一个怎样的周期去储备、产品线如何更合理地布局等等。
2021年,张志乾在山东成功建成一个智能发酵车间,布局了20多种小分子肽、食品代糖赤藓糖醇等产品,在售产品有30余种,工厂的年产量已经过万吨。据了解,态创生物2021年营收就已达近亿元人民币。
“创业这段时间以来,最受用的就像乔布斯说的,stay foolish,stay hungry。”张志乾总结道:一方面要非常快速地学习;另一方面,就是要把握问题的核心。哪怕花费很多时间,也要先想清楚,再去做事情。
把每一步走踏实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态创生物已经搭建了从研发到生产实现全链路技术覆盖的合成生物制造平台,包括兼具量产和普适性的TidetronAltra平台型菌株库、基本底层元件库以及高通量的筛选平台,可以实现以生物发酵等方式在工厂规模化量产各类绿色、优质的原料产品,应用在美妆、食品饮料、家居清洁等消费品领域。
随着研究的深入,态创生物也开始逐步进入大宗材料、医疗等更复杂的合成生物应用领域。
按张志乾的规划,态创生物的核心是帮助更多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到工厂量产,不仅仅为自己解决问题,也帮助学术界的教授或产业内其他创业者解决问题。
为此,态创生物先后与中山大学、江南大学、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单位达成了联合研究与实践合作。
有一个大宗材料的项目,学校实验室研究已经做了十几年,但一直没法做到量产。“通过我们的菌株库和元件库,整体运用大批量的集成化思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张志乾对创业邦举例。
“我们所需要的是真正能够落地,真正能够产生影响力的生命科学的技术,而不是说一个纯合成生物的东西,但谁都没法去用,或者说只有一小撮人能够去用的技术。”
在张志乾看来,态创的每一个阶段都走得很扎实,无论是从科研成果,到工业化量产,再到商业化验证。现在,公司除了常规在售产品,更重要的是成为国内合成生物学行业中,真正能够做到嫁接科研到应用的平台,这个价值潜力极大,也是其吸引那么多资本的重要原因之一。
眼下,由于国内疫情的反复,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很多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当所有的确定性都变成了不确定的时候,怎么在不确定之间维持公司稳定的运转,是非常大的考验。”张志乾表示。
在他看来,不要以创业本身为目的去创业,而是要以自己的信念为核心去创业。“只有这样,才能在好或者不好的时候,有一直坚持下去的最核心的动力。”
找靠谱商机,关注创业邦视频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