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这个儿童节,你可能比孩子更应该过
至少,看了这个B站爆火视频后,我这样想……
各位好,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按说一个连青年都快算不上了的人,过这个节好像怪,但刚刚看了B站的一条视频,我决定好好说说这个节日。
这个视频挺打动我的一点,是它抓住了孩子与成年人的那种真实的对比。“最近让你感到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今时今日,在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我相信很多成年人会像片中的那些人一样,几乎无言以对。
因为在我们这些成年人回忆中,好像最近确实就没发生过什么很快乐的事情。尤其是最近一两年,这种感觉越发作为一种集体情绪在社会中蔓延。
今天是六月一日,虽然距离上半年结束其实名义上还有一个月,但我看朋友圈里很多人似乎已经开始做半年总结了:
很多人会直接说,这半年就是在“封城”和“等被封”的循环当中度过的,点开新闻 ,你会发现疫情形势、经济形势、就业形势、人口形势、国际形势最常连用的后缀都是“不乐观”。这种漫无止境的艰辛感,恰恰又最让人感到颓丧。
今天上海很多地方正式宣布解封了,但我看到有位在上海做企业的朋友在他的朋友圈里吐槽说,他现在反而挺怕复产的,因为一旦复产,但凡其员工中有一个人又“阳”了,好不容易开动的生产机器就得有停下来。而停顿的这几个月,严重的损失,“真的怕了”。
我看了那文以后,感觉有些东西莫名的,于我心有戚戚焉,作为一个写公众号的人,这半年,是我看到同行封笔或者被封最多的一段时间。“忍看旧友成新鬼”却无从“怒向刀丛寻小诗”,我越发觉得文字是无力的,有些东西,再怎么写也还是那样,更容易被改变的其实是你的文字。我也真的怕了。
是的,“真的怕了”,此时此刻,站在年中的节点上,我相信有更多的人,有很多普通成年人,对未来的担忧、惧怕与压力十分巨大。这造成了我们的成年人普遍不快乐 。
“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总是如此。”
——这是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最经典的一句台词。
最近我看到朋友圈里很多人在引用它。
是的,总是如此。
如果说,人的成熟就意味着认识到欢乐只是短暂的,而痛苦将长久持续。那么我觉得2022年这上半年里,很多人才真正“长大了”。
我们的社会长大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了对一些困难“忍一忍就过去了”的乐观预期,而认识到那些不便和压力,可能将“常态化”、将“总是这样的”、甚至将越来越糟。于是我们都“长大了”,开始用一种成年人特有的愁苦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2022年,我们很多人的“心理童年”结束在这里。我们终于都长大了。
然而正因如此,那部视频里很多孩子的回答,才能触动更多人的内心——因为那是一种我们正在丧失的东西,一种对世界的新奇感,获得感。
那些来自孩子的便利贴,让我想起了很多童年时的事情——
小孩子可能就是这样的,在马路边上捡到了十块钱,甭管交不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我很开心。
今天破天荒的没布置作业,我很开心。
今天跟哪一个朋友吵架又和好了,我很开心。
甚至仅仅是今天下了一场雨,我闻到了雨中那股我以前从未闻到过的泥土气息,也让我能感到很开心。
是的,孩子的开心模式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开心的理由总是那样简练……
于是我想起了很多事。
我想起了我小时候,那时候,每周我都会有一天特别开心的时候——我从小喜欢看书,但当时最喜欢看的漫画,妈妈给我的规定是每周带我去一趟书店,买一本“小画书”,所以我的童年时代每个周都在六天时间惦记“机器猫”和“圣斗士星矢”又有什么新故事,以及一天时间把它们看完之中度过。那种钻在被窝里看书的快乐,是童年最大的幸福 。
但非常奇怪,而今我依然喜欢看书,并且自己挣钱,想买多少本买多少本,想看什么看什么,可是童年时的那种热血和“获得感”,却再也难以重来了。
是的,我们不如孩子快乐的原因,是因为成年人获得快乐的方式与儿童不同。儿童更多的是享受放在当下,而成年人总是有一个漫长的逻辑链的。这导致长大后的我们,往往不再注重每个过程本身,而想在更远处看到那个结果。
就比如我现在再看书,很多时候就不再享受看书那个过程,而是总会不断地问自己,我啃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用,只有当那个预期达到的时候,我们才会快乐。
于是我们的快乐感被无限期的推后了,最后变成了一个预期,当社会的整体和你人生个人的预期向好的时候,你还能偶尔高兴一下。一旦预期破灭,任何过程都会让你很难快乐的起来。
所以“好预期”是让成年人快乐的唯一养料,当这种养料供应不足的时候,成年人就会陷入“快乐匮乏症”当中。或者,我们会像《铁皮鼓》里的那个主人公一样,试图通过“不想长大”来延续儿童时代的快乐模式。
所以你就能理解为最近爆火的很多现象级新闻,为什么都莫名带着一丝“怀旧因素”——比如刚刚过去的520,在《乘风破浪》舞台上,当40岁的王心凌穿着学生装,再次唱起自己的代表作《爱你》,瞬间炸出了一大波中年老粉。初舞台表演热度榜单数据断层第一;#怎么给王心凌投票#等词条登上微博热搜;社交媒体上更是掀起了一股“老公看到王心凌时的反应”的搞笑短视频之风……
其实在这个“全民扮嫩”新闻背后,公众表达的群体意识是非常鲜明的——这个时代,大家有点都不想长大,或者说,想回到童年、青年时代去重活一遍。
在童年,重新获取那种邂逅美女帅哥、好吃的好玩的,哪怕只被“甜心”一下也会很快乐的时代。那个时候,我们往往只会尽情享受命运对我们今日的馈赠,而毫不在乎它在暗中到底标注了什么样的价格。
2022年,是很多中国人集体“心理成年”的元年,但却也是我们开始集体追忆童年的元年,怀念童年的那些时光究竟丢在哪里了的元年。
这种怀念到底是好是坏呢?我并不确知。但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格林童话》里读到的那个故事。
那个故事的名字叫《寿命》:
那个故事说,上帝创造了世界,最初给所有动物的寿命都是三十年,其他动物都嫌太长了,请求上帝缩短,唯独人类觉得太短了。
“三十年多短呀!”人大声说,“我造好房子,刚成了家;我种了树,它们在开花结果,我正想享受生活的乐趣的时候,却要死啦!唉,主啊,请你延长我的寿命吧!”
“我把马减去的十八年加给你。”上帝说。
“这还不够呢。”人回答说。
“我把狗减去的十二年也给了你。”
“还是太少了。”
“好吧,”上帝说,“我再把猴子的十年也给了你,但不能再加了。”人走了,但心里还是不满足。
于是,人能活到七十岁。开头三十年是人自己的寿命,过得很快。人健康,快活,工作愉快,生活得很开心。
接着是马的十八年,这时沉重的负担一个接一个地压到人的身上。人得背粮食去养活别人,可老老实实干活得到的回报是遭别人连打带踢。
然后是狗的十二年,这时人躺在角落里,呼噜呼噜地叫,牙齿没了,咬不动东西。
这时间过去以后,便是猴子的十年了,人的生命即将接束。这时人已呆头呆脑,尽做傻事,成了孩子们取笑的对象。
……
这个故事,我小时候读来只觉得特别有趣,但今天重看却觉得特别黑色幽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自己也三十出头了,把故事中“人的寿命”已经消耗完了,接下来要开始过马的十八年、狗的十二年、猴子的十年……在这些岁月里,我会难免的想起往日的欢快,在外人看起来,我就也是在怀旧,是在回忆童年。
但,幼稚就一定是一件傻事么?我觉得未必。
如果按照格林童话里的那个解读,人只有在儿童时代、青年时代那三十年的时光才是上帝本来安排给我们的寿命,那么偶尔拒绝长大,活的“幼稚”一点、“天真”一点,更多的享受过程,而偶尔不在乎那个因果链彼端的结果,可能反而才是人生的本意。
也许我们与孩子们相比,不是孩子们太幼稚了,反而是我们过于“老朽”了。我们的目光总是越过当下,投往了遥远的未来。
而未来,正如黑格尔所言,从不是理性推断的对象,而是希望和恐惧的对象。越是纷乱的时代,越是迷雾重重中,你就越说不好自己的未来将在何方。
所以这种时候,不妨放他去好了。明天会怎样,管他呢!把因果链放一放,像个孩子般享受此刻吧。
至少在六一节这一天,我们不妨像个孩子一样快乐,为一个朋友、一个游戏,甚至一片云、一场雨快乐一次。
这种童年的快乐,是我们久违的,但却也是我们作别童年与青春后最急需的。
让我们寻回它。
世界很匆忙,但愿你抓住自己的快乐。
全文完
好多朋友说,最近我的文字写的有点颓废,好吧,六一节就写一篇正能量一点的文章给大家吧,我觉得那个视频的视角不错——此时此刻,我们这些成年人要比孩子们更需要过六一。
今天的音乐,全是小时候的动漫歌,愿你喜欢。
谨以此文,祝大家儿童节快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