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给钱给假给房补,开年“催生”第一枪来了:三胎,你敢生吗?

给钱给假给房补,开年“催生”第一枪来了:三胎,你敢生吗?

育儿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更多育儿信息


作者:栗子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原创首发


从“开放二胎”到各种支持政策“催生”,政府对于生娃这个话题的关注和积极性,到民间关于“二胎、三胎”的讨论度之高,生娃这件大事,可谓是民生之首了。


不过,即使政策百花齐放,但形势却越发严峻。


今年刚开年,国家统计局新闻发布会就公布了2022年人口数据。


2022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


这意味着近61年来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一个重要的信息:少子化和老龄化,真的来了。


然而想要扭转这一点,提高出生率,政府必须得正面最根本的原因: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不生孩子,更多的是基于现实考量的选择。



01

生育成本太高


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家对于生孩子这件事情,恐惧大于渴望。


特别是女性,生育的各种成本实在是太大了。


之前的两个街头采访就“生育三胎”这件事情,随机咨询路人,结果大家都纷纷不约而同地表示:不敢生啊!


基础设施不配套,不敢生。



这个双胞胎爸爸坦言,在养育成本两个孩子各200万的基础上,经济压力太大,不敢生三胎。



在另一个访问中,也有家长表示,养育的教育条件等各方面都挺苛刻的



这个爸爸坦言,房价调整,生活成本下降,生三个都是可以考虑的。



上面说到的生活费用、教育费用、房地产支出等,其实都只是养育成本中的直接成本


另外还有间接成本,例如时间和精力等看不见的费用,而这部分成本,通常女性的付出成本会更加的大。


譬如,女性因此要放弃的职业机会,相当于57万元的生育惩罚,这个数字比《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计算的直接成本48.8万元还要高。


按照《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平均养育一个未成年孩子(0-17岁)的直接成本为48.8万,而我们上文简单推测的间接生育惩罚成本,就高达57万。


换句话说,直接和间接成本总和高达48.8+57=105.8万元


大量研究证明,生孩子对职业发展有影响。


生育对自身收入较高、年龄更大、配偶收入较高、在私有部门工作或国家延长产假政策后生育的女性负面冲击更大。


这个结果不难理解,因为对于这些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更大。


生育还有很强的不确定成本。


首先,“丧偶式育儿对女性生育积极性有极大的打击。大量父亲们在孩子教育中严重缺失,对孩子身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之外,也对母亲们增加了生活压力。


在越来越多女性加入劳动力大军的背景下,女性不仅要承担职场上的压力,还要承担家里照顾下一代的压力。


不确定成本还包括,随着离婚率提高,孩子在单亲家庭长大的风险提高。


女性可能担心的问题包括:

1、双方对孩子抚养的观念不同,离婚后沟通和摩擦的成本很高;


2、拥有抚养权的女性,照顾孩子的时间和成本增加,而抚养费不一定足够。另外,黄金生育期往往也是黄金职业上升期,不仅现有工作可能受影响,经验和教育的积累、职业上升的潜力也会受到长期影响;


3、没有抚养权的女性近年出现 “紫丝带妈妈” 群体,她们即使有正当合理的探视权,却被前夫剥夺了探视的可能,长期看不到孩子。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女性不敢也不愿结婚,不敢也不愿生孩子。



02

养育成本太高,太卷


从来没有一代父母,承担了如此多的教育责任。


30年前孩子上学,作业是老师写黑板上,孩子自己抄下来,回家自己写完,最多让家长签个字,很少有家长盯着管着。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父母要是一撒手,立刻就会成为“反面典型”


如今很多家长,都在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


除了给孩子必要的照顾和陪伴,还要花很长时间教拼音、教英语、教数学、教绘画、教孩子不会做的题目。


这一代的父母,正在用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多的精力,关心着自己的孩子。



除此以外,养娃的花销太大。


现在,养孩子如果花钱少了,那会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以后会怪你。



我曾看过一份调查,全国养娃成本最高的 10 大城市,北京是居首位的。



调查显示在北京把 1 个孩子从出生养到 18 岁,要花费 276 万。平均下来每月就是 1.2 万左右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还有个研究,在上海,养个孩子从出生到初中要付出约80万元,堪比发达国家。


然而中国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工资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3。


现在孩子的养育方法已经变了。


每个优秀的孩子都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


孩子的衣食住行样样都要花钱,教育开支更是难以估量。


这一代父母,不再重复过去那种“散养”模式。


照顾孩子需要大量时间、精力,而且会把你锁死在家里,再也没法享受个人的自由。


现在,孩子是很多人的软肋,是无休止的啼哭,是家里的神兽,是阻碍升职的罪魁祸首。


所以现在鼓励生,很多人也不生了。还要担心未来会“被迫生”。


毕竟在多重压力的夹击下,大家都失去了生育的信心了。



03

鼓励生育

要给到“生育”的信心


低生育是个全球性的系统性问题,也是社会发展必经的阶段。


两个根本的原因:


1、生育最初是为了抵御风险,保证劳动力;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目前的社会生产力和保障水平可以保证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


2、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房子、教育、医疗、养老,年轻人不堪重负,而且现在价值观比较多元,对于婚恋和生育,年轻人也有不同的看法,与其辛苦过传统生活,不如一个人过更潇洒。


简单来说,就是:生存门槛低了,但是生活成本高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育率。


说到底,生育不再成为刚需,只是一个选择。


许多想要生孩子又对生娃“望而却步”的人来说,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才能重拾信心。


想要提高生育率,不光是从开放几胎政策进行调整,而是要整体降低生育、生活、养育、教育成本。


比告诉大家“能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家“想生”、“敢生”。


国家今年积极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旨在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鼓励生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目前主要的鼓励措施主要是这几个:


1、直接发钱,降低养育成本。

2、给足假期,男女都有。

3、保障托育,不怕没人照顾。

4、买房优惠,不怕孩子多了没地儿住。

5、其他福利,医保医疗之类补助。


可以说,在系统性问题之外,能想到的基本都想到了。


譬如说,四川的这项“精简生育登记”办法,就在全网炸开了。


不但取消了生育数量的限制、简化了生育登记要求,更是取消了结婚的限制。也就是说,现在不结婚也可以进行生育登记了。



其实早在2022年,广东与陕西就已经发布了相关办法:

  • 广东省卫健委权威解读称,《广东办法》明确了生育子女无须再审批,实行全口径生育登记制度,并在登记流程、办理材料和办理时限等方面更加优化、更加便民。


  • 2022年6月,陕西省卫健委发布《陕西省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


其中明确“夫妻生育子女的,应当在怀孕后至孩子出生六个月之内办理生育登记。其它情形生育子女的,也可予以生育登记”


  • 2022年8月,安徽省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完善生育登记制度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

其中,安徽省拟在办理生育登记时,不再受生育子女数量的限制,也不再受结婚登记的限制。


同时,很多地方的政府,也在默默地启动补贴试点。


2021年9月16日,甘肃率先在全国第一个打响了“ 生娃发钱 ”政策。


  • 济南:出生的二孩三孩每月补贴600元至3岁,三孩公积金买房可以贷款100万。


  • 深圳:正在征求意见,给生育第三孩累计补贴1.9万元,一孩、二孩都有补贴。


  • 陕西省汉中市:对夫妻双方以及生育子女的户籍均在该市,符合政策生育第二个子女和第三个子女的家庭,由子女户籍所在地县区分别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2000元和1万元;


  • 湖北省安陆市:对本市户籍人口2021年5月31日后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的夫妻,每月补贴200元、400元,直至幼儿年满3周岁。


  • 江苏省:明确企业在女职工产假期间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生育二孩的给予50%的补贴,生育三孩的给予80%的补贴;


  •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在该县辖区内公办幼儿园就读的户籍常住家庭,二孩每生每学年给予1000元的资助,三孩每生每学年给予2000元的资助;


  • 安徽省:公民接受绝育手术后要求再生育的,其恢复生育手术的费用由受术者所在单位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给予补助。

(下拉查看全部内容)


至于生育托育假期,广东省更是雷厉风行地颁布了一系列规定:


  • 女方在国家规定的98日产假基础上,再享受80日奖励假,总计178日,男方享受15日的陪产假。八十日的女方奖励假和十五日的男方陪产假工资照发,不影响福利待遇和全勤评奖。



  •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在子女3周岁以内,父母每年各享受10日的育儿假


  • 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幼儿。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在属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指引下,结合实际提供托管服务。


为了推动三孩政策效果尽早落地显现,多地甚至将“生孩子”与“买房子”相挂钩


  • 2021年9月,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出台《临泽县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对于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不仅给与连续3年的育儿补贴,而且在县城区购买商品房时给予4万元的政府补助,在各中心集镇等集中居住区购买商品房时给予3万元的政府补助,打响了“三孩家庭购房补贴”的“第一枪”


  • 2021年12月,江苏省南通市下辖的海安市出台城乡统筹改善居住条件政策,该市常住居民子女未满18周岁的二孩、三孩家庭购买预售商品房时,分别给予每平方米200元、400元的优惠。


  • 2021年12月底,浙江省宁波市也下发通知,自2022年起,对生育二孩或三孩的家庭,连续缴存住房公积金满2年,首次申请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最高贷款额度由60万元/户提高至80万元/户。


  • 2022年1月24日,四川资中县印发了二孩、三孩家庭购买商品房的“两奖一补”实施方案, 在2021年5月31日(国家出台三孩政策执行日)之后,同一对夫妇按照国家生育政策生育三孩购买商品住房的购房者,购买房屋面积90平方米(不含)以下奖励10000元/套;购买房屋面积90-140平方米奖励12000元/套;购买房屋面积140平方米(不含)以上奖励14000元/套。

(下拉查看全部内容)


接下来,肯定还会有很多很多改变,要接踵而来。


基本上大的方针就是:

  • 一切为了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 一切为了孩子;

  • 一切为了朝着公平、均衡,且相对轻松的生育方向、教育方向。


改革一直在前进。


政府不断放出的信息表明了:

我们懂你们的难,

我们正在努力为你们解决困难,

请对我们多点耐心与信心。


生育之事,它可以小到只是一个个人决定;

它也可以大到影响着国家未来的根基。


鼓励生育,任重而道远。


但最重要的是,让想生孩子的人敢生孩子,是大环境的所需,也是普通家庭的所想。


希望在政府与个人的努力之下,想要孩子的家庭,都可以放松心情、尽情地享受与孩子之间的温馨与甜蜜时刻。


既然看到这里了,点一下右下角的【小拇指】【小星星】吧!


-END-


热文推荐

· 田亮女儿“近况”冲上热搜:“富二代”们的真实生活到底怎么样?

· 超哥被扎14针,宣布退出娱乐圈,老婆只回复了9个字,却看哭无数人......


作者:栗子。爸妈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岁家庭教育新知识,是妈妈的教育笔记,是爸爸的带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长能量站。转载请联系爸妈研究所。部分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期编辑:栗子


点击【在看】,跟所长保持联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奖励三胎,救不了生育率广州多给假期,深圳直接发钱12岁幼女被性侵产子,14岁生二胎,19岁再生三胎?!这个00后女孩经历了什么?荷兰人为什么要造风车?留学生友好 | 奇迹暖暖&恋与制作人公司“叠纸游戏”春招&实习!住房补贴,免费早餐下午茶+餐补,女性友好!28省份人口大数据:广东“最敢生”、江浙沪“不愿生”、东北三省出生人口跌破……主人养了三胎,狗子用饭盆霸占所有物品:我才是唯一的宝宝!PS上的开源Stable Diffusion插件来了:一键AI脑补,即装即用学霸来了也犯迷糊,你敢挑战吗?二孩三孩中考可加10分,产假最长有218天!山西一地大招“催生”二孩三孩中考可加10分,产假最长有218天!山西一地大招“催生”,数万元补助刚刚兑现與香港盲人輔導會的一段緣扎克伯格迎三胎,这次宝宝是....莫奈笔下的雪景山西一地大招“催生”:二孩三孩中考加10分,产假最长218天刺激,2023,开年第一骗?博士年薪30万起, 一次性65万安家房补; 硕士12-24万年薪, 一次性10万房补!《满江红》,开年第一爆!《更多的诗歌》: 7 : 星星呀,我看见它们往下掉留学生友好 | 快手电商春招&社招已开启,12-16薪,车补房补餐补,弹性工作制国税总局《关于接续推出2023年“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第二批措施的通知》十多家公司董监高变动,券商高管开年“大换血”帝都大学老师寒假给孩子安排的动画,看的全是科技和狠活儿...人设崩塌!日本收纳女王生完三胎,放弃整理,直言家里乱七八糟,上亿网友却拍手叫好:欢迎回到真实世界!15部高分传记电影,这个寒假给孩子不一样的职业启蒙《山居续忆》:第二十六章:我们的音乐沙龙 —— 兼谈我的音乐观 (一)写作动机三位85后打响开年赴美上市第一枪不费眼睛不费妈,寒假给娃备上这个!手机也不玩了,还能学知识《满江红》,开年第一爆!全程高能,全员反差!2023,元宇宙打响开年“第一枪”广东江苏,打响开年第一枪打响第一枪!四川突然宣布“不结婚也能生”,背后原因你想不到好消息!特鲁多承诺多项新福利,给钱给工作!育儿、住房、医疗全覆盖…​打响第一枪!四川突然宣布“不结婚也能生”,背后原因你想不到发钱!$2000每人!华女:我咳嗽半年,年薪八万,省吃俭用,你拼命给假“低收入”发钱,公平在哪里?!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