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让芯片不被「卡脖子」,得换个思路才行了!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这几年,科技自主、解决技术「卡脖子」的话题在国内一直很受关注,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投入不少真金白银,想要集中力量攻克难关。
从结果上看,一些具体的技术取得了不少突破,但到了产业层面效果却不理想。比如芯片产业,提到技术各种进展都很多,到了产业里,常听到的就变成了紫光集团和芯片大基金的负面消息。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去年在要闻评论和特训营直播里都详细分析过,用「大基金」对单个企业直接投资的方式,很难真正激励企业寻求突破创新,最终往往会变成讲故事的资本运作。
这么做费钱又费力不说,还会让我们错过眼下新技术变革的机遇期。
最近,政府又在强调科技自主、解决技术卡脖子的重要性,我就以芯片产业为例,再和大家好好谈谈,究竟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实现科技自主。
希望产业内外都能有紧迫感,换个思路抓住来之不易的科技变革机会。
首先,我们必须要客观看待现有的芯片产业格局,看清楚芯片技术「卡脖子」的根本原因。
今天非常主流的CPU、GPU芯片生态,是美国政府和众多欧美科技企业花了30多年时间逐步培育、发展起来的。
这个领域,从最上游的指令集、芯片设计软件,到下游制造需要的光刻机,都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布局。
除了表面上能看到的各种技术专利、行业标准,还有大量沉淀在业内,很难快速传播和复制的制造、生产经验,已经形成了壁垒森严的体系。
面对这个格局,我们必须要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今天芯片产业面临的问题不是科研问题,更不是资本运作的问题,而是在成熟的产业生态体系里,我们没有占到核心关键点,更没有核心掌控力。
在这样的产业生态中,任何一个单点技术我们都能实现突破,但如果想要全面赶超,不能说毫无机会,只能说非常渺茫。
这方面汽车产业已经有前车之鉴。中国燃油车产业发展不起来的一大原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发动机技术被卡脖子。
很多人觉得发动机原理100年没有变过,中国实现超越不该轻而易举吗?
他们没有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100年时间没有变过,国外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产业体系,20多个生产步骤,从模具制造,到金属降温的控制,处处都有专利和行业经验。
在这样一条不会改变的直道上,你能做的就只有花时间追赶,但只是追赶的话,对方一旦有意压制你,你就永远都在人身后,很难有机会超越。
好在,汽车行业迎来了电动化的新变革,中国2004年就在鼓励电动车产业发展,到了2019年更是引进了特斯拉这个领跑者,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基础,抓住了这轮弯道超车的机遇,培育出了自家的产业生态,在电池、电机、底盘制造上都有了自己的标准,形成了话语权。
这也就是我今天想谈的第二点,如今芯片产业面临相似的变革,我们一定要紧迫起来,不要白白错过机会。
这方面我和大家其实已经谈过很多了,今天异构计算的兴起为芯片产业带来了新的变革,加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三浪叠加的数字革命,未来各个领域都会出现各自的AI应用芯片,或者通过小芯片组成的专用系统芯片。
我们终于有望看到一两款通用芯片主导的格局瓦解,有了弯道超车、成为新产业主导的窗口机会。
但值得警惕的是,我们可能正在错过这轮技术变革的机会。
因为,就像之前的历次技术变革,新技术带来的是新生态,新生态需要大量参与者从一开始就紧密协作,在逐步构建自身长板的同时,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因为是新兴生态,国外的生态构建也很不足,还是以单打独斗为主:AMD在异构计算上大举发力,收购了知名AI芯片初创公司赛灵思;英伟达在数据处理上出手,推出了自己的DPU方案;高通也在多点开花,VR芯片、车内智能芯片都有它的身影。
国内反而有了一些成功协作的例子,像地平线,虽然没有最先进的制程,但依靠和自动驾驶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发出了世界一流的硬件方案。
这时候再看我们的产业政策,仍然停留在单芯片的时代,对产业生态的扶持布局明显不足。
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时代的优势,需要数据、算法和算力三者的共同努力,具体到产业里,就要促进拥有算力优势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和拥有数据优势的企业用户,与拥有算法优势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企业合作,加强数据训练,共同优化算法,然后再固化到人工智能芯片里。自然的,我们也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和保障这种合作。这才是产业生态扶持真正该做的事情。
我想产业内外或许都该冷静看待卡脖子的问题了,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有勇气、有系统地去拥抱那些有机会改变的新领域,那儿才有我们想要的答案。
以上是今天的内容,更多详细的产业分析和底层逻辑,我会在科技特训营里分享。欢迎关注全球⻛口微信号,报名加入!
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明天见!
【科技特训营】全新的会员订阅制线上书院模式,全年50次“在线直播课程+私享群互动”,你随时可以加入、我持续保持更新!一起互动,伴随成长!让我们为未来五年做好准备,一起探讨把握机遇,决胜未来!
1. 前哨科技特训营直播全年共50讲+,除此之外还有5节加餐+公开课。
2. 每讲承诺为1小时视频内容,实际平均时长为2小时。
3. 每周四晚八点准时直播,会员可无限次观看回放。
4. 新入会员,可以无限次回看之前所有视频课程。
5. 本课程为虚拟内容服务,年费订阅服务制。一经订阅概不退款,请您理解。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